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讀王陽明的《傳習錄》,學到幾千年聖人傳下的那一點真骨血,改掉幾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幾個老毛病。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關於這一段,張居正說得特別清楚:

止,是“止於至善”的止。止於什麼樣的至善呢?就好比到家一樣。

定,是志有定向。人若曉得那所當止的去向,其志便有了定向,便無所疑惑。

靜,是心不亂動。所向既定,心裡便有了主張,不亂動了。

安,是安穩的意思。心裡既不亂動,自然隨遇而安,凡物都動搖不了他。

慮,處事精詳。心裡既是安閒,則遇事來,便能仔細思量,不忙不錯。

得,是得其所止。既能處事精詳,則事事自然停當,凡德明、新民,都得了所當止的至善。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有一種說法叫“太忙的人不能成功”,非常有道理!人為什麼會那麼忙?就是因為不知止處,不知至善之地,所以就到處把捉,什麼機會都不願錯過。其實只要志有定向,清楚自己的使命,就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日積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成功是一種時間現象,因為我們總是低估成就一項事業所需的時間,所以總是焦慮、心不定,心不靜,心不安,總是做亂動作、廢動作,這就是“止定靜安慮得”的現實意義。

“知止而後有定”,朱熹老師認為“定”的意思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乎與王陽明的說法相悖。

王陽明回答道: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就跑到外邊去了。至善,本就是心的本體,只要你通過明明德,不斷擦亮自己,到達至精至一的地方,到達了精神的極致,便是至善之地。當然,至善也從未脫離具體事物,朱熹在《大學》中註解“止於至善”時說:‘蓋必有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這個說法就非常在理。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裡都明白

徐愛問:“至善如果只在心裡求,恐怕天下之事理沒有辦法窮盡吧?”

王陽明說:“心就是理。天下還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嗎?”

其實,有什麼事是你自己心裡不明明白白的呢?只是因為有了私心,就心不正,意不誠,從而自欺欺人地找藉口、裝糊塗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