打破“天花板” 激励干部流入“洼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决策部署,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日,四川省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出台《四川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着力造就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基层人才队伍。(四川日报 2019-04-07 )

基层工作经历成为“硬杠杠”。创新机制体制,明确规定省、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要有基层工作资格,着力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用人导向,构筑基层人才流入“洼地”。坚持省、市公务员招录面向基层。省级机关除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和个别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市级机关应拿出专门名额从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中招录;无基层工作经历的,录用后5年内须安排到基层锻炼2年。加大从“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工作力度,支持基层降低公务员考录门槛。实行新进事业单位人员基层工作经历制度。除特殊规定外,省属、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原则上应从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经批准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聘用后5年内须安排到基层锻炼2年。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留在当地。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30%。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可直接考核招聘到服务所在地的乡镇事业单位;在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贫困县服务的,可直接考核招聘到服务所在地的县、乡事业单位。

加大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四个计划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一手抓紧缺专业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培养,形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强大合力。紧扣乡村振兴和持续稳定脱贫的人才需要,将人才培养培训重心下移,综合施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引导更多本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实施本籍大学生定向培养、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四大工程”,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和人才凝聚力。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户一名技术能手”培训提能。紧扣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人才结对帮扶、点对点技术指导、组团式咨询服务,增强基层“造血”功能。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引导高层次紧缺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推行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人才驿站等引才用才模式,鼓励创新创业。构建人才智力帮扶机制,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现内地中小学、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全覆盖。积极开展人才“传帮带”。广泛开展干部人才交流,大力选派干部人才到彝区藏区和基层一线开展援助服务。

推行事业单位岗编适度分离,开通基层人才评价绿色通道。让基层人才既引得进,又留得住用得好。推行事业单位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政策明确,四川省支持事业编制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调剂使用,对新招事业人员实行“县招乡用”“县管校用”,在基层工作期间享受基层相应待遇。开通基层人才评价绿色通道。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在教育、卫生、农业等系列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审制度。拓展基层人才成长空间。对在乡镇专业技术岗位工作10年及以上的,在竞聘上一等级专业技术岗位时,可不受本层级最高等级、岗位数额限制;工作30年及以上的,可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申报评审上一级职称资格。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倾斜支持力度,树立在基层建功立业良好氛围。(魏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