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少侠一号


乾隆皇帝一生,除了写诗之外,我想他最热衷的就是为前朝皇族平反翻案了。

四十三年,乾隆一口气为多尔衮、多铎、胤禩、胤禟翻案,可见是早就计划好的了。


乾隆认为雍正错了吗?是的

乾隆即位之初就毫不讳言地说自己“赋性宽缓”,认为“政尚宽大,宽比严好”。众所周知,乾隆的老爸雍正治国就是一个字:“严”。现在乾隆刚上台就表明态度,和老爸的治国理念要反着来。这除说他忍了老爸雍正很久之外,实在是想不出别的理由了。

而且雍正在晚年时曾因为“曾静案”而写过一部“自我辩白书”——《大义觉迷录》。里面写满了雍正为自己喊冤的辩论,把雍正的家底都写出来了,并且还印发全国,让所有官员都要熟读《大义觉迷录》,大清王朝的宫廷几乎无密可保。对此,乾隆在继位仅仅一个月,就下令将“曾静案”的主犯曾静和张熙两人拿解回京,凌迟处死(两人此时正奉雍正旨意,四处宣传《大义觉迷录》的内容),并把《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严禁再印。

虽说《大义觉迷录》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思,而且暴露了清廷内幕,与雍正的辩解初衷比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可乾隆至于如此急切地否定父亲做的事吗?为什么雍正要印这部书?难道是他自己吃饱了撑的?还不是因为老八胤禩、老九胤禟的家人四处传的那些野史狂言,把雍正塑造成一个谋父害母,杀兄屠弟的暴君形象。



我个人并不相信乾隆所说的“雍正晚年对允禩、允禟等人有悔意”的说法,因为雍正自爆家短是因为坊间谣言,而这些坊间谣言就是允禩的家人流传开来的。雍正难道不知道这部书对自己的影响吗?肯定知道,可他还是要写,不是自作多情,而是实在不得已。像这样的话,雍正会对处理这两个兄弟有任何悔意吗?不会的。

所以乾隆为多尔衮、允禩等人一次性翻案,那是因为他认为国家已经稳定,不需要再把皇家的一些丑事公开出来。他需要塑造一个完美的爱新觉罗家谱,在他的指导下,爱新觉罗家族个个是忠臣,人人有功劳。



狐史首丘


雍正四年 (1726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

雍正登基后,对于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进行残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不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原来的名字也被剥夺,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宝”,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恢复身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此时距离他们被雍正学宗夺爵、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整整53年。


这一年,乾隆还为多尔衮、多铎、豪格翻案,并且正式颁行“铁帽子王”制度。

其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自己的两位叔叔翻案只不过是顺带办的事情,乾隆这一年所作的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同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确颁行。

对于乾隆为多尔衮等人翻案,为的是在盛世下评价前朝功过是非、粉刷盛世祥和,同时体现的是自己的帝王胸怀,为的就是稳定政局,安抚宗室,也能提升自己的声望,因而这也是为了强化皇权的怀柔之策。而之后几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昭雪,也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阶层的重要举措。


乾隆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还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乾隆好大喜功,自认为自己不去处理,未来便无人处理。

乾隆在对胤禩和胤禟翻案时曾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提,后世的人就更不敢提了,索性就由自己为两位叔叔翻案,恢复他们的宗籍和原名。

作为雍正皇帝亲自下的决定,在历来看中祖制和传统的清朝,如果没有足够的果敢和魄力,是不会贸然打破传统的,这是乾隆对于自己的绝对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


其次,这也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提升皇权威严的需要。

在为胤禩和胤禟翻案时,乾隆还提到了雍正皇帝:“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按照乾隆的说法,雍正晚年对于残忍迫害兄弟一事是非常后悔的,至于真假,不好辨别,毕竟,三阿哥也已经在幽禁中去世,被圈禁的十阿哥、十四阿哥也没有被放出来。即便真的是雍正有此想法,乾隆为什么在登基的时候放出了十阿哥、十四阿哥,却绝口不提八阿哥和九阿哥的事情,又要如何去解释。

其实,乾隆这样做还是为了政局的稳定。乾隆从雍正手上接过来的是一个好摊子,不仅国库充盈,同时官场清廉、国泰民安,但是雍正当年的一些做法在民间和皇室中还是广为诟病的,因而,乾隆这样做既是为了缓解与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皇权的威严与自己的地位,保证皇位的稳固。


再次,就是乾隆一直是以康熙为自己的榜样,而不是雍正。

众所周知,乾隆对于自己的爷爷康熙是极度的崇拜,所以乾隆在位60年后执意退位,就是因为他不愿在位时间超过康熙的61年。因而对于康熙的“仁”的思想对于乾隆也是影响非常深刻的。所以对于他父亲雍正的一些铁腕手段和做法,乾隆并不完全认同,因而乾隆一朝并不是完全按照雍正时期推行的政策去执行的。

但是处理八阿哥、九阿哥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乾隆贸然处理,不免会被扣上不孝的骂名,只能暂时放下,乾隆四十三年,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都已经离开人世,就连他们的子嗣也纷纷过世,经过时间的洗刷,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的缓和与缓解,这个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内部的反对,反而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好名声。


雍亲王府


乾隆之所以能够给其八叔胤襈平反,主要出自三个方的原因:

一个是政治的需要。乾隆皇帝给其八叔胤禩平反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此时距胤禩去世已过去五十多年,当初雍正朝跟随胤禩闹事的几个兄弟和一干大臣,己是死的死老的老,八爷党势力早已是灰飞烟灭,已构不成对当今朝政的任何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给八叔胤禩平反,既能显示出自已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来,又能让朝野上下看出来自已是一个多么富有仁心的皇帝来。仁政最利于凝聚人心,成就大业,江山社稷长久稳固最需要的就是举国上下号令统一,万众一心!

第二是亲情的抚慰。不管当初八叔胤禩与自已老爸雍正皇帝怎么斗,怎么争,毕竞都是爱新觉罗一家,皇室血脉一系,且已都是上一辈子的恩怨不是?乾隆这样做,既能告慰先祖,又能示恩后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为何不做呢?!相信换了一般人大都会这样做的。就是雍正在执政晚期的时候,也对当初的做有点后悔,觉得对皇兄皇弟们用力过猛,出手过狠,杀伐过甚。

三是本性的使然。有人对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位皇帝的人物性格和执政风格评价道:康熙是学习型皇帝,雍正是改革型皇帝,乾隆是文化型皇帝,这个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文化型皇帝执政必然会使整个乾隆朝的主流行政风格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和仁政风情。史书记载,乾隆一朝仅皇帝本人主张和主导编箸的就有《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满文老档》、《八旗通志》等不下十来套(系列)文献巨箸,是中华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篇章。同时,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五次普免全国一年银粮,仅此就足见乾隆恩泽施于百姓之仁政。

乾隆为胤禩平反,是不是觉得他老爸雍正做错了?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记住“胜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吧!

以上即乾隆皇帝为何要给其已去世五十多年的八叔胤禩平反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处诚请批评、指正、补充。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为八叔允禩、九叔允禟正式平反,将阿其那、塞思黑改回原名允禩、允禟(胤禩、胤禟是永远改不回去了),并恢复了二人及其后代的宗室黄带子身份。实际上,此举谈不上什么翻案,仅仅是较低水平的平反而已。清高宗给出的理由是允禩、允禟当年并没有谋逆的事实,而且自己的父亲清世宗(雍正帝)晚年对当年处置允禩、允禟也有悔意。这话什么意思?“我说我八叔、九叔没有谋逆的事实,仅仅是说他们没有正式动手,反心或许还是有的。我爹当年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并没有错。而且,我爹晚年对当年的举动也产生了一些悔意。”这话到底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当年清世宗处理允禩、允禟并没有错,只是处理得过重了一些,毕竟二人并没有谋逆的事实。而清高宗为他们平反也仅仅是恢复了宗籍,并没有恢复原本的待遇,也没有给他们案子重新定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对于允禩、允禟的所谓平反,充其量只能算作减刑,谈不上是翻案。那么,自然就更谈不上清高宗否定父亲清世宗,觉得清世宗做错了。因为一上来清高宗就已经定调了,我爹当年没错,仅仅是下手重了些而已。



事实上给允禩、允禟平反只是清高宗顺带着做的一件事情而已。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重新审视清初的一些权力斗争,对很多事件进行了重新定性,其中就包括对睿忠亲王多尔衮和豫通亲王多铎兄弟的重新定性、重新评价,并且为他们正式翻案,恢复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爵位。而给允禩、允禟平反,仅仅是清高宗在干这些事情时顺带做的一件事。那么,清高宗为什么要为允禩、允禟平反呢?他自己给出的理由是老爹晚年已经有悔意了,觉得对这两个弟弟处理过重了,自己仅仅是完成老爹的遗愿。细想想,根本说不通。清高宗的大爷、已革直郡王允禔和三大爷、诚隐郡王允祉被幽死,十叔追赠贝子品级辅国公允䄉和十四叔恂勤郡王允禵一直被关到乾隆初年才被清高宗释放。如果说清世宗晚年已有悔意,为何还会如此呢?说到底,这仅仅是清高宗的一个理由而已。那么,清高宗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和清高宗的自我定位有关系,这位自视甚高的皇帝一直以“千古一帝”自居,晚年更是自诩“十全老人”,摆出一副千古第一明君舍我其谁的姿态,为历史事件重新定性实际上正是这种心态的一个表现。或许清高宗自己觉得,如果他不为这些历史事件重新定性,以后就没有人可以做到了。因此,乾隆四十三年的这一连串翻案、平反和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定性出现了。



其次,乾隆四十三年,当年“九子夺嫡”的当事者已经纷纷谢世,就连他们的子嗣,也大多已经作古。作为“九子夺嫡”余波的“弘皙逆案”也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这个时候把这些事情翻出来,已经没有太多的政治风险。清高宗此举既可以起到安抚和拉拢宗室的作用,也可以邀来圣德仁义的美名,何乐而不为?



再其次,毕竟这么多历史事件终究要有个盖棺定论,总归要有人来做这个事情。一向以圣明自诩的清高宗自然不会留给他人来做这个露脸的事情。



最后,清高宗此举还有一个现实意义。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是在乾隆年间最终完善形成定制的。对历史事件重新定性,对于最终确定与这些人相关的一些制度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清高宗想确定某种形式的制度,但是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却与之向左,自然是不太好的。与其如此,倒不如重新定性,一切以清高宗自己的标准为标准。



皇帝没有对错,更何况即便清高宗觉得父亲错了也不可能公开承认,否定父亲等于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清高宗不可能这么做。说到底,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些列举动还是政治需要,是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和巩固清王朝的政权。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乾隆皇帝给八叔胤禩,以及那些和他爹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叔叔们平反这件事,确实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如果给胤禩等人平反,就意味着胤禩等人没错。既然胤禩等人没错,那就是雍正错了。既然雍正错了,也就是说雍正不该继承皇位。既然雍正不该继承皇位,就意味这乾隆的皇位得来不当。总之,乾隆否定他爹的做法,也就是否定他自己。明这样做相当于否定自己,乾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乾隆画像)

再说了,按照孔子的说法,如果父亲偷羊,当儿子的应该替他掩藏,这才是“孝道”的体现。乾隆算得上是清朝前期皇帝中,最注重汉化,最提倡儒家信条的人。他为什么却又带头违背儒家信条呢?

我觉得这件事,先要厘清乾隆否定雍正,会不会对他的皇位产生影响。

照一般的情形来理解,显然是会有影响的。但是在乾隆看来,一点儿影响也没有。不但没有,反而还会更加巩固自己的皇位。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乾隆在当了皇帝以后,多次表示,当年他的爷爷康熙之所以迟迟不能确定皇位继承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康熙的儿子中,实在找不出恰当的继承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也并不是最恰当的。最后之所以把皇位给了雍正,其实并不是看上了雍正,而是看上了他乾隆。

那一天,康熙到雍正的颐和园里玩,也就是在这里,康熙第一次见到了乾隆。见到乾隆后,就被乾隆(弘历)的气度、礼仪及学识所折服,立刻就把乾隆带进皇宫之中,自己亲自教育抚养。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康熙就有了把乾隆培养成皇位继承人的打算。

(康熙画像)

不过,要想把皇位传给乾隆,也不能直接这么做。于是就通过传位给雍正,让雍正再传给乾隆的方式来完成传位。

这种方式,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司马炎当初之所以传位给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就是因为他看上了司马衷有个聪明的儿子司马遹,想通过司马衷传位给司马遹。包括朱元璋传位、窝阔台传位,都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雍正之所以能获得皇位,全靠乾隆。

这样一来,否定雍正,乾隆就不是否定自己,反而是抬高他乾隆的地位。想想啊,就算雍正不行康熙都要传位给他,那不是更能说明乾隆很厉害吗?

(雍正画像)

除此外,乾隆否定雍正,给叔叔们平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乾隆想做一个完人。

当乾隆给胤禩平反的时候,乾隆已经当皇帝差不多半个世纪。如此漫长的时间,几十年前因为皇位继承的那场争执,早已烟消云散。那些曾参与争夺皇位的皇族以及他们的后代,早已偃旗息鼓,起不了任何浪子。也就是说,乾隆就算给这些叔叔们平反,也不会有任何风险,不会因此引发争议,从而给他的皇位带来影响。

不但不会给乾隆的皇位带来影响,而且还很有好处,让天下人觉得,乾隆这个人很大气,很宽厚,有宽广的胸怀,完全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度。这样一来,乾隆的皇位反而更稳固了许多。而且,他立志要成为“十全老人”的形象,又光辉了很多。

总之,乾隆在这时候做的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与雍正的对错无关,只与乾隆的目的有关。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两个。一大一小。

先说大的目的。

众所周知,“康乾盛世”号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治世,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号称达到了盛世之巅。乾隆对此非常自豪,甚至在晚年时自称为“十全老人”,脸皮不可谓不厚。

像乾隆这样的皇帝,在现实中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值得乾隆去追求呢?只有一条:在历史上的地位。所谓,名垂青史,万年不朽。

既然要留名青史,自然要全方位地美化自己。仁慈,就是一个很好的美化工具。

替胤禩等人翻案,就是乾隆展示仁慈的大好机会。不仅替胤禩等雍正的政敌翻了案,乾隆把清朝历史上的很多人都翻了案。比如多尔衮,这个为大清江山立下不世之功,死后又被顺治帝挫骨扬灰的倒霉蛋,终于在乾隆手里恢复了名誉。

做完这些事,乾隆觉得自己就会在历史上留下仁慈之君的名声了。可他错了。因为满清所有的文字狱,有一半以上出自乾隆这个“仁慈之君”之手。所谓百密一疏,顾头不顾腚。

再说小的目的。

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手足相残,宗室分裂。雍正登基后,对付政敌兄弟们的摧花辣手,更是让宗族四分五裂。

到了乾隆时,雍正当年的那些政敌已经都是死老虎,已经没了任何威胁。此时,乾隆站出来做好人,替这些人翻案,相当于弥合了皇室宗族的分裂,融合了感情,促进了团结,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弊。

可是,乾隆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并不是这么仁慈,比如曾经危及到他太子之位的哥哥弘时。弘时曾经因为犯错被削籍。可是乾隆并没有为弘时翻案。

可见,乾隆的翻案是有选择的。与对错无关,与利弊有关。


趣谈秘史


乾隆皇帝为老八平反翻案,不过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已。我就是心胸开阔,我就是海纳百川,我就是十全老人,我就是千古一帝,怎么了,我这样做不行吗?你来咬我啊!

咬你就咬你,今天就来咬咬你!

你也不想想,你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你的父亲雍正皇帝传给你的,雍正怎么得来的皇位,那是在整个历史上都很残酷有名的“九子争嫡”中,经历过残酷的斗争,才历经艰难困苦得到的。雍正皇帝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老八及八爷党,而且当时一开始还处于劣势。如果八王当上皇帝,那雍正的下场可想而知。

你乾隆就忘了这些历史?难道雍正一开始继位就开始严厉处置八爷党,这有错吗?你不知道八王被称为贤王?不知道八王善于拉拢人心,善于结党营私吗?不处理八爷,雍正的江山能坐稳当吗?要是不稳当,还有你弘历继承大统的好事!

你现在政权稳定了,就为他们平反,是不顾历史真相、不顾雍正名声、不顾自己颜面吗?

你就为了自己的名声就不顾及雍正父皇了?

你想超过父亲、爷爷成为千古一帝,也没有错,可你不该踩着他们的肩膀甚至踩着他们的头顶吧?

你自己做什么都是最好的,收集书画也不要紧,还要盖上你的印章,看一次盖一次,盖章把画面都盖满了!

还喜欢到处题词,走到哪里题词到哪里!耗费民力七下江南,显示你的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你不知道你的父皇十三年来基本就在皇宫处理公务,才有你的大好江山!

你还喜欢作诗,成为作诗最多的皇帝,一万多首,比唐宋著名诗人都要多,数量多有啥用?有一首能广为传颂吗?

你还喜欢阿谀奉承,一个和珅就伺候的你整天飘飘然,历朝历代就没有比你强的皇帝。还给人家封谥号,和你有关系吗?都不是一个朝代的。

所以,他给老八平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至于客观上能够有利于加强皇族团结和维护统治,都是顺带而已!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乾隆,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乾隆!

我是敏学讷言,关注我,共同欣赏历史故事!


敏学讷言


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给老八翻案,也不是认为雍正就错了,因为乾隆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一切都是为了朝廷,为了自己,毕竟在小的时候,老八对乾隆,和其他阿哥都还是挺好的,一切都是因为在那种环境中,有些事不是能自己决定的,比如皇位,雍正正是和老八争皇位才会出现裂痕,如果没有这些他们还会反目吗,我看不太会,而且在后来,雍正继位后,老八为了国家,也屈尊的帮助雍正做了许多事,作为老八来讲,当不上皇帝,我完全可以不去当差,在家养老,但由于自己的不服,对于雍正的有些做法有意见,担心他会把国家毁了,所以在一些事情上老和雍正作对,雍正呢,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动摇,为了不让国家再受难,就把老八软禁了,其实你要想想,老八有老八的错,雍正有雍正的错,老八是因为自己太仁慈了,所以康熙认为不应该把皇位传给他,而老四呢,有些做法确实不太妥,有点太不讲人情,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实也是不好的,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就一直提倡宽仁之道,只是后来由于这种宽容太过了,而使国家出现了问题,所以不让老八当皇帝是怕他更宽仁反而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而雍正呢正好相反,做人比较认真,苛刻,可以适当的收一收,不要宽任太过,可能这些话,给乾隆说过,因为当时康熙一直再教乾隆,所以在乾隆继位后,就实行了康熙的政策,他可能也会觉得雍正的苛刻会使国家出现问题,他也想学康熙,这就是他为什么崇拜康熙,处处学康熙,在位时间也不敢超越康熙,这是一种崇拜,或者是当时康熙给他的叮嘱,也未曾可知,后来,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雍正八叔他们只是因为当时环境情况所致,并不是谁对谁错,而现在赦免八叔,第一是完成康熙的心愿,康熙之前给雍正也说过,要善待他的兄弟姐妹,所以雍正一直就没杀,而只是软禁,但又不能自己关了,认为他有罪,后来在给他平反,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认为自己错了吗,本身外人就质疑自己的皇位,那这么做不正好让他们抓住口实做文章了,或许当时会告诉乾隆让他在自己死后去为老八平反,这样自己死了也可以安心去见康熙了,要不康熙在那边还得骂他,所以既完成了康熙的心愿,也完成了雍正的心愿,第二呢,是做给百官看的,让百官可以放心大胆去做事,因为在雍正期间由于什么事都比较苛刻,所以让很多人都心有余悸,这次乾隆赦了他八叔,就是告诉百官百姓,乾隆朝实行的是康熙皇帝的宽任政策,让他们放心大胆做事,确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乾隆为老八平反是完成心愿,而不是去批判自己的父亲。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雍正王朝里,康熙在临终时曾对雍正说,"你要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虽说这是小说之言,但也不无一定道理。每一个家长都会这么想,他们都会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和睦相处,共享繁华盛世。可是雍正呢,忘掉了老爹的教诲,做的确实有点过分。雍正四年,雍正将自己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逮捕圈禁,削藉夺爵,抄没家产。还改名"阿其那""塞斯黑"。意为猪狗不如,讨厌鬼。都说士可杀,不可辱,雍正对弟弟们,似乎太过残忍了。胤禩胤禟最终在圈禁中,饱受摧残而死。


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不仅为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也为叔叔胤禩翻案。乾隆自己也说了原因。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清高宗实录

乾隆说明了原由,这件事我若不做,后世子孙就没有人会有如此魄力去做。乾隆还替雍正辩白,雍正晚年也曾后悔对弟弟们太过分了。真实与否,只有乾隆自己知道了。我觉得吧,乾隆这么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稳定宗室之心。乾隆为宗室之人平反,他们的后人会感激涕零,而满州八旗贵族也将更加团结,稳定。

二、警醒后世。乾隆为什么说后世没人有魄力这么干呢。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已经六十七岁,已经渐显老态。此时平反宗室之人,弦外之音就是提醒皇亲贵戚们,不要学多尔衮,胤禩等人,搞权谋机变,后世可没有我这样的明君。

三、往自己脸上贴金,为乾隆盛世添砖加瓦。乾隆自视甚高,平生又极力仿效祖父康熙,标榜宽仁,喜爱南巡。自然要矫正雍正朝过于严苛的政治局面,乾隆又自诩十全老人,也得做一点宽以待人,前无古人,富有魄力的事儿出来。多尔衮,胤禩都是前朝大案,影响甚广,有利于自己形象的树立。


乾隆为他的八叔平反其实意在告诉天下人,乾隆盛世,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你们就偷着乐吧。但真实的历史,早已经有了答案。


(一家之言,相当十分非常欢迎关注吐槽)


风雪梦不逝


雍正在满清皇帝之中算是一个比较心黑手狠的人,在登基之后,对与他争位的兄弟们下手是真心狠,比如他就给老八改名“阿其那”,好像是狗的意思,一说是冻鱼,给老九改名“塞斯黑”,好像是猪的意思。此二人均是在狱中被折磨至死,而雍正对待其他反对他的宗亲也是相对刻薄。


但是乾隆为何要给老八平反呢?这不是打他爹的脸吗?自诩以孝治天下的乾隆为何会如此做?

乾隆虽作为天下第一的富二代,但其政治眼光其实还是一直很好的,他也不是那么傻,他做这些其实都是有目的的。前面我们也说了,雍正对于宗亲是相对刻薄寡恩的,所以雍正朝宗室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尖锐的,所以雍正治国多是靠铁血手段,也正是这个原因史书对于雍正的死也是有不少猜测,当然在这我们不去深追这些。


到了乾隆即位,乾隆没他爹有魄力,觉得治国还是要依靠这些宗亲的,所以就开始宽待宗亲,乃至为不少宗亲平反,此时在被雍正虐待了不少年的宗亲好似看到了再生爹妈一样,对乾隆肯定是十分支持,也直接让乾隆的权位更加稳固,每一道命令都有无数人为之拼搏。

当然这个时候乾隆还是不敢直接去给老八平反,又拖了好些年,直到乾隆43年才着手为老八平反,当然这也是对宗亲最好的笼络。这个时候为老八平反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政治动荡,而且时间太长了影响也能变的更小。


对于打自己老爹脸的这件事,乾隆也有点不好意思,就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便是我今年已经登基43年了,如果现在不说,以后也没人有胆子说了。然后乾隆又说:“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他老爹雍正对于老八的事情也是比较后悔的,所以他这当儿子要遵从老爹的意愿。

这样一来,乾隆打脸老爹的事情就变成了孝顺了,既得了宗室的忠心还得了孝顺的名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