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留了4位辅政大臣,康熙擒杀鳌拜时,其他3人在干嘛?

皇帝驾崩时,若幼主太小,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皇帝一般会选择忠心耿耿的老臣来辅佐幼主,但又怕辅政大臣大权独揽,威胁皇权,皇帝一般会选择两位或多位辅政大臣,既让他们起到辅佐幼主的作用,又让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免得生二心威胁皇权。

顺治帝死时,康熙年幼,无力治理国家,于是他给康熙选择了4位辅佐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由于有多尔衮的前车之鉴,顺治在选择辅政大臣时,选择的四个辅政大臣都不是皇族。

顺治留了4位辅政大臣,康熙擒杀鳌拜时,其他3人在干嘛?

但是辅政大臣,不论是否是皇族,它其实都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有助于江山社稷和顺利交接权力,用不好则会给国家带来灾祸。若三国时期的刘备,选择诸葛亮做辅政大臣,帮助刘禅度过了最危难时期,曹睿选择司马懿做皇帝,则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顺治帝选择索尼这4位重臣做辅佐大臣,并不是说他的选择就是错误的,但他选择的这4位辅政大臣,尤其是鳌拜,给康熙带来了很大麻烦。这4人对政权的顺利过度,国家治理,帮助颇大,但他们之间的不和、内斗,也给康熙和国家带来了不少麻烦。

顺治留了4位辅政大臣,康熙擒杀鳌拜时,其他3人在干嘛?

顺治在选择辅政大臣时,不愿用皇族,是因为他的辅政大臣——亲叔叔多尔衮,在他长大后,仍紧握着权力不愿放手,为此他们二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顺利想在儿子身上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他千算万算,自己经历过的事,还是在儿子康熙的身上出现了。

顺治虽然安排了4个辅政大臣,但鳌拜由于军功高,资格老,常常气势夺人,肆意妄为,而其他三个辅臣又不能限制他,最终使他擅权自重,日益骄横,走上了专权之路,这使他和日益长大的康熙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顺治留了4位辅政大臣,康熙擒杀鳌拜时,其他3人在干嘛?

鳌拜辅政的时候,多次违背康熙意愿,擅自杀害朝中大臣,这让康熙对他极为不满。虽然康熙在14岁的时候,在索尼的主张下,开始亲政,但国家大权,尤其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掌握在鳌拜的手里,让康熙痛恨鳌拜,但又不敢和鳌拜翻脸,怕鳌拜谋反,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康熙也非等闲之辈,他终于找准时机,招鳌拜单独觐见时,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子弟一举将他擒拿,并将其交给了议政王大臣等审讯,定了其30条罪状,彻底扳倒了鳌拜,使自己真正走上了亲政之路。

顺治留了4位辅政大臣,康熙擒杀鳌拜时,其他3人在干嘛?

有一个问题,康熙擒拿鳌拜时,其他3个辅政大臣在干嘛?

我们先来看看,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他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由于年老多病,畏事避祸,使他并没有真正起到辅臣之首的作用,也没有起到遏制鳌拜的作用。他年龄教长,也病逝较早,在康熙擒拿鳌拜时,他已经离世了,但他在病逝前,却做了一件好事,即让康熙开始亲政,这给了康熙扳倒鳌拜的砝码。

苏克萨哈在辅政大臣中居次位,由于他是多尔衮势力中分化出来的,索尼和鳌拜都瞧不起他,因此他的权势不大。索尼死后,苏克萨哈为了帮助康熙获得权力,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想去遵化守黄陵。他请求解除辅臣之任,则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需要卸去辅臣之任,这是鳌拜极不愿意的,苏克萨哈也因这件事彻底得罪了鳌拜。

顺治留了4位辅政大臣,康熙擒杀鳌拜时,其他3人在干嘛?

鳌拜借助手中权力,给苏克萨哈编造了24条罪状,准备置他于死地。康熙明知道苏克萨哈不应杀,但是却无力左右鳌拜,最终苏克萨哈被鳌拜杀害,而他和康熙的矛盾也因此急剧上升。

遏必隆虽然也是辅政大臣,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几乎没啥存在感,很多事务上,他都极力附和鳌拜。

康熙擒杀鳌拜时,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已经病逝,苏克萨哈也被鳌拜杀害,遏必隆虽然建在,但因庸懦、无主见,存在感极低,很难左右康熙和鳌拜的斗争,也就是说,康熙一击垮鳌拜,也就彻底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