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是把雙刃劍


方法論是把雙刃劍



《射鵰英雄傳》裡面有一個情節:黃蓉被一個巨大的海蚌夾住了腳,費了老大的勁也掰不開,結果抓了一把細沙放到蚌殼裡面,蚌就自己打開了,因為蚌最怕的就是細沙。這讓我想起有這樣一句俄羅斯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幹勝於蠻幹。

方法論通常就是用來做這種對比的,在工作中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越來越多人的相信並堅持著尋找成型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並期待著每一次有效的結果。理論中的方法論確實該如此存在,有原則,有手段,有理論。

偏偏在我運營職業生涯最輝煌,最出彩的那些年,解決過得很多問題並沒有清晰的“方法論”,這裡指的“方法論”是理論中的那種客觀存在可以依據的方法。我確實是蠻幹出身的,特別是做0-1的運營工作時,甚至訓練了自己並行做事,以一敵百的狀態,旁人無法參與其中,無法找到學習方法能像我一樣把所有運營幹的活都自己幹了,而且乾的很賣力,很投入,很過癮。

因為還有一種“方法論”便是,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去思考如何解決,並通過各種手段測試方法是否有效的過程,本質上我認為也是一種做事情的“方法論”,正如互聯網創業者們常掛在嘴邊的“幹,就是幹,幹起來”,先幹起來,逐步總結新的“方法論”本來也是一種“方法論”。


方法論是把雙刃劍


因此,解決問題的“怎麼辦”需要的原則和手段是理論中的方法論,面對問題該以什麼樣的狀態去思考和實踐是一樣。我們大多數會沉浸在問題本身自顧不暇,惆悵沒有什麼有效的手段能實現增長,或是帶來收益,會習慣於去外界找到前人的經驗和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甚至在長期吹捧的方法論環境裡,逐漸的養成了如果眼前這個問題沒有方法論,就暫時不做的狀態。

為什麼我說方法論是把雙刃劍?

怎麼做是一種方法論,做與不做又是一種方法論,這世上很多事情的方法都是前人摔過無數跟頭提煉出來的,難道後人們就不是人了麼?

說回到運營這件事中,為什麼更願意先去傳遞運營思維?實際上是希望更多從事運營相關工作的人能夠先意識到事情是需要先做,在逐步總結和優化方法的,如果沒有人總結如何寫出10W+,你就寫不出來麼?如果沒有人總結如何做增長黑客,你就拉不來新麼?如果那些總結爆款方法論的人做爆款之前也在等爆款方法論的話,那麼他的爆款還做的出來麼?或者說那還是他的爆款嗎?


方法論是把雙刃劍


運營不是一個蠻幹能長久的工作,這一點我親自經歷過。但運營這種工作是需要更加勇敢的創新和嘗試的,我總結為我們是創造力工作者,不僅僅只是在解決看得見的問題,還要有能力洞察未知的可能。對方法論的依賴只是讓你處理了當下的小問題,卻可能讓你忘記了本能做事的方法,就是責任心和使命感。

我是個主張經驗積累大於碎片學習方法論的運營人,我不欣賞那些滿嘴跑方法論卻幹不出什麼來的人,曾經的蠻幹讓我收穫了非常多的直覺性方法,也讓我自身的能力變得非常鞏固和有壁壘,也學當年我學會了巧幹,結果會更好,但如果我還不知道巧幹的方法時,至少我明白先幹起來再去學習的道理。而這一心態也是做事情的策略和方法,儘管我沒有優勢,但既然站在了跑道上,也要嘗試跑一跑測量一下自己的水平,然後知道了自己真正的短板,再去選擇合適的方法提升,事半功倍。

運營人,今天這篇文章寫得比較心理話,我喜歡和有骨氣往前衝的人一起做事,哪怕一起跌倒谷底,也不喜歡和嗷嗷待哺的幼稚兒童一起,不停的吸取別人的養分卻還長不大自己,中國的互聯網需要更多勇於實踐的人去打破常規,不斷升級方法,而不是坐以待斃,互相取暖。

最後,我還是會推廣一下自己的知識星球【愈神堂運營策略圈】和新出的《運營思維》的線上課程,但我不是以賣知識付費和課程為生那些運營專家,誰也不必勉強誰,更不要指望我會為了如此小錢阿諛奉承,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會不同,但如果遇到相同的你,我會願意毫無保留。

100分鐘《運營思維》線上課49.9元,附贈4500字的文稿,僅銷售到3月底之前,在荔枝微課搜索”愈神堂“可以購買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