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受禅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唐传国玉玺?

朱温原是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一员部将,后降唐,与李克用等唐朝将领,联合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借唐末乱世、藩镇割据之机,朱温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控制了唐王朝政权。

公元907年,朱温逼令唐哀帝李柷(chù)禅位,即皇帝位,更名为晃,建立大梁,史称“后梁”,拉开了五代十国序幕。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据史料记载,唐哀帝李柷禅位时,派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前往朱温所在的大梁,捧着玉册、传国宝(不是传国玉玺)献于朱温。

朱温受禅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唐传国玉玺?

后梁太祖朱温

那么,问题来了,唐哀帝为什么没交出唐朝的传国玉玺呢?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丢了。

传国玉玺是皇帝的印玺,历代封建帝王都将传国玉玺视为受命于天、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重要象征。这么重要的大国重器,怎么会丢了呢?后来这块传国玉玺去了哪里呢?

这事与两个鼎鼎有名的人物有关——一个是唐末权阉田令孜;另一个是五代十国前蜀开国皇帝王建。这两人还有一层特殊关系:前蜀高祖王建曾是大宦官田令孜的干儿子。

权宦专权,“父子”成亲信

先说说唐末权阉田令孜。田令孜原是唐懿宗时内侍省的一名地位低下的太监,任小马坊使,但他读过不少书,肚子里有点墨水,很有智谋。唐僖宗李儇还没即位时,两人就很要好,经常一起玩耍。唐僖宗即位后,很快就提拔田令孜为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非常宠信田令孜,将一切政事都委托给田令致,并称田令孜为“阿父”。

朱温受禅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唐传国玉玺?

唐僖宗纵情玩乐

田令孜仗着皇帝的宠信,一边大肆封官授职,收受贿赂;一边鼓动僖宗纵情玩乐,朝政大权全把持在自己手里,成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恃宠骄横,连皇帝都玩弄于投掌之中。

而王建呢?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业,人称“贼王八”。后来“弃贼”从军,加入忠武军,因征战农民起义军有功,被提拔为列校,不久又因功升为“忠武八都”之一的都头,被时任十军观军容使的权宦田令孜收为养子,跟随干爹田令孜成了唐僖宗的随驾亲信。

挟帝出逃,盗走“传国玺”

公元885年底,恃宠贪利的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争夺两处盐池,私调军队攻打王重荣,王重荣联合当时最有实力的李克用率兵反击,直逼都城长安。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出逃,王建被任命为清道使随行护驾,并负责保护传国玉玺。

就在这次逃亡事件中,发生了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一件是,唐僖宗一行在路过一个峡谷时,山中栈道被烧毁,滚下一团火球,惊了僖宗的坐骑,关键时刻王建挺身而出,冒着烟火拉着僖宗的马,突围而出。因护驾有功,王建被封为壁州刺史。

朱温受禅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唐传国玉玺?

唐末权宦田令孜

另一件是,各节度使对宦官田令孜的专权十分不满,联合上表要求唐僖宗诛杀田令孜,迎皇帝回长安。年龄渐大的唐僖宗也开始对田令孜专权作乱心生不满,想夺回政权。田令孜自知引发众怒,已经失势,就假借唐僖宗之令,自任西川监军使,到成都去投靠哥哥陈敬瑄,并将传国玉玺偷偷带走。

888年,唐僖宗病亡,唐昭宗李晔即位。李晔以前曾挨过田令孜的鞭打,非常痛恨田令孜,就下令诛杀田令孜。而此前已出任壁州刺史的王建,不断攻城掠地,势力不断壮大。田令孜想联合王建反攻朝廷,邀请王建到成都,当王建到达成都时,田令孜又拒绝放王建进城。“父子”俩于是反目成仇,王建率兵包围了成都,自知不是对手的田令孜只好投降。王建将其关押,后来以朝廷名义逼令田令孜自缢。

开国称帝,王建得“国宝”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建立后梁后,王建于同年九月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朱温受禅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唐传国玉玺?

前蜀高祖王建

言归正传,话题再回到传国玉玺上。田令孜盗走传国玉玺后,唐僖宗回到长安后才发现不见了,但考虑到是自己自作自受,也就没有声张。909年,王建手下一个名叫欧阳柔的尚食使,在翻建田令孜的旧宅,挖地基时竟意外地挖到了这块令无数人朝思暮想的“宝贝”。此时的王建已经是大蜀皇帝,欧阳柔自然不敢隐瞒,马上将这个无价之宝呈交皇帝。

就这样,失踪20年之久的传国玉玺再次出现,让人称“贼王八”的王建捡了个大便宜。据史书记载,传国玉玺在蜀国现身的消息传出后,自恃正宗篡唐的朱温曾通过中间人致信给王建,愿用数州之地换取传国玉玺,被王建一口回绝。

朱温受禅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唐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

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这块传国玉玺又转归后唐。936年,“儿皇帝”石敬瑭攻打后唐,后唐废帝李从珂抱着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再次失踪。

关于传国玉玺,您都知道哪些记载和传说?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