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春到王湾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阴 地点:宜川县王湾村

4月10日,是我在宜川县丹州镇王湾村蹲点采访的第一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经过前几日一场春雨的洗礼,一路上,田野里飘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

村支书带头让大家“害红眼病”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在与村民和当地包扶干部的聊天中,我了解到,被群山环抱的王湾村,过去村民依山而居,土地少得可怜。村民们说这个地方是“小气候”,搞得我一头雾水,经过一番解释,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处于河谷地带,日照和通风都不利,农作物生长很受限制。

靠种植玉米艰难维持生计,每年的收成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王湾人就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天要饭吃”的光景。

现任村支书张清明从1995年起就开始担任村干部,他说,村民们好像过惯了穷日子,在遇到一些新的政策时,大家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拉着不走,打着倒退”。

后来,张清明总结出来一套经验,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害(当地方言“得”“患”)“红眼病”,这比苦口婆心的劝导有效多了。

在与张清明接触过程中,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他自己本来有发展得很好的产业,但是为了给村民当好带头人,他放弃自己经营的石子厂,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搞起了种植业,美国的樱桃,我国台湾的桑葚,以及葡萄、草莓、枸杞……只要是可以种植的果树,张清明都一一尝试,一个弓棚里就种植了十几种不同品种的桃树。

“我的种植经验有了,才可以给村民推广,不能让大家伙走弯路。”这个质朴的陕北汉子让我意识到,如果每一个村子都能有这样一位带头人,那农民的日子就不愁过不好!

两个女儿出嫁没要一分钱彩礼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我还结识了55岁的村民张玉成。他有两个女儿,最大的遗憾是那时候经济不富裕,没让孩子们读完学业。

近两年,两个女儿都远嫁南方。在结婚的时候,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张玉成没有向两个女婿要一分钱的彩礼。“我的两个女儿都是裸婚,作为父母,我只希望她们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这样我们老人也就安心了。”对于张玉成的这个举动,女儿倒是并不意外,她们说,这是父亲一直以来的承诺。

张玉成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一家四口人挤在一孔土窑洞里。“一到下雨天就怕,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2017年,因为有政策补贴,他们一家人花1万元,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移民搬迁新房,还种了4个工棚,一年纯收入有3.5万元。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住进了新房,女儿都已成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我想张玉成的日子过好了,可以高枕无忧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令我意外的是,2018年,张玉成又利用自己废弃的窑洞养了11头肉牛,还安装了监控,坐在家里就可以实时观察牛的活动情况。

老实憨厚的张玉成将现如今的好日子归因为党的政策好。他说,还要继续努力奋斗,为自己和老伴攒养老钱,不给孩子们添负担。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这一席话,令我敬佩。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有多少像张清明、张玉成一样质朴的农民,他们用奉献、用奋斗,默默无闻地耕耘着美丽的人生。(记者:贺秋萍)

了解宜川

您可以从这里

您好

宜川县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