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记者/宋诗婷

封面故事|讲述东北

沈阳市铁西区劳动公园里下象棋的老人(蔡小川 摄)

最近几年,双雪涛、班宇、郑执、贾行家等青年作家开始把沈阳、哈尔滨作为写作背景,再加上张猛几年前的电影《钢的琴》、耿军导演的一系列展现小城鹤岗生活故事的艺术电影,“东北”成为了一个被文本青睐的地域。

在这些作家和导演的作品里,东北寒冷、萧条,那里有“下岗潮”之后的落寞,有少年的自卑感,也有中年人的困境。

就像作家梁鸿在接受我们采访中所说,“我们早年对东北文学的认识可能都来自于萧红、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等等他们的作品。他们小说里面的东北气息,是来源于那个时代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失去了自己的故乡,被迫流亡到上海或者其他地方,所以,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强的眷恋、批判,这是当时时局的一个原因”。

封面故事|讲述东北

沈阳市铁西区工业博物馆里,被展示和参观的机器 (蔡小川 摄)

但新的东北创作者没有那种背景,他们更多地是在当代的环境下创作,“那种个人生存的某种坚韧和自嘲的精神,那种尖锐的,可能是在相对冷酷的环境之下而形成的一种日常性,有人把它比作‘寒冷中的温暖’的东西”。

这一次,我们请双雪涛、班宇、郑执、贾行家和耿军讲述了他们五个人眼中的东北,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有别人的。每个故事都能瞥见东北一角,组合在一起也并非全貌。

将创作者捆绑在一起是不恰当的,每个人的故事和叙述方式都不同,但同样的时代背景和苍凉的表达方式,同样在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以后,平民生活的失落感和尊严感,还是让人有渴望通过他们各自的叙述了解当下和过去的东北,哪怕只是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