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会评价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是“大政治家”

从神龙政变(公元705年)到先天政变(公元713年)的八年时间里,大唐宫廷可谓乱云翻飞。李显放任韦后插手朝政。韦后和自己的亲家武三思,还有趁机捞到政治利益的上官婉儿兴风作浪。

强大的利益集团几乎淹没了李显的皇帝地位。

710年,李显突然死亡。韦后开始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制。

然而,小姑子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一场消灭韦后的军事行动——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结束了韦后还没有来得及上演的女皇之梦。

毛主席为什么会评价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是“大政治家”

相王李旦第二次当上了皇帝。

麻烦在于,李旦一开始表现出了对太平公主的极度依赖。无论大小事情,李旦都顺着太平公主的意见。久之,太平公主身边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她私欲膨胀,打起了皇帝的主意。

而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势力也日显茁壮。这对姑姑太平公主构成了威胁。

当年联手干掉韦后的姑侄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712年八月,因为天上出现了彗星,李旦觉得天日要变,就把皇帝位置交给了太子李隆基。

而唐玄宗李隆基想单飞主政,可是处处遇到姑姑的羁绊。大部分朝臣依附在太平公主的羽翼之下,七个宰相,五个出自她的门下。这种矛盾到了非用武力解决不可的程度。

我们说,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因为利益驱动,各种势力涌动恣肆,但是总有一些人秉持着正道,尽管他们艰难不堪。

比如,这时候的宰相姚崇。

毛主席为什么会评价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是“大政治家”

武则天一朝已经出任宰相的姚崇,神龙政变之后,被中宗李显安排到地方任职。睿宗李旦时期被召回朝廷任中书令后,卷入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纷争中之后,被贬到地方。姚崇在扬州、淮南、同州任职期间,发展生产,开明治政,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好评。

713年七月初,阴云笼罩着大唐宫廷。太平公主已经密谋好了除掉唐玄宗的行动计划。王琚、张说、崔日用等人反复提醒李隆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唐玄宗李隆基终于下定决心,给太平公主一伙来一次外科手术式的大洗牌。太平公主自缢,她的同伙死的死,逃的逃,她精心构建的权力大厦顷刻间轰然倒地。

先天政变让李隆基的日子清爽起来。

他在长安城东面的新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活动。

活动中,李隆基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姚崇。他一封密诏,姚崇从同州到了新丰。经年未见,君臣二人推心置腹、相谈甚欢。

姚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治政主张,人称“姚十条。”“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息兵休战,不求边功;法行自近,公平执法;宦官不得干政;拒绝租赋外的贡献;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礼待朝臣;虚怀纳谏;不再增建道观、佛寺;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

十条主张,条条切中时弊,正是解决唐玄宗面临治政困境的良药(后人因此称姚崇为“救时宰相”)。

神龙政变以来,朝政萎靡,朝臣四分五裂,如何破题?姚崇的建议非常中肯。李隆基听进去了。

毛主席为什么会评价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是“大政治家”

李隆基下令,姚崇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不久,他升任紫微令。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杰出人物的贡献往往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姚崇的上任,让唐玄宗心里变得踏实起来。

姚崇在宰相的位置上推行改革新政,整治无为官员,限制皇亲干政,释放生产力,鼓励农耕,减轻徭役,为开元盛世修了一条大道。

“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笔成章举,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凡三十年,天下几无一人之狱。”杜牧的评价可谓到了极致。即使司马光也认为“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毛主席更是对他点赞,称“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