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

《學記》是我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的《禮記》中的一篇,該篇全文共1229個字,其內容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等,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教育文獻。

《學記》: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

《學記》提出了教師的重要作用

《學記》提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長善救失”。教師的責任是重大的,全社會都應尊重教師:“三王四代唯其師”,用“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來形象地說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學記》提出了教師應該具備“為長”、“為君”的素質

《學記》一文談到教師應具備四個方面的素質:一是要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因為“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二是要有淵博的學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做到博大精深,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專業知識;三是要懂得教育規律。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的道理,“然後可以為人師也”;要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博喻”,即善於啟發教學。既瞭解所傳授知識的重點、難點,又要能做到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師在授業解惑的時候,能做到語言簡明而透徹,能夠充分地說明問題。

《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

《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原意是指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和向教育實踐學習,後引申為師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提出“教學相長”的光輝命題都是《學記》對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