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新民晚报深海区工作室 吴健

4月11日至5月23日,五年一回的印度政坛大洗牌——国会下院(人民院)选举热闹举行。俗话说“得下院者,得印度”。约2300个政党角逐543个席位。全国性强势党派与地方实力派同台,再结合高度“碎片化”的票源,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印度大选犹如“烧脑的智力游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印度大选是怎么回事,在这里讲两句(小编注:印度的议会政制传承自英殖民统治,两院制议会在中央层面分为上院-联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邦一级层面上分为上院-立法会和下院-立法院。我们所说的印度大选指的是中央层面的人民院大选,人民院的选举结果将直接决定总理以及内阁成员的选任。)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对手瞧不起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虽然选举让人眼花缭乱,但多数观察家意识到,在经济不确定性压力和对自身生活日益失控的感觉下,普通印度人往往不得不选择显得独断专行而非有足够能力的政治家。

印度的经济、族群、教派有很多不平衡因素,印度政坛“地方化”迹象明显,地方党派在人民院的席位从过去的“边缘状态”上升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上届达162席),因此,作为最具动员力的大党,人民党和国大党不光要底层动员,还竭力与地方小党结成联盟。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现任印度总理莫迪


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奥利维耶·吉亚尔认为,人民党总体赢面很大,有三个其他政党难以企及的手段:

第一,该国政治话语变了,过去两年的选举调查显示,感觉社区教派意志压制个人民主的人比例超过50%,远大于2014年的35%,尽管印度最高法院反对‘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选举行径,但客观上,印度教动员力帮助人民党获得话语权;

第二,人民党在种姓和地方治理上推进‘身份政治’,虽有党派能在地方一级挑战人民党,但在国家一级做不到;

第三,莫迪是强人,这在他为邦级首席部长助选时表现得很明显,莫迪被塑造成不可替代,自然人民党也不可取代。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拉胡尔·甘地来自于印度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族,父亲是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祖母是曾两度担任总理的英迪拉·甘地,曾外祖父则是印度开国总理瓦哈拉尔·尼赫鲁

印度选举游戏,是1977-1980年人民党与国大党的拉锯中定型。

国大党女首领英迪拉因“莫须有”罪名沦为人民党阶下囚,她选择与民众直接沟通,树立遭迫害的政治形象,通过民粹化底层动员,不仅绝地反击,还固化成所有政党选举动员乃至集权的法宝。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印度是人口大国,今年是第一次女性选民超过男性选民


“被打趴下的人民党,是‘英迪拉方程式’最忠诚的学徒,”英国诺丁汉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凯瑟琳·阿德尼称,2014年大选,人民党把莫迪描绘成“活力领袖”,为志存高远的年轻人带来经济繁荣,“这一次,他又把自己定位成普通人,令自己的卑微出身与‘小储君’拉胡尔·甘地形成对比,后者是国大党的旗帜”。

急需要强人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选民的心态,其实更值得琢磨。德国柏林心理学大学校长西格弗里德·普赖泽尔认为,印度经济的某种不确定性,使人们不自觉地选择强势政党和领导人。美国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曾对包括印度在内的约100个国家选民进行价值观结果,发现失业率越高的国家,人们对强势政治家的渴望就越强,同时个人失落感也在增加,就此而言,选强势领导人就成了补偿策略。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3月3日,一位印度人民党支持者在莫迪的演讲中挥舞该党旗帜

“通过认同强势领导人,个人会感觉自己也有影响力。”美国行为心理学家赫曼特·卡卡尔说,不确定性破坏了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加上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生活的印象,对个人来说就产生压力。“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考宽度受到限制,”卡卡尔说,“简单地承诺解决方案的政治家,例如高喊‘好日子将要到来’的莫迪,就显得更令人信服。”

这样的承诺对个人没有帮助,但能提供认知解决方案并指定罪魁祸首。普赖泽尔发现:“在印度,在一个地方把经济搞不好的罪魁祸首算到国大党头上,在另一个地方里被说成是外国商品,第三个地方归咎于国内某个宗教。”可这种政治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百姓,决定他们对政治领导风格的偏好。另一方面,政治领导人作出的经济政策决定又影响未来几代人(选民),无论好与坏。

印度大选,选“能人”还是选“强人”?老百姓:强人


印度政客们为拉选票送礼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不仅有电视机,还有山羊

观察这几年的印度,尽管印度年增长维持在6.5%左右,有望今年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但多数人未被惠及,底层民众收入甚至倒退,每个月约百万劳动力进入市场,莫迪一年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的承诺根本没兑现,2017-2018年的失业率为6.1%,创1972-1973年以来最高。莫迪政府推出的“废钞”和“税改”政策,除了给经济带来“阵痛”,没有更多收获。人们忧心地看到,由于经济战略正失去光彩,莫迪正转向依赖别的支柱——印度教至上与民族主义。

普赖泽尔建议印度政治家,应提供令人信服的、清晰的和可理解的解决方案,“光靠‘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口号是不够的”。只有提供正确解决方案,才能消除人们一些不确定感。实际上,发生在英国“脱欧”及美国“修墙”的案例已表明,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强势解决方案都会土崩瓦解,普赖泽尔提醒:“如果印度政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人们就能够进行多样化思考,这对国家有好处。”(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G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