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麵粉諸廠舊事

太原面粉诸厂旧事

太原面粉诸厂旧事

麵粉加工業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先聲,太原市的麵粉工業在全省發展最早,新中國成立前,太原市有兩個機器麵粉廠。

1914年由曾任山西省商務局總辦的劉篤敬籌辦,在太原市南肖牆一帶建成太原府電燈新記股份有限公司附屬麵粉廠(簡稱新記麵粉廠)並投產,這是太原市第一個取代驢拉磨的機械化麵粉廠。1923年由山東濟南市商會會長穆伯仁與時任山東督軍田中玉(山西籍)合資在東崗村(現橋東街一帶)建成太原府晉豐麵粉機器有限公司並投產,成為當時我省最大的麵粉公司,最高日產麵粉7.5萬公斤。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日寇入侵,戰亂不斷,民族工業災難深重,麵粉企業生產時斷時續,產量時大時小,特別在日寇入侵時期,麵粉企業全部由日軍接管,成為日軍侵華戰爭的供給工具。日軍投降後,由國民黨西北實業公司管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迎來麵粉企業發展的春天。

新中國成立後,兩個麵粉廠先後由山西省麵粉公司和太原輕工局管理。1960年,太原市政府將麵粉企業劃歸太原市糧食局統一管理,從而使糧食的收購、銷售、調運、儲存、加工形成體系,麵粉企業進入黃金髮展時期。原太原晉豐麵粉公司最後更名為太原麵粉一廠,產量逐年穩步增長,達到了過去最高年份產量的4倍。後由於城市居民增多,原有面粉加工能力供不應求,在原新記麵粉廠的基礎上,在小東門街組建了當時全市最大的麵粉企業——太原麵粉二廠,最高日產標準粉達60萬公斤。

1985年,在太原萬柏林區東社新建的太原麵粉三廠投入生產,日產標粉15萬公斤,太原麵粉生產達到了自產自足,結束了外調的歷史。1992年,在北營地區建成的太原糧食工業聯合廠麵粉分廠投產(後與正大集團合資),設計能力日產麵粉18.5萬公斤。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陸續有太原東崗糧庫及清徐、陽曲、婁煩等縣小型麵粉廠投產,太原的麵粉產量達到歷史高峰。

舊中國,麵粉設備自產能力有限,主要設備大多進口自德、英、美等國家。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制粉樓層為木質地板,不安全。1973年,麵粉一廠車間由於操作不慎失火,制粉大樓毀於一旦。重建後,全部採用了國產最新設備,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1996年由於城市建設,麵粉一廠這個百年老廠拆除,遷入原糧食工業聯合廠麵粉分廠,此時,太原仍維持3個大型麵粉廠。麵粉二廠在上世紀70年代也實現了國產化,老舊拼湊的“多國部隊”基本退出了麵粉企業。

上世紀80年代後,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糧食市場開始鬆動,糧食購銷實行了“雙軌制”,在保留計劃內供應糧食外,議價糧登上了舞臺,外地的議價麵粉源源不斷進入太原,糧食供求矛盾緩解。

1992年,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市民對面粉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為適應麵粉市場需求,麵粉二廠、三廠先後進行技術改造,粉路延長,輕研細磨,有效保持了麵粉的營養品質和質量。並在打造品牌、提高質量、搞好服務上下工夫。三個麵粉廠全部有了品牌,一、二、三廠分別註冊為“雙象”“原野雪”“天粟”牌面粉。“雙象”沿襲了晉豐麵粉公司的品牌,它早前的商標是:“雙象”牌,麵粉袋分為紅綠藍三種圖案,區別品種不同,俗稱“紅雙象”“綠雙象”“藍雙象”。新記麵粉廠原有的商標為“電燈”牌,也分為紅綠藍三種圖案。但麵粉二廠的品牌用了“原野雪”,並沒有沿革那個古老的品牌。三個廠還將傳統重複使用的布袋包裝改為一次性編織袋包裝,較以前衛生、方便,商標和各種標誌都打在了包裝袋上,消費者一目瞭然。“原野雪”在三個品牌中知名度最高,一度銷量佔到了太原的半壁江山,這與其創新的銷售方式密不可分。

1992年,麵粉退出憑票憑本供應舞臺,河南、河北、山東及本省小麥產區的麵粉也積極搶灘省城市場,麵粉市場供大於求。麵粉也由“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到“登門入戶找婆家”。過去麵粉企業滿負荷生產,這時麵粉加工已處於停停產產狀態,麵粉二廠不得已由兩條生產線變為一條生產線生產。各麵粉廠紛紛放下身段,搞好服務,降低成本,全力營銷。其中麵粉二廠營銷中異軍突起,把精兵強將及器材科等部門的富餘人員充實到營銷一線,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只要電話通,送面到家中”活動,並演化為走街串巷的送糧上門銷售。“麵粉二廠送面來,精粉標粉大米掛麵”的吆喝聲在省城大街小巷不絕於耳,成為糧油市場的一縷春風,不管住在幾樓,一聲招呼,糧油就送到家中,在國有糧食企業開了先河。以至於太原一名市領導,在一個大會上提到二廠送面之事,說,桃園二巷一居民家的鸚鵡也學會了“送面來”,可見當時二廠送面名聲之盛。

三個廠的麵粉還拓寬渠道,進入超市、個體糧店銷售,麵粉包裝從5公斤到25公斤的都有,方便市民生活。

俱往矣,隨著全國麵粉大市場的形成,三個麵粉廠因種種原因都已停產,麵粉二廠正在拆遷,留下的只是老年人對往事的追憶和一些茶後談資。

據說,麵粉二廠擬在陽曲縣建設一座大型現代化麵粉廠,願太原麵粉工業這棵百年老樹新花綻放,枝繁葉茂。

梁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