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 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上)

1955年,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7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两位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梁羽生和查良镛,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到达香港,同在《大公报》和《新晚报》任职,同样喜欢对弈、写棋话,同样喜欢读、喜欢谈武侠小说……这样多相同之处,说起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金庸传   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上)

文艺百家报刊登梁羽生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

有人说,抛开两人扎实的功底、对武侠小说的共同爱好和各自的才情不说,仅就偶然因素而论,两人写起武侠小说来,实在与50年代初期那场著名的拳师比武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正是拳师的这一“打”,也就打出了从50年代开风气,直到80年代依然流风余韵不绝的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天下。

那是1953年,当时香港的两位著名拳师吴少仪、陈克夫准备比武打擂,由于香港禁止打擂而澳门不禁,于是擂台设在了澳门新花园。

消息传出,香港市民个个翘首以盼,十分关注。虽然比武过程并不轰轰烈烈,只打了几分钟便以太极拳掌门人一拳打得白鹤派掌门人鼻子流血而告终,但事情本身仍在市民中大为轰动,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热闹了很长一段时日。

报界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前前后后添油加醋、使足气力。而《新晚报》所出有关比武的《号外》更是瞬间便被一抢而空。一看到市民们对比武打擂竟如此痴迷热衷,身为《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一时计上心来:何不趁此热闹在报上搞个“武侠小说连载”呢?这不是招徕读者的绝好一招吗?

罗孚并非凭空生出此计,他知道手下有一班“武侠迷”,平时口沫横飞大谈武侠。他想:若能变“谈”为写岂不更妙?他首先找到了梁羽生,梁羽生也不怯场,一口应承下来。于是,就在比武的第二天,《新晚报》便刊出预告说将连载武侠小说以满足“好斗”的读者。梁羽生也不含糊,只酝酿了一天时间,第三天《龙虎斗京华》开始见报并一路连载下去。

照罗孚本意,灵机一动想出要登武侠小说,其实是想趁着热闹刺激一下报纸销路;而梁羽生本是“武侠迷”,正乐得一试身手。所以,《龙虎斗京华》一出笼便大受欢迎,而由此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则是完全大出他们意料之外的。

眼看着《新晚报》的“武侠小说连载”一纸风行,人人争读,其他各报坐不住了,眼红之外纷纷起而效仿——于是梁羽生声名日隆的同时,也成了各报的“抢手货”。很快,由于梁羽生“分身无术”,不能为更多的报纸同时“炮制”武侠,便有人想到:既然梁羽生一人单枪匹马难以“维持局面”,何不举荐新人上阵,一方面满足读者需要,另方面也让“武林”更热闹好看呢?于是,与梁羽生同为“武侠迷”的查良镛,便成为当然的人选。

金庸传   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上)

香港新晚报1955-11-9日连载金庸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据说,另一位才子百剑堂主也在同时披挂上阵,可惜武侠小说并非他所长,刊出后不受读者欢迎,于是一部收场。

再说查良镛。查良镛虽说里里外外一派书生气,却是个十足的“武侠小说迷”。他读第一本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八九岁时。这以后,他更是一部接一部读得爱不释手。而且,除了中国的武侠小说,他还涉读西方的大量小说,包括与中国武侠小说十分接近的品种,如大仲马等人的作品。到了香港,他又读克莉斯蒂的西方现代侦探小说,一样入迷。

正式写武侠小说之前,查良镛写东西并不很多。早期写些散文,进了报社先在国际新闻版写些相关的文章,后又因编副刊而写影话、影评及其他随笔。要说大一点的,恐怕还是这时他写的一些电影剧本,此外也翻译了一些西洋短篇小说。尽管所涉猎的品种可谓不少,但数量并不多,而且独独没有写过一篇小说!

梁羽生写武侠小说的一炮窜红,自然颇让查良镛感到诱惑。查与梁同是“武侠迷”,平时又多在一起交流;才情方面,两人也不分高下。于是乎,这边厢梁羽生写得热火朝天,一发不可收;那边厢查良镛不由得一身技痒,跃跃欲试。

说巧真巧,说是偶然也有必然,当梁羽生忙得不可开交,分身无术时,查良镛便作为最佳人选被点将上阵。向报界举荐查良镛的,据说是罗孚。

那是1955年的事。一天,罗孚找到查良镛,对他说:“《香港商报》急需有武侠小说连载,我已向他们推荐你来写,你就写吧!”

查良镛没有推辞,他认为自己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和外国小说,又有多年写作、写电影剧本的经验,写起武侠小说来应该不成问题,加之时常与他一起下棋、时常一起谈武侠小说的梁羽生一炮走红,更坚定了查良镛的信心。

但怎么写?写些什么内容?写些什么人物呢?从来没写过小说的查良镛躲在家里苦思冥想。

突然间,查良镛想起家乡海宁,想起清朝皇帝乾隆修建的海宁海塘,想起做童子军时在海塘边露营的情景,想起小时候时常看到的乾隆帝御题诗的石刻,想起从童年时起就听家父兄长讲的关于乾隆出身的故事……

相传弘历的母后为雍正生了一个女孩,同一天,海宁的陈阁老也生下一个男孩,雍正的妻子担心生了女孩不能讨雍正欢心,于是生出一条偷梁换柱的妙计:以女换男,用陈阁老的男婴替换自己所生的女婴。结果,海宁陈阁老的儿子当了清朝的皇帝,这个皇帝就是乾隆。

这个半真半假的故事,调动起查良镛丰富的想像力。他自言自语道:“没错,就写乾隆皇帝,写他与汉人的恩恩仇仇。”

查良镛一时兴起,随即执笔,将小时候在家乡听来的这段稗史传说,铺陈成繁花茂叶,写成洋洋洒洒、飘逸自如的《书剑恩仇录》。

金庸传   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上)

金庸武侠连环画《书剑恩仇录》之四「智夺可兰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