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美团的赚钱压力

中年美团的赚钱压力

对于美团的未来,王兴给资本市场的回应是,美团会像亚马逊那样,可能经历长期的亏损后,才会开始盈利。这个回应背后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美团正在承受着资本市场带来的盈利的压力。另一是,美团对盈利的态度是,不急。

美团在上市之前,没有Groupon上市之后承受的资本压力,一直在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边界,尝试新的业务,不断的完善自己在本地生活服务的触角。

王兴曾经对Groupon的上市评论:“行业还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时候,不应该用上市来束缚住自己。”

“上市后就要对公众负责,会有过于追求短期业绩的压力,这对于富有想像空间的行业来说,不是最优选择。”

然而现在,美团却不得不为超速扩张埋单。

一、美团的压力

美团的业务压力来自两方面,一个是资本市场对盈利的期望,一个是业务自身增长的压力。美团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来看美团的财报数据变化。

1、用户规模到了天花板

现在国内互联网的大环境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后,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着用户增长见顶的问题,当然美团也不例外。但是美团有所不同的是,如果说电商和内容等行业还可以通过市场下沉,重新获得用户增长的话,美团所专注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下沉的空间非常小。

根据《2018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城镇人口约8亿,其中15-64岁的人口比例约为70%,这部分人群是本地生活服务主要使用者,也就是说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总用户量上限约为5.6亿。

据2018年财报显示,美团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4亿,美团招股书数据显示,现在已经覆盖超过2800个县市。美团的4亿用户,再加上口碑饿了么的用户,已经接近服务总人口的上限。本地生活,更确切地说是外卖,早已成为零和游戏。

互联网人口红利见顶,外卖/本地生活服务渗透率见顶,外卖在餐饮行业的渗透率超过10%,对于美团来说,用户层面的增长引擎已经全面熄火。

王兴在2016年的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提出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美团来说,用户规模达到天花板,是美团发展最大的瓶颈。如果之前是依靠用户和市场份额的增长,来实现交易规模的增长,如今美团的增长就变得非常困难。

这意味着,美团要想维持营收的增长,通过用户增长的方式已经不存在了,只能通过提升各个业务的变现率来实现。

2、成本

对比美团的用户增速、交易额增速、收入增速和成本增速,可以发现之间的关系是:销售成本>收入>毛利>交易额>用户>亏损,美团的销售成本在不断地扩大,收入增速高于交易额和用户增速,亏损在收窄。这意味着收入的增长不是靠用户和交易的增长,而更多的是依赖变现率,即提高外卖业务中佣金比例等措施。

关于美团成本的增加,美团的财报显示,2018年销售成本达到501亿元,增速达到131%。其中,餐饮外卖的成本为329亿元,外卖骑手的成本305亿元,而餐饮外卖的收入才381.4亿。高昂的配送成本,吃掉了餐饮外卖绝大多数的利润。

美团庞大的即时配送体系,就像是京东的自营物流,在保证良好配送体验的同时,也给美团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京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在配送体验上可以得到保证,在经营效率上无法保证自建物流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即使是现在,京东开放自己的物流,也是由于运力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参考京东现在对物流开放,在保证配送体验的之后,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订单,保证物流的运力得到充分运用,不会给盈利带来过大的压力。

美团的配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外卖配送天然存在峰谷,配送体系如果不能保证在非高峰期保证运力的分配,就会产生极大的运力和资金浪费。

3公里配送,如果只是靠餐饮,整体的效率无法保证,必须不断地增加其他应用场景。美团也开始逐渐扩大“3公里配送”服务范围,并新增跑腿代买等服务,调动运力增加运效率。但是就目前来看,哪怕是非用餐场景的需求量加起来,不足以和用餐同样刚需、高频。这也是美团坚定地开展机器人配送研究的原因:无法增加场景,就降低配送成本。

纵观美团的成长史,经历了团购补贴、外卖补贴、电影票补贴、打车补贴、酒店补贴,补贴二字纵贯美团的几乎所有业务线。

美团对自己的定位是综合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野心在于建立一个本地生活服务超级入口。如今美团的App上,已经涵盖了吃喝玩乐之外的多种业务形态,甚至找工作。庞大的美团生态体系,如此多的试水业务,美团如果要大力主攻,行业补贴大战又在所难免。已经上市的美团,对手将会遍布行业领头羊,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等到新一轮的补贴战,王兴还会跟进吗?

美团终于上市了,也感受到了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营收压力之下,美团也不再是那个任性的创业公司。美团到中年,该学会挣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