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三明位於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地處閩中和閩西北結合部,地理座標為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全境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與福州市的閩清、永泰毗連;東南鄰泉州的德化、永春;西南接龍巖地區的漳平、連城、長汀;北靠南平地區的邵武、順昌、南平;西北與江西省的石城、廣昌、南豐、黎川交界。

上古屬百越地,夏商時期屬於揚州地,周代隸七閩地,戰國時期屬楚國地,秦漢時期屬閩中郡及揚州會稽郡東冶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設立將樂縣、綏安縣(綏安縣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為綏城縣,至唐貞觀三年(629年)最終廢置後未再恢復建制),隸屬建安郡。[6]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為沙村縣, 是為沙縣設縣之始;後於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稱沙縣,先後隸屬建安郡、建州。

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將沙縣西部原黃連峒地帶之黃連鎮升格為黃連縣,後於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寧化縣,隸屬臨汀郡;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原尤溪山峒地帶設置尤溪縣,隸屬福州。

五代十國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將原綏城縣地之永安場、歸化場分別升格為建寧縣、歸化縣(後歸化縣於宋元祐元年即1086年改名泰寧縣),隸屬建州。

宋朝元符元年(1098年),析寧化縣地設置清流縣, 隸屬汀州。[6]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析沙縣新嶺以南地、尤溪寶山以西地設置永安縣,隸屬延平府;成化七年(1471年),析寧化、清流、將樂、沙縣4縣地設置歸化縣,隸屬汀州府,後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改名為明溪縣;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和德化地設置大田縣,隸屬延平府。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巖、大田、永安地置寧洋縣,隸漳州府。

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三明新景(5)

清代基本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轄九府二州,先後增設龍巖州、永春州和臺灣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田縣改隸永春州(直隸州)。翌年,寧洋改隸龍巖州。

民國時期民國初年(1912年),改府為路,並改廳、州為縣。三明境域屬北路觀察使署。

民國三年(1914年),改路為道,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尤溪縣、建寧縣、永安縣統屬建安道;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寧洋縣統屬汀漳道;大田縣屬廈門道。[6]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實行新的省、縣制,各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閩變”發生,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下轄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尤溪縣、永安縣、泰寧縣、建寧縣屬延建省;清流縣、明溪縣(原歸化縣)、寧化縣、寧洋縣屬龍汀省;大田縣屬興泉省。

[6]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閩變”失敗,四省撤銷。[6]

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三明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改組後的福建省政府實行行政區督察專員制,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尤溪屬第三區(稱南平專署);大田屬第四區(稱仙遊專署);永安、寧洋、清流、明溪、寧化屬第八區(稱長汀專署);將樂、泰寧、建寧屬第九區(稱邵武專署)。[6]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又將全省原劃分的10個行政督察區縮併為7個行政區。尤溪縣、永安縣、將樂縣、沙縣屬第二行政區;大田縣、寧洋縣屬第六行政區;寧化縣、明溪縣、清流縣、建寧縣、泰寧縣屬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省政府內遷永安。6月,省保安處、縣政人員訓練所、三青團等一些國民黨黨、政、軍機構相繼遷到三元、梅列。[6]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為便於管理,福建省政府決定以三元鎮為中心,劃出人口萬餘人的各鄉,成立三元特種區,轄三元城關、列東、列西等地,仍視為沙縣境內的一部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於三元特種區轄境小,財政入不敷出,遂將原沙縣、永安、明溪3縣屬地各劃出部分併入三元特種區,成立三元縣。全縣土地面積為1031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隸屬第二行政區。[6]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全省行政區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尤溪縣仍屬第二區(南平專署);寧化縣屬第七區(長汀專署);永安縣、寧洋縣、大田縣、清流縣、明溪縣、三元縣改屬第九區(永安專署)。

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三明市麒麟山(20)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又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安專署改稱第六區,三明境域各縣隸屬不變。[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分屬龍巖、永安、南平專署。

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縣設立專(市)級建制的省督察機關即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4月,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下轄三元縣、永安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寧洋縣、德化縣(同年10月27日劃歸晉江專區)。[6]

1956年6月,永安專署撤銷。7月間,三元、明溪2縣合併成立三明縣,隸屬南平專署。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寧洋縣(1956年7月9日國務院第34次會議決定撤銷)隸屬龍巖專區,大田縣隸屬晉江專區。

1958年4月,三明闢為重工業基地後即成立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為黨政合一領導機構,負責領導三明工業區的工業建設以及各項市政建設與管理工作,直屬省委、省人委領導,並與南平地委、行署雙重領導三明縣。

1959年2月,經中央批准,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與三明縣機構合併,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省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名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三明市)。

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轄區為原明溪縣行政區域。同月,清流、寧化、永安三縣從龍巖專區劃歸三明市,轄區擴大為四縣。[6]

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專署下轄三明市、三明縣、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同月從晉江專區劃入),共計一市五縣。

1964年4月,三明縣恢復為原明溪縣名。

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三明市梅列區

1967年2~3月,三明軍分區奉命介入地方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成立生產領導小組,負責三明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同年7月,福州軍區黨委決定成立三明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10月,成立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行使原地委、專署的全部職能。1970年6月18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劃歸三明專區,7月正式劃入。三明專區轄區擴大為一市十縣。同年12月,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6]

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不變。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並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實行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198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永安縣改為永安市(縣級市)。

地質地貌

  • 地質

三明市境域地層結構發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個系,37個地層單元包括變質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四大巖類。最古老的岩石層分佈於建寧一帶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組,是華夏古陸核的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層。[10]

由於三明地跨福建三大構造單元,地質結構上存在四條斷裂帶:沙縣—南日島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地;永安—晉江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東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建寧、寧化等地;政和—海豐北東向斷裂帶,貫穿尤溪、大田、永安、沙縣及三明城區。[10]

  • 地貌

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佈,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

[10]

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三明臺江大橋

氣候條件

  • 綜述

三明境內地處沿海低緯度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寧化、清流、建寧、泰寧、明溪、將樂高海拔山區為中亞熱帶氣候;南部、東南部的尤溪、沙縣、三明市區及永安、大田的低海拔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境內氣候總特徵是: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半年多東風炎熱多雨,冬半年多東北風寒冷乾燥。由於境內地形差異很大又可造成局部性小氣候,特別是垂直分佈的小區域氣候差異更大,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11]

形成上述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1)境內處於福建西部的中段地帶,屬於低緯度區,光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1727.1~1897.5小時,得到較充分的太陽光熱因而氣溫高,同時受海洋影響較大。夏半年,來自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季風可帶來大量水汽,因而雨量充足造成境內夏季高溫多雨;冬半年,北方大陸來的冷空氣到境內已成強弩之末,僅對境內西北部有影響,故境內冬季寒冷乾旱。(2)地形的影響:境內屬中低山地區,地形、地貌、坡向、植被錯綜複雜,其中丘陵與盆谷佔43.34%,山地佔56.33%,千米以上山峰有454座,大山脈有武夷山脈中段、杉嶺山脈南段、玳瑁山脈北段、戴雲山脈北段,呈北東—南西走向平行分佈,造成東西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略呈馬鞍形的地貌態勢,這種地形極大影響了境內氣候,因戴雲山脈與玳瑁山脈的屏障作用形成閩中谷地少雨區。而複雜的地形又造成了山區增溫型氣候與山區降溫型氣候。地形的差異造成盆地與山地氣候明顯差異。[11]

  • 氣溫

氣溫總體上具有四周期變化特點,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春季趨向上升,秋季下降;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最低,午後最高。年平均氣溫17℃~19.4℃,南北相差2℃,總體上為西北部低,東南部高,河谷丘地高於山地。最冷月均在1月,各地變化也較大,最低氣溫可達-10℃,最高也不超出10℃,極端低溫可達-11.3℃。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為27℃~28℃,極端高溫可達40.5℃,平均日較差<10℃。境內四季分明:由南向北,春季從2~3月下旬開始,夏季從5月上旬至下旬開始,秋季從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冬季從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開始。各季持續時間:夏季:北部120~150天,南部150~160天;冬季:北部90~100天,南部僅30~50天;春秋兩季基本上相同,各持續80~100天。建寧、泰寧、寧化秋季特短,僅60天左右。[12]

無霜期可在216~304天之間變化,南部幾縣霜日10~35天,初霜在11月19日至12月15日,終霜在2月11日至3月5日相對較長,北部幾縣相對偏短。≥10℃的活動積溫在4000℃~6000℃之間變化,三明、沙縣兩地比較高,可超過6000℃,450米以上都不適合種植雙季稻。[12]

各縣(市)平均氣溫在18.0℃(建寧)~20.3℃(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將樂、寧化、清流、永安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為顯著偏高~異常偏高。

[10]

  • 四季特徵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8.3℃(建寧)~12.4℃(大田)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明溪外均≤10℃,東南部在12℃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永安偏高,尤溪、大田顯著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18.4℃(泰寧)~20.4℃(永安)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外均≤19℃,東南部在20℃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外,其餘各縣(市、區)為偏高~顯著偏高。全市無“倒春寒”天氣、亦無“五月寒”天氣。

夏季(6~8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26.4℃(大田)~28.4℃(沙縣)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將樂、寧化、明溪、永安、大田正常,三明、清流偏高,沙縣、尤溪顯著偏高,建寧、泰寧異常偏高。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均正常,平均氣溫在18.5℃(建寧)~21.2℃(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均屬正常。[10]

  • 降水

三明市各縣年降水量平均在1400~2000毫米之間,隨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年平均降水量為1688毫米,屬福建省豐水區,最大年降水量可達2422.4毫米(清流),最小降水量為904.6毫米。由於玳瑁山脈與戴雲山脈的屏障作用,閩中谷地降水量偏少。[13]

三明市各縣降雨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3~4月為春雨季,降水日數較多,而強度弱,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25%~30%;5~6月為梅雨季,降水量多,強度大,佔全年降水量的30%~35%,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5~20天,連續暴雨一般出現在本季;7~9月為颱風、雷雨季,不同地區變化較大,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20%~27%,月平均降水日數為8~15天;10~11月為旱雨季,是全年的乾旱季節,降水量佔全年的12%~14%,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0~12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日一般在本季,偶爾也會出現連綿陰雨的爛冬天氣,給冬耕冬種帶來不便。[13]

降水量的相對率,一般雨量較多的2~8月相對變率都在50%以下,而少雨季節的10月至翌年1月的相對變率可大於50%。

[13]

  • 日照

三明平均日照時數1727.1~1897.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8%~43%,各月日照時數以7月最高,可達226~272小時,2月最小,為87~99小時,太陽總輻射量在本市比較充足,可達120千卡/平方釐米,但在地域分佈上有差異,總體呈南部高北部低的態勢。[14]

各縣(市)的日照在1661(大田)~1830(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相比,除建寧顯著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為正常~偏多。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209(沙縣、尤溪)~296(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尤溪偏少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10]

春季(3~5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313(清流)~3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泰寧、明溪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夏季(6~8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531(大田)~6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463(大田)~544(沙縣)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寧化、明溪、大田正常,沙縣異常偏多,三明、建寧顯著偏多,其餘各縣市為偏多。[10]

水文特徵

福建省“三明市”概述

金溪

2013年全市地表水資為184.48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803米,比2012年少37.2%,比多年平均值少14.6%,屬偏枯水年份。三明市各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除大田縣、尤溪縣分別偏多7.1%和9.8%外,其他各縣區都偏少,其中,尤溪縣的地表水資源量最多,為31.9億立方米,佔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7.3%,該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9.8%;三明市區最少,為9.46億立方米,佔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比多年平均值少8.7%。

[10]

三明市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的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86.17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9.94億立方米)、52.75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2.35億立方米)、53.46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5.55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沙溪、金溪,分別少22.8%、24.9%,尤溪多13.6%。

土地資源

2014年,三明土地總面積229.6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9.4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48%;園地面積6.9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04%;林地面積183.20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79.77%;草地面積3.42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5.20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29%;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3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1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51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96%;其他土地面積4.19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82%。[15]

礦產資源

三明市礦產資源由於地質構造差異,礦產資源分佈不均,造成資源空間分佈不均勻。煤礦主要分佈在大田、永安、清流、將樂等地,且品種單一;鐵礦主要分佈在大田、永安等地;金礦主要分佈在尤溪、泰寧、建寧一帶;鉛、鋅、銅、硫鐵礦主要分佈在大田、尤溪、永安、將樂一帶;鎢礦分佈在寧化、清流等地;重晶石分佈在永安、明溪等地;石灰岩主要分佈在永安、大田、清流、將樂、寧化、三元等地;螢石主要分佈在將樂常口、明溪胡坊、清流餘朋。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79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49種,主要有:煤、鐵、鉛、鋅、鎢、錫、金、銀、石灰岩、重晶石、螢石、鉀長石、高嶺土、硫鐵礦、藍寶石等。探明儲量的礦區中,大型礦床6個,中型礦43個,已開發利用的礦產43種。

[15]

森林資源

三明市林地面積189.4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2.5%,森林覆蓋率76.8%,活立木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毛竹儲量3.8億株,人均林木林地資源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少數幾個超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素有“中國綠都”之稱。[15]

水利資源

三明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全年氣候溫暖溼潤,雨量充沛,河流密佈,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全市集雨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5條,都屬山區性河流,水量充沛且季節性變化大,為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2044毫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三明市水旱災害頻繁,防汛抗旱任務繁重。技術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71萬千瓦。

人口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5.4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0.2%,比上年末提高1.2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6.67%,比上年末提高0.39個百分點。全年常住出生人口3.6萬人,出生率為13.8‰;死亡人口1.8萬人,死亡率為6.8‰;自然增長率為7.0‰。

[2]

民族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5萬人,佔98.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5萬人,佔1.4%,少數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壯族、苗族、滿族、布依族、高山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16]其中畲族人口數在各少數民族中為最多,佔全市總人口比重的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