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五经之一的《礼记》中的一篇,该篇全文共1229个字,其内容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教育文献。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学记》提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学记》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长善救失”。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记》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为长”、“为君”的素质

《学记》一文谈到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渊博的学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到博大精深,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要能做到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师在授业解惑的时候,能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原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后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