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文苑」郑樊友谊似长河

* 稷山文苑欢迎您 *

「稷山文苑」郑樊友谊似长河// 稷山 樊喜庆

郑樊友谊似长河

「稷山文苑」郑樊友谊似长河// 稷山 樊喜庆

稷山 樊喜庆

最近原县教育局副局长郑祥林用微信给我发来他在《稷山文苑》上发表的为平陇村所撰写的30副楹联,7副怀乡联,以及近几年所写的20几副自勉联。并嘱咐我:“我胡拼乱凑,请多指出瑕疵,祝您健康长寿!”

我大致浏览了一遍,应该说他对楹联的格律,以及使用现代汉语的声调已经相当纯熟。好像他70岁才开始学诗词联律,现在已经达到这般高度。而我的《稼穑居集》中,给本村村委会撰写的春联只有15副,舞台联15副;而自勉联才3副。于是立即给他回复:“郑公毕竟擅长文墨,才思泉涌,词汇丰富,看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我自从出了那本《稼穑居集》后,已经淡出江湖,不再撰写诗撰联了,确实感到江郎才尽。想回赠他几句小诗,就用了半天时间,次日早上又做了修改:

郑公联作倾珠河①,

我似江郎才不多②。

搜尽枯肠难觅句,

谨聊数语当酬歌。

由于我的原稿第二句是“墨无多”(化用“胸无点墨”),郑局长立即给我发来微信,说他查字典“无”是平声,不知古为几声。又问“倾珠河”是否犯“三平尾”?我给他回复:“无”字无论古今都是平声,是我一时疏忽。“倾珠河”是我在网上查到的。人家就是这样用的,无奈。……原诗不是律诗绝句,五个字全平,是古体,感谢你非常较真。

我嫌用手机打字太慢,正在用电脑给他写一封回信,意想不到,人家的一首步韵和诗,已经给我发来了:

己亥癸亥日,喜得樊公赠诗,次其韵奉和,情见乎辞。

郑樊友谊似长河,

恨隔关山聚不多。

喜得飞鸿传佳句,

何时对酒赏君歌?

既然他虚怀若谷,让我给指点“瑕疵”,那我就“不客气”啦,仅把他发表在《山西老年》上的6副自勉联之第一副作了点修改。其原作为:

身居书室,常写新文,增正能量;

心系国家,偶吟佳句,添新劲头。

我的修改稿是:

身居斗室,常写宏文,

总觉初心犹未尽;

心系大家,偶吟佳句,

只嫌使命尚难酬。

他的原作无论平仄、对仗和立意都很好,但上下联有两个“新”是无规律重字;用“新劲头”对“正能量”,前者雅,后者俗,不太合适;上下联各12个字,都是四字句式,有些呆板。我用“斗室”与“宏文”“大家”与“佳句”来组词与搭配,都是“形名”偏正结构。我想他是党员,就用“初心”与“使命”来替代“正能量”与“新劲头”吧。

他能在“斗室”里写出一篇篇“宏文”,有的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物天地》《中国文物报》,有的发表在台湾的《山西文献》……我自愧不如,稷山大概也少有吧?唐代韩翃(hóng)“闲吟佳句对孤鹤”,而郑公却是“偶吟佳句想祖国”,这又是何等的情怀啊!“总觉”与“只嫌”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我把各分句搞成四四七,这样读起来就比较朗朗上口。各分句末字是“仄平仄”对“平仄平”(原文即如此),整联无论每个音步、每个分句的平仄都严格合理、合律。不过,对联的格律不比诗词的格律有字数限制,对联没有定式、定格,灵活多变,你只要真正懂律,只要合理、合律,可以随心所欲,任你而为,不拘一格。

我的信写完后,忽然想起,某年郑公从太原不远千里,来稷山找我。事后我给他写过一首诗,没有留底稿。问他是否保存了?不料他立即给我发来一封信的照片!这封信有两页,现在我把第一页的部分词句抄录如下:

郑局长:您这次屈驾光临寒舍,精神令我感动,回到运城,当晚草诗一首,请斧正:

农历庚寅清明回家扫墓,恰有客居太原的原教育局副局长郑公祥林来寓所研讨诗韵,其情感人至深,兹赋诗一首。

听说晚间来远朋,

开门方晓是斯翁。

本当我立郑门外,

岂料君临樊寓中。

年迈七旬犹秉烛,

才高八斗不辞容。

葛洪负笈能千里③,

倒屣相迎学蔡邕④ 。

农历庚寅年,即2010年,最后时间落款是4月7号,距今已整整9年了。那是我俩分别从太原和运城回到家乡祭祖扫墓,我只是信手写了几句话和几句诗,想不到他竟然珍藏至今。单就这一点就令我感激涕零!过去我编辑过两份报纸(《稷山诗联报》和《河东诗词报》),不知给多少人写过信,苦口婆心地给人家讲诗联格律,有些人不但不感谢,还挨骂,遭人白眼;谁知这位我的老上级、当时的古稀、今天的杖朝老翁(小我两岁吧),能把我的两页便笺长期珍藏,视若珍宝,这种友谊,难能可贵,实实在在地似河长!

后来我把那本小册子《稼穑居集》给他寄去一本,他又给我回赠一首诗:

答樊公(次其韵奉和)

袜线之才⑤愧怍朋,

学通文理慕尊翁。

姓名荣列季雷第,

稼穑珍藏钱穆中。

谈古论今诚自在,

敲声探韵亦从容。

习诗早悔求公晚,

赐教毋须效蔡邕。

注:樊公的《稼穑居集》与季羡林、傅雷的作品一并被香港钱穆图书馆遴选珍藏。(刊《稷山诗联报》2011年第39期)

他这首和诗,我有存稿但不在手头,是他刚刚从太原发过来的。要说我们的友谊,我觉得不是从他来向我求教诗词韵律开始。过去,我在村里当民办教师时,对他的文革遭遇就有所耳闻。后来他被提拔为教育局副局长、我担任职业中学副校长期间,因为工作或个人关系,我经常去他的府上求教;不过,没有“程门立雪”。那时他住在教育局附近,记得家里养着狗,门上安了门铃,只要听到门铃响,便急忙出来开门——差不多也是“倒屣相迎”。再后来,我辞“官”为民,到稷山中学任教化学,我们的关系依然如故。

注:①倾珠河:比喻文辞丰赡,若河流不竭。唐·孟郊的《哭刘言史》诗:“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

②江郎才尽: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③葛洪负笈:葛洪,东晋人,幼家贫,为了求学、拜师,背着书箱,不远千里,不辞辛劳。还有个“苏章负笈”义同。

④倒屣相迎:屣(xǐ):鞋。蔡邕(yōng):东汉人,即蔡文姬之父。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

⑤袜线之才:典出《北梦琐言》。本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后成为文人自谦之辞。


「稷山文苑」郑樊友谊似长河// 稷山 樊喜庆


樊喜庆,1938年生于稷山县西社镇仁义村,1960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稷山中学退休高级教师,原运城市诗词学会理事、《河东诗词》主编;原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河东联坛十老之一。

原为山西水利学院高等数学教师,1961年下放支农,返回故里,长期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有多种志趣,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多项学术成果:

(1)在农学方面:通过两年的观测统计,运用高等数学原理推求出一个适用与小麦大田估产的经验公式《小麦排粒关系公式》,发表在1980年《山西农业科学》上,已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又于2018年在运城禹都公园发现了野生高粱——疑似“稷”的野生祖本。论文《野生高粱的发现、观察与源考》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山西农业科学》2019年01期上。

(2)在数学方面:对著名的几何难题之一“三等分角”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写出了论文《我对三等分角的探索及管见》,被收入《华夏教育论文集》第三卷(节选)。2005年全文入选《中国精神文明大典》(论文卷)。

(3)在化学方面:1994年在《化学教学》上发表了《镁与不足量酸反应初探》,立即被人民大学复印中心《中学化学教学》全文转载,已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将近半个世纪,是稷山县业余作者中创作历史最长的。小戏眉户剧《相亲记》获得1997—1998运城地区文化局优秀创作奖,作品刊登在1999年《蒲剧艺术》上。2006年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编写的小品《三女探亲》,参加了运城市的防震减灾汇演,获得二等奖。

(5)晚年参与诗、词、楹联等活动,有多件作品在本地区或全国获奖,如全国首届“西柏坡杯”文学大赛古典诗词一等奖;《对联》杂志“祖国颂”获“联坛百佳”称号;“世界遗产杯”硬笔书法金奖等。关于楹联理论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报刊上,如《联唯意律结合才有生命力》发表于2005年《中国楹联》第三期。2007年出版了个人诗词楹联选《稼穑居集》,并被香港钱穆图书馆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