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仁者·君子·凡人

書是需要人生經驗的。我早些年讀《論語》,只覺得古奧難懂。直到在人世間棲棲然走了一程,再重讀這本書,才略略參悟了孔門學問的些許玄機。

王跃文:仁者·君子·凡人
王跃文:仁者·君子·凡人

孔門學問的最高境界是仁。眾弟子多次問仁,但孔子從未對仁下過一個定義,只是教弟子們怎麼去做。勉強換算成現代語彙,就是教弟子們做到真善美。比方說“剛毅木訥,近仁也”。一個人是怎樣便是怎樣,哪怕呆頭呆腦都沒關係,如果刻意地表現,就是“巧言令色,鮮矣仁”了。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穿著粗布衣服,同身著華服的貴人們站在一起,從容不迫,不卑不亢。孔子對此大為讚賞。也就是說,只要心中有仁,用不著拿外在的東西來文飾。這看似平常,我們大多數人未必做得到。

仁的境界不是很容易達到的。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他從未說過誰成了仁者。顏回“三月不違仁”,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孔子嘆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千古喟嘆,遺憾無限;物慾之弊,於今為烈。人們難以達仁,不在仁的虛無縹緲,而是人們實在很難逾越聲色犬馬的欲壑。說到底,人總是俗物,很難真正達到仁的境界。但人應常懷仁心,所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王跃文:仁者·君子·凡人

孔子實在很通達,他知道要求所有人都成仁者,太不現實,於是退而求其次,又教人做君子。君子不一定就是仁者,但對仁應念念不忘。所謂“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這大概是對君子的道德要求吧。孔子的另一位得道高足子夏說,君子“觀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或許就是君子的外在氣度:看上去莊敬,叫人不敢輕慢;接近他又很溫和,不是拒人千里之外;聽他的言論,則嚴肅認真,使人折服。做到這一點,需要仁的深厚修養,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裝腔作勢。所以恪守仁道,自成君子。

孔子的學問不是人們誤解的那樣刻板,而是很活泛、很練達的。我們凡人學了,也大有裨益。比如同上司相處,孔子講究平淡為宜。他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現在有些做上司的,唯恐下面不敬,偏要有意擺出股威風來,你越是唯唯諾諾,他越是感覺良好。你想讓上司高興,就不要怕人家背後說你是馬屁精。

王跃文:仁者·君子·凡人

孔子又告誡人們說:“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也。”但很多耿直的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並沒有進入上司身邊的小圈子,卻自以為無私無畏,就直言不諱,結果成了故意同上司過不去的人。須知如今你想討得某些上司的信任,並不在乎你光明磊落,而是“功夫在詩外”的。

許多人生道理需得親歷,甚至以一生的苦難為代價才能悟出,往往單靠讀書是看不破的。可看破了又未必好,到頭來洞明瞭世事精微,卻消磨了英雄氣概。

王跃文:仁者·君子·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