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不同意左宗棠收复新疆,而是力主放弃新疆?

呵呵嘿123583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属于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两位朝廷的巩固之臣之间交集很多,私交也有,但两者交锋最有名的还是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是海防的代表,他主张放弃新疆而专心海疆,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力主收复新疆。



李鸿章为什么会力主放弃新疆,其公开奏陈的折子里明确是将日本当做假想敌(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东南告急),但当时清朝财力有限,故李鸿章建议朝廷放弃新疆,将拨往新疆的粮饷“匀作海防之饷”。 海防塞防之争背后是湘淮军两势力的暗斗。


李鸿章没有向朝廷明说,他其实力主海防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我们知道,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镇压过程中,湘淮势力相继兴起和壮大,湘系首领曾国藩去世后,淮系势力依靠李鸿章的威望权势迅速壮大,而湘系则四分五裂,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等各自为战,其中以左宗棠的一派最有实力。


淮系首领李鸿章掌控北洋,淮系重臣沈葆桢掌控南洋,大清王朝的海疆几乎都在淮系将领手中,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李鸿章当然要力主海防。 不过,李鸿章没有左宗棠地道,李鸿章是让朝廷不要新疆而专心海防,左宗棠最后的意见其实是一种折中方案——海防塞防兼顾。



历史宝藏


李鸿章主张“海防”,而左宗棠主动“塞防”,所以这个问题反映的实质是李左二人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1866年9月,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当时的陕甘总督不仅管辖陕西、甘肃两省,还下辖今天的青海、宁夏、新疆等三省地区,事实上也就是总领西北军务。左宗棠上任之际,正值陕、甘两省回民起义愈演愈烈时期。由于中央没能及时镇压回民起义,导致暴乱迅速向新疆地区蔓延。


1865年,阿古柏匪帮攻占南疆大片地区。五年后,阿古柏匪帮又侵占了北疆的乌鲁木齐等地区。阿古柏匪帮还与英、俄两国眉来眼去,俨然成了英、俄两国新疆事务的代言人。1871年7月,蓄谋已久的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一时之间,新疆全境几乎都沦为了帝国主义的领地。

本已打算退休的左宗棠听闻新疆被境外势力占领后,一时怒发冲冠。1873年冬天,左宗棠积极筹备组建西征军,准备武力收复新疆。然而如此振奋人心的正义之举却遭到了李鸿章的反对。



1874年夏,日本出兵侵犯台湾。同年10月,战败的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条约——《台事专约》。颜面扫地的清王朝开始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同年12月,得到恭亲王奕忻和船政大臣沈葆桢支持的李鸿章上奏《筹议海防折》,建议丢新疆而保海防。筹备海防本无可厚非,但李鸿章此举却夹杂了自己的私心。李鸿章妄图利用朝廷财政打造由他控制的北洋海军,从而扩大自己的政治资本。

远在陕甘的左宗棠得知李鸿章的主张后,气不打一处来。面对李鸿章的咄咄逼人,左宗棠也不甘示弱。在认真研究了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后,左宗棠针对李鸿章的无理之言展开了反击。


左宗棠首先坚持了新疆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疆土这一根本原则。其次,从国防战略和具体用兵方法上,左宗棠力陈收复新疆领土的必要性和用兵新疆的次第顺序,其拳拳爱国之心力透纸背。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收复新疆的同时,左宗棠也并不反对筹办海防。但左宗棠认为事有轻重缓急,当前形势下,“塞防”必须重于“海防”。

其实,无论“塞防”还是“海防”,搁和平时期都是挑不出毛病的爱国之主张。但凡事讲究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是新疆几乎全境沦陷,而沿海省市在割地赔款之妥协下,尚能保持大部分主权之完整。孰是孰非,岂不是昭然若揭?再者,李鸿章在新疆存亡之际却提出“海防”之建议,想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实在太难。


清王朝的精英们也都不是瞎子,况且在如此大是大非的事上,大家也不太容易犯糊涂。最终在权臣文祥的大力支持下,清廷通过了左宗棠用兵新疆的议案。1875年5月,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夏目历史君


1874年,正当左宗棠大力平定新疆动乱之时,日本一股超过3000人的部队,突然对台作战,不久占领了那里。清政府知道后,很快派人谈判,正好当时日军不服水土,病、死极多,于是同意谈判,拿了一笔巨资回到了老家。

此时李鸿章从头到尾看在眼里, 于是不久上书:日本是大患,应该立即停止给左宗棠的调拨军费,全力发展海军。而左宗棠则认为,如果新疆之患不除,必然会被俄国、英国渗透势力,到时候后果很严重。经过一番辩论,纵然李鸿章是重臣,但毕竟在当时日本给满清带来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于是朝廷继续支持收复新疆。


其实也不怪李鸿章极力阻止左宗棠的征战,实在是当时满清的国力衰微,无力支持西征的巨额军费开销。在开战之前,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去筹措军费,陕甘大军的军费历来靠各省的资助,但是到1876年的时候,各省已经累计拖欠超过千万两白银的军费,这样巨额的亏空,让这支西征军根本无法动弹。无奈之下,左宗棠多方求助,由朝廷户部调拨部分白银,再有各省筹措部分,共计筹来500万两,这些银两根本不够大军用度,于是他又问洋人借了500万,但即使是这样,军费依然远远不够。


在后面的几年里,他又陆续向洋人借了800多万两白银,期间还向国人借款超过800万两。大军一共不到两万多人,筹措到的粮饷预估只够用不到两年,这意味着,大军在进入新疆以后,不能和敌人打消耗战,必须要速战速决,一旦拖延时日,敌人又充足的补给,清军却受不了长时间的消耗,因为此时已经没处借钱了。

后来战事果然和他料想中一样,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打败了敌人,可是战胜之后,左宗棠心情复杂:耗费这么资源,争来了一片荒芜之地,值吗?事实上此战虽然打胜,但是赔款反而多了,仅仅收回部分地区和主权,而且虽然西方战事被安定下来,但是这一仗却再度掏空了满清政府,在其他战线上没有力量去组织有力的反抗。也许当时的李鸿章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但是对于满清这条四处漏水的破船, 就算不救西方,而去全力发展海军,结局又能好上多少呢?


在李鸿章的看法里,他认为未来满清的劲敌就是日本,如果能够发展海军,就能抵挡日军,就能保住国土。其实当时海军的军费每年调拨有400万两之多,他的北洋舰队里面很多都是从国外高价买来,甚至在性能上还要优于日舰不少,然而这样的一支劲旅,后来却因为海军缺乏训练,导致在战斗中频频失利,最终这些优良的军备,被炮轰击沉。

清兵原本不懂水战,而且主流的思维还是陆战,导致很多人对海军的训练不够重视,所以即便是把所有的军费都给了海军,也只是配备更多的舰艇,真正打起来,战斗力有限,日军都难以抵挡,还能靠他们抵抗其他强国?


小镇月明


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在现实因素方面,阿古柏作乱时期,恰逢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担心俄国会通过中亚进攻印度,认为唯有维持喀什噶尔政权的独立,才符合英国的利益。

恰巧,当时李鸿章周围的智囊基本都是英国人,故而这些人极力建议李鸿章放弃新疆,要阿古柏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除此以外,李鸿章还认为自乾隆定疆的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每年投入的饷银是无底洞,应该把这些钱省下来,发展海防事业。这种思想虽然是基于当时清朝的国力而论,但却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

原来,早自乾隆将新疆纳入版图时起,朝廷内外就一直有声音要求“弃置新疆”,李鸿章的言论,只不过是对这种观点的延续而已。

在清朝以前,新疆与内地的隔绝已有数百年,导致内地士人均视新疆作域外,即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绝非“中土”。

在乾隆平定新疆的过程中,这种声音也屡屡不绝。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反叛,大学士刘统勋竟上奏请求退守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学士史贻直以兵马劳顿,请求捐弃伊犁。

这些力主抛弃新疆的官员也不是不爱国,而是在当时汉人的天下观念中,新疆是域外之地,不在他们理解的中国范围内。

因此,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何在新疆被乾隆平定后,会有官员因为统治成本的问题要求弃置新疆。

直到20世纪初,李鸿章式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例如,民国学者吴蔼宸的《新疆游记》中就称:

降至今日,(新疆)犹成为荒芜不治之边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历代鄙视边疆有以致之。


HuiNanHistory


李鸿章不止说要放弃新疆,曾经差点放弃东北,幸亏当时李鸿章死了,不然真的有可能将东北割让给沙俄了,如果从现在角度来说,骂死李鸿章都不为过。

然而当时的情况跟现在毕竟不太一样,不能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当时的事情。

昨天我在分析鸦片战争中国为何会失败的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清朝是一个海洋大国却不重视海权,是一个极为重视陆权的传统国家,这种结果导致的就是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来自海上的敌人束手无策。

当西方的舰队在中国的海面上横冲直撞的时候,清政府庞大的陆军体系根本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清朝想要崛起,想要被人看得起必须打造海军,打造近代海防体系。

李鸿章被慈禧称为再造玄黄的一个人,既是文人,也打过仗,脑子不是糨糊做的,对于国防建设还是有很多想法的,李鸿章的想法就一个,对于清朝来说,最大的威胁一定是来自海上。

事实证明,两次鸦片战争后是中法战争,然后是甲午中日战争,这些战争的对手虽然都不一样,但是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是来自海上!

当时李鸿章就一再强调,来自东方的日本将是清朝的大敌,这种遇见显然是极具先见之明的。

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体现在1874年上奏的《筹议海防折》中,至今读来仍然能够感觉到李鸿章对于清朝海防建设不足的担忧,“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李鸿章的这份奏折,看看李鸿章说的海防有没有道理。其实近代以来,很多历史学者已经承认李鸿章海防思想是有一定正确性的。

问题就出在,李鸿章在强调海防的同时故意打压塞防,认为塞防没有用,应该把塞防的资源全部放到海防上。

什么?你要放弃领土!

按照哲学的方法论,看待问题应该全面,海防和塞防,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当时的国情,别说两手抓,就是把资源全部倾向于海防都不见得能守得住国门,更别提还要把一般的资源放到塞防上。

从主次矛盾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清朝,海防就是主要矛盾,塞防就是次要矛盾,两手抓就是扯淡。

李鸿章对新疆的看法是荒凉之地,是朝廷的负担,管理不起来,而且当时西方强国对新疆都虎视眈眈,与其劳师动众的把持,不如将其调整为部落,减轻清朝的负担。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确是维护国家主权,这一点是值得承认,无论什么时候维护国家主权对于子孙后代都是说得过去的。

但是大家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花费了多少军费吗?

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早就已经入不敷收,1853年的时候,户部已经亏损400万余万两,此后,清廷不得不以举借外债维持统治,这个时候清廷最缺的就是钱。

1866年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甘肃每年缺饷银三百万两,陕西每年缺饷银140万两,不得已的情况下,左宗棠先后举借大量外债,1867年跟洋商借120万,1868年借200万。

1873年陕甘平定后开始收复新疆,又是大量举借外债,从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开始,每年需要经费800余万两,后来借款都是按照千万级别来借,左宗棠西征借款总数1595万两,仅占西征协饷的14.9%,也就是说,左宗棠整个西征,花费的白银已经上亿。

而当时清朝海军的经费什么样?每年只有四百万两,分给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一个水师只有二百万两,南洋水师当时的领导沈葆桢都没好意思要,说干脆都拿出来给北洋吧!

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有一段时间还到日本去耀武扬威了一番,然而从北洋水师建成之后到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就再没有添置一艘军舰,就这几百万两银子,还拿出一部分给慈禧修园子。

为什么用海军经费修园子,而不从其他地方出,就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还是没有海防意识,再来看左宗棠拿上亿的白银去收复新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对海防的不重视!


史论纵横


原创不易,我是文史工作坊!谢谢关注!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重臣,不过二者在历史上的名声差别很大,李鸿章被骂成“卖国贼”,而左宗棠则是民族英雄。左宗棠地位其实比不过李鸿章,但为什么被大家誉为民族英雄?最大的原因就是左宗棠力主并亲自率军收复了新疆。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东南海防告急,在朝廷财政艰难之际,又有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清王朝东西同时告警,海防塞防之争甚嚣尘上。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大威胁,力主加强海军建设,在当时海防派眼里,新疆和古时的西域是差不多的概念,认为这种域外之地可要可不要。

左宗棠却认为新疆是国防要冲,是中国西北门户,门户若开,京师也将不保。可以说,左宗棠的眼光比李鸿章更加长远。



李鸿章和左宗棠唱反调其实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朝廷若明确支持海防,则大把的财力向东南沿海倾斜,获利最大的就是淮系,因为李鸿章和其他淮系将领坐镇着东南沿海(北洋大臣李鸿章本人和南洋大臣沈葆桢都属于淮系),李鸿章视淮系为自己的心肝宝贝,在丁戊奇荒期间北方数省饿殍遍地之际,李鸿章还告诉下属淮军的饷银才是第一位的。收复新疆的则是左宗棠的部队,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湘军,湘淮系明争暗斗,海防塞防之争得以体现。



文史工作坊,感谢您的关注!


文史工作坊


关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大众的认知之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海防派与塞防派大臣均极端地认为“海防与塞防只能二选一”。实际上,海防派的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大伤;海疆之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他的结论是:

  • 第一,新疆没有防守的必要,即使丢了也对于整个国家的命运没有任何影响——此为从必要性之角度论述

  • 第二,新疆处于俄国和英国(当时的英国已经控制了中亚和西藏)的合围之中,必然不能保全,迟早要丢——此为从可行性的角度论述


  • 最后,综上而言,既然没必要防,也防不住,那么再投入巨大的财力进去,无疑是白花钱,还不如将这些钱用在更为重要的海防上——因为清朝近代以来受到的致命入侵都是从海上而来

可以说,李鸿章是打算完全放弃新疆的。

但塞防派却并不认为两者是冲突的。以左宗棠的主张为例,他认为:“但使俄国人不得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至构衅东南”,如果清军不守住新疆,则新疆丢失后蒙古必然也受到威胁,而蒙古再丢失,则京师也受到威胁。因此,放弃塞防,会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塞防派的最终结论:

  • 第一,在西北打压俄国人嚣张的气焰,同时也会给其他列强释放一种“我大清不是软柿子”的信号,他们自然不会轻易从海上在此进犯——这是从海防与塞防关系的角度来说明

  • 第二,塞防不重视,最终的结果是北京会同时面对海上和陆上的双重威胁——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而言




  • 第三,此时的清军刚刚平定了甘陕地区的叛乱,军威正盛,所以完全有能力击退阿古伯入侵并且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俄国的挑衅——这是从可行性的角度而言。

  • 综上,得出结论,海防自然重要,但塞防也不可不重视,所以一定要收复新疆

从两派的观点来看,李中堂更加极端。

李鸿章之所以这样考虑,直接基于1874年中日在琉球的博弈。当时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的进行时,其海军已经购置了不少西方的战舰,日本利用这些战舰,妄图一举战略琉球和台湾,清日之间的矛盾由此爆发 。由于当时清廷海军能力不足,且内忧外患不断,而日本的实力也不足以抗衡清朝,所以两国达成和解,后果是日本实际控制了琉球。这件事让李鸿章意识到,如果不加强海军的建设,清朝连日本都难以应对。

因此,李鸿章对于海军的建设产生了近乎于偏执的热情。


同时,李鸿章的此举也存在一定的私心。众所周知,晚清的这些大臣,的确各个都能力不凡,但在经济方面也都不干净,李鸿章主张建设水师,且他的周围有不少英国人支持,自然,如果朝廷真的批准海军的建设计划,那么一定是李鸿章全权负责,如此,朝廷的拨款,李中堂便可以捞一笔。试想,如果将塞防的钱全部用于海军的建设,李中堂岂不是能捞到更多?

最后一点,其他答主也指出了,那就是,当时的新疆的确在清朝大臣严重并不受到重视,这种情况从乾隆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因此,李鸿章存在这种思想,也就不足为奇。

海防与塞防之争,最终以朝廷采纳左宗棠的建议结束。后来,左宗棠率领自己的湘军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最终击败了阿古伯的入侵,震慑了俄国,令俄国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对新疆产生非法的诉求。事实也证明了,海防与塞防,并不冲突。

最后,以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来结束本文,以纪念左公对维护祖国领土的贡献: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庭州行者


诚邀,如题。左宗棠收复新疆,稳固中华版图,这对于大清是毫无疑问有功无过的。但是在是否出兵新疆的问题上,当时的大清朝廷还有过一次争议,其中李鸿章就力主放弃新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其一,地理因素。

与左宗棠“新疆若失,何以保蒙古,蒙古若失,何以保北京”的论断不同,李鸿章以为新疆面积广大却地僻民少,大清要之无用,丢之可惜,颇为鸡肋,是以不如狠下决心,弃之以保内地,毕竟大明不也没有新疆吗?这是两种不同思想的差异。

其二,志向不同

说到思想,众所周知,左宗棠是“塞防”一派而李鸿章则是“海防”的头头,是时大清财政困难,如果出兵新疆,海军的建设就会被耽误,是以李鸿章不想因新疆丢海防,才会不断的进言主张丢弃新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大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表面问题,李鸿章与左宗棠两人关系不和。(左宗棠剧照)<strong>

两人虽然都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但要说起真正的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左宗棠明显高于李鸿章。

左宗棠,地理、水利、理财、军事、政务才干,样样都有心得,啥事都是自己一拍脑袋,就可以解决了,是实打实的综合性人才。

俗话说,一般牛人总有点怪脾气,左宗棠也有点小脾气。因为自己才华出众,脑袋转的快,所以左宗棠有点持才傲物,见不得别人痴痴呆呆的,唯唯诺诺的样子。

每次,曾国藩面临难题,都要左思右想,半天想不出个好办法。左宗棠看到曾国藩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大肆嘲笑,心里暗想这么个事情,还要想个半天,蠢。

不过,曾国藩心胸宽广,爱惜左宗棠的才能,没有过多计较,此后朝中有大事,依然积极提拔左宗棠。

但李鸿章就不行了。

李鸿章的发家之路,靠的是什么?人际交往,搞人脉,在北京考试的时候,把达官显贵们,都认识了一遍。

有了这么多靠山,官场同僚支持,李鸿章也是有点横,喜欢跟人吹牛,说些大话,抬高自己的身份、才能。其实,也没多少真东西,从他后面领导的中日甲午战争就可以看出来,不会打仗。

这样两个家伙,一个持才傲物,一个擅长人际交往、讲大话吹牛,这弄在一起,难免要出事。

原先,两人在一起就搞不来,但幸好中间,还有曾国藩,左右逢源,相互维持。

曾国藩一死,两人彻底决裂了,老死不相往来,明争暗斗。李鸿章听说,左宗棠在京师,打死不进京城,就是不想跟这个家伙,见面硬磕。(李鸿章剧照)

从私人关系,到政治意见,两人基本上都是争锋相对。新疆危机,左宗棠从国家大局出发,力主守卫边塞,也要海防;而李鸿章就有些短视了,认为海防更重要,新疆那都是大沙漠,要不要无所谓。

第二个,深层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到较大的战争屈辱,都是来自海上,路上威胁较少。

清朝闭关锁国,海洋设施早就没有太大进步了,海军力量随之薄弱。面对远洋而来的英国海军,海军设备先进,清朝的破铜烂铁自然难以应对。

自然,随后的中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就失败了,设备太差,清军士兵战斗力又太差,怎么打。

相反,在陆地上,清军还是有些战斗力。最明显的,可以看看清军时怎么剿灭太平太国的,就连太平天国这样的军队,只要有勇气、下决心,在陆地上,照样把美国人领导的洋枪队打的灰飞烟灭。(清军和英军作战)

有了这些真实的历史经验,李鸿章深信,海防才是关键,清军的陆军力量还是可以的,但清朝毕竟地方太大了,也不能啥地方都守卫,假如啥地方都守卫了,哪来的军饷呢?新疆这地方,沙漠遍地,这土地有啥用,直接舍弃算了。

左宗棠虽然没有考中秀才,不是科举出生,但左有实干才能,饱含经世之才,这是李鸿章这样的书生比不了的。

左宗棠认为,海防、陆防都重要,尤其现在新疆。新疆遭受外国势力争夺,意图分裂,只有武力镇压,积极防备,祖宗江山不可肆意割舍;军费不够,朝廷可以不管,自己筹备;朝廷只要出兵,就行了。

最后同治皇帝、慈禧太后考虑再三,最终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出兵新疆。

这下,左宗棠估计又高兴了,看看李鸿章这家伙出的什么鬼主意。

我是啥都知道一点的七哥哟,关注我,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岁七夸父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乘中国新疆地区纷乱之机,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侵占,英、俄等国力图在新疆扩展侵略势力,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通过承认阿古柏的统治地位,从而换取在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通商等特权,新疆全线告急。

新疆当时要靠海关、漕运等内陆税务经费大力支持,每年援助的银两多达亿万之巨,李鸿章认为开发新疆就是向无底洞投钱,实际就是一个累赘,不要也罢。新疆周边均为虎狼之国,能守几何难说,早放弃早得利。

为此李鸿章比喻说:新疆好比中国的手脚,东南沿海则是中国的心脏。手脚被人砍掉了,不要命,照样活;心脏被刺中了,那就是要命的大麻烦。

乾隆皇帝征服准噶尔时说:“欲保西北不乱,必要控厄蒙古,欲控蒙古部众,必控黄教之地(西藏)欲控黄教之地,则必征服新疆。”但是这些李中堂通通认识不到,这些大戈壁,大沙漠,伊犁河谷这样的地方在中堂眼里根本不存在。

左宗棠回怼说:“琉球地小,他建议扔掉;新疆地大,他力主放弃。自断手脚,再等着让人刺自家心脏,太可笑!为什么不选择将刀锋对准敌人的手脚和心脏”!

但善搞官场权斗的李鸿章大造“放弃新疆是爱国行为,收复新疆是卖国行为”的舆论。

左宗棠当众嚎啕大哭,愤懑之余给朝廷止上书:

“臣本一介书生,辱蒙两朝殊恩,高位显爵,久为平生所梦想不到,岂思立功边域,凯望恩施?”

在左宗棠的刚直、真情、赤胆忠心下,慈禧这位有时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老太太经常昏招百出,但对待新疆问题时一锤定音,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7年,清军乘胜进军南疆,连战皆捷,阿古柏在逃走途中身亡。

面上是政争,实际上却是自私自利的权争,是李中堂一味苟且保全自家的那点权势老底。

1、李、左二人是政敌,两人的执政理念、政治立场、利益集团都极端对立,如果左宗棠去收复新疆,那朝廷必将让他李鸿章去筹凑军饷,拿钱让政敌涨势建功,他岂能甘心!

2、李鸿章担心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后会威胁他的位置,侵害他的利益。

我国历史上一些只关心个人利益的政客都视国内政敌如杀父仇人一般,必欲除之而后快,外部敌人反倒无关紧要,如“攘外必先安内那位”。

所以在左宗棠征西途中,李鸿章一会儿诬陷他是拥兵自重的曹操,一会儿在粮饷上搞小动作,甚至左宗棠在新疆已成横扫之势时,他还想怂恿朝廷去苟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