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我對諸葛亮的個人情感有著一個很有趣的變化。

兒童時代,記得老人曾經給我說過一個“七星續命”的故事,以至我迷信於他改天換地的能力,到初中時代敬佩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工作態度。

諸葛亮:


《品三國》出來後,我開始他質疑他的軍事能力,後來讀到了秦末的李斯,這法家大臣在秦國謝幕之前的瘋狂,才由衷的敬仰他一生忠於自己政治理想的堅持。

除了用兵能力之外,諸葛亮在治國、治軍、理財、權術手段方面都是很厲害的!

一,用《隆中對》的理論聯繫實際,奠定天下三分的格局

劉備跟其先祖劉邦一樣,都是出了名的能打敗仗能逃跑,並且還有一個讓人可恨的愛好——奪人基業。

劉備:


劉備在徐州落難的時候,還在到處發名片拉攏地方權貴富豪,迎娶了糜夫人,又網羅了陶謙部將曹豹,就這樣通過一系列操作之後,收官徐州。

等到劉備逃難荊州的時候,又玩起了老把戲。都是千年的老狐狸還講什麼《聊齋》呢?

劉表可不是陶謙,他把劉備打發到了新野,讓劉備發光發熱去抵擋北方的強敵——曹操。

表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三國志》

劉表的這個“陰御之”就讓劉備的日子就過得異常艱難了。功業未建卻老之將至,以至於悲嘆“髀骨復生矣!”

但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之後,劉備又開始如魚得水了!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隆中對》

劉表死後,諸葛的“隆中對”與皇叔的“名片”的結合產生巨大的威力。讓劉備以“新野”彈丸之地,悍然挑動了荊益兩州,完成了“蛇吞象”的驚天創舉!

二,以一人之力化解蜀漢危機

蜀漢集團先是大意失荊州,再敗於夷陵之戰,劉備一夜之間又回到瞭解放前。

《隆中對》中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條件已經失去,並且只能退守蜀中,“蛟龍昇天”的大好開局變成了“困龍之勢”。

劉備病倒於白帝城,並託孤於諸葛。這時,蜀漢政權的生死危機向諸葛撲面而來。

先帝創業未半,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中已經點出了先帝已死,魏吳強大,益州疲弊三個危機,我在這裡著重講的蜀漢內部派系不和的政治危機。

託孤:


劉備入蜀後,在益州出現了三個派系,劉備的荊州派系,劉焉的原東州派系以用益州本土派系,如果一旦處理不好,那將是分崩離析的結果。

三,祭出“北伐”來整合國家力量

我並不看好諸葛的“六出祁山”,就算沒有“馬稷失街亭”故事,僥倖佔得天水之地,也擋不住曹魏的全力反撲,畢竟以一州之力想對曹魏鯨吞蠶食,何其難也!

那為何諸葛亮會頻頻北伐呢?

我認為是出於成都政局的需要。既可以張開獠牙,以攻為守;又可以重複“漢武帝故事”,在北伐的過程中,通過戰爭來達到集軍、政、財、司法於一身的目的。


讓人敬仰的是,諸葛亮得到這些權力後,並不是用來實現個人野心,只是為了那一份堅持――恢復漢家舊地的政治理想。

四,對蜀漢從容佈局

諸葛亮對於蜀漢的定位應該是“守住基業,以待天時有變”,在曹魏沒有發生重大事故之前,蜀漢要做到的是保護好自己。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認為是軍事冒險主義而不被釆納,以及諸葛怕自己死後,魏延改變國策,就用了“腦後有反骨”的罪名殺了他,對這我頗有微詞,這就是“莫須有”的原版啊!

被冤殺的魏延:


漢中太守先是魏延,後是王平,兩位大將的全面防禦就讓魏國對蜀漢毫無辦法,即使漢中有變,只要派一大將守住劍閣,一偏將守陰平要道,蜀地無憂。

五,培養出梯隊接班人

曾經有這麼一句話是對國家最高領導人說的,“如果在產生諸多問題且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培養出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一要務。”諸葛雖死去,但接班的蔣琬、費禕、董允都是能力超群的一流人物。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

有一些人對諸葛亮進行完美的鼓吹,又有一些人對他一踩踩到底,我都覺得不是評價諸葛亮的最好方式。

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美無缺的個人或者事物的,但歷史上多少報國無門的能人智士多希望能像諸葛亮一樣手握大權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剛日讀史


三國演義中被黑的最慘的人其實是大多數人認為吹的最多的諸葛亮。有人要問啦,你是不是胡說八道,諸葛亮都被三國演義吹上天了。其實三國演義並不是把諸葛亮吹過頭了,而是把諸葛亮吹成妖了。以至於魯迅批評三國演義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可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那種神棍形象。正史的諸葛亮除了不如演義諸葛亮那般神棍,其他方面碾壓演義諸葛亮。

演義吹了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但是正史諸葛亮軍事也不差,三國演義沒有告訴我們蜀漢總兵力不過10w,每次北伐帶兵不過數萬。可就是這數萬北伐軍,居然打的數十萬魏軍龜縮不前,排除神話部分,這戰績比起動不動三十萬大軍北伐的演義諸葛有差麼?演義中,出隴上諸葛裝神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說的是諸葛亮兵至祁山,軍中缺乏糧草,於是設計迷惑魏軍,出現幾個“諸葛亮”司馬懿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倉皇逃竄,諸葛亮得以收割隴西小麥。這段故事其實原型是正史中的上邽——滷城之戰。

限於篇幅,這場戰爭的詳細過程就不介紹了,只敘述下最終結果:上邽之戰,郭淮敗退,北伐軍收割隴右小麥。滷城之戰,司馬懿丟盔卸甲,從此不敢與諸葛交鋒。演義中空城計雖然子虛烏有,但是“死諸葛走生仲達”卻是真的。正史中“死諸葛走生仲達”記載的情況讓司馬懿比演義中更丟人。演義中說“見木像魏都督喪膽”,可是正史中,司馬懿連諸葛亮的木像都沒見到,只是楊儀“反旗鳴鼓”,就不敢追擊。可見“畏蜀如虎”,名副其實。

演義沒有說比起軍事,諸葛亮更強大的是政治才能,當劉備被打的走投無路之時,是諸葛亮出使東吳,力促孫劉聯盟。當吳蜀聯盟破裂,是諸葛亮力促蜀吳重修於好共抗曹魏。可見諸葛亮強大的外交才能。。蔣琬、廖立、龐統、馬良、馬謖、董允、蔣宛等重要人才,都是諸葛亮推薦的,出師表中更是推舉了很多人才,可見諸葛亮知人善任。劉備攻取益州,離不開諸葛亮在後方調度糧草,益州初定,又是諸葛亮聯合劉巴制定蜀科。諸葛亮幾年之間,外平南中叛變,內修政理。讓千瘡百孔的蜀漢變得民殷國富。三國志說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不下於管仲蕭何的,算無遺策的賈詡都評價諸葛亮:諸葛亮善治國。

演義中沒有說諸葛亮還是散文家,著有《出師表》《戒子書》等精美散文: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戒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演義中沒有說諸葛亮還是發明家: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都是丞相真正的發明,演義中沒有說諸葛亮還是書法家。如此種種,不計其數。

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可是正因為他只是人,卻比三國演義中的神諸葛亮更加偉大。劉備當時顛沛流離一無所有,有的不過是興復漢室的大義之名和未知真偽的帝室之胄。當時曹操幾乎統一北方,良將千員,帶甲百萬。三分天下有其二,放眼天下再無敵手。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制其兵。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司馬懿等為之謀。而劉備兵不過萬,將不過十,武將夠看的只有一直追隨自己的關羽張飛,謀臣沒有能夠和曹操相比的。諸葛亮不會奇門遁甲,不能未卜先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普通人的諸葛亮依然出山輔佐劉備,無疑比三國演義中的神諸葛更加偉大。諸葛亮一介凡人,居然敢臨危受命,身使東吳,連吳抗曹。顛沛流離的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如魚得水,先後奪取荊州益州,甚至在正面戰場打敗了昔日強大的對手曹操。關羽失荊州,陸遜火燒連營,蜀漢基業毀於一旦。

白帝託孤,又是諸葛亮,再次“受任與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扛起蜀漢大旗。諸葛亮一介凡人,卻能力挽狂瀾,只用了三年時間,讓千瘡百孔,瀕臨奔潰的蜀漢國治兵強。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卻敢以弱小的蜀漢主動北伐強大的曹魏,還打的魏國丟盔卸甲。

正因為他只是人,這樣的諸葛亮,難道不更加偉大麼?集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諸葛亮,難道不比演義中的諸葛亮更完美麼?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亭殿閣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千百年來,諸葛亮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對於一名三國迷心中的一代武侯,到底與真實有幾分真假?

例如小說中著名的赤壁大戰,除了“草船借箭”是轉嫁孫權的故事之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計”、“借東風”等精彩情節,皆為作者虛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麼抗曹?當然了,在演義中是“氣量狹小”的周瑜成心為之。

“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赤壁之戰五年後,孫權駕船自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曹操生性多疑沒敢貿然出戰,而對面的孫權見到此情況同樣不敢再進一步。

於是,曹操下令放箭,孫權戰船因受了箭,漸漸向一邊傾斜,不得已調轉船頭,用另一面接箭。最終,雙方不歡而散。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多數人只知道有《三國演義》,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如果說草船借箭跟關公斬華雄是異曲同工,那麼周瑜的“氣量狹小”則是天大的冤案。

戲劇舞臺上週瑜是小生,而諸葛是老生扮相,但歷史上的諸葛亮比周瑜小6歲。而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歷史真相遠非年齡錯位這麼簡單。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不僅容貌出眾,風流儒雅,講求生活品位,還是一位胸懷韜略、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的傑出將領。孫權贊他“有王佐之資”,稱帝時還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至於其氣量,簡直可以用寬容大度來形容。據裴松之注《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劉備一次與孫權談及周瑜,也說他“氣量廣大”。所謂“三氣周瑜”,只不過是小說家的杜撰罷了,卻成為周郎身後數百年來的最大冤案。

從赤壁之戰到周瑜仙逝,諸葛亮和周瑜根本沒有碰過面,弔喪的反而是龐統。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蹟,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刀墓手札


暫且不論諸葛亮厲害與否,在我國古代史中有哪位大臣的祠堂是修建在君王墳前的?恐怕除了成都漢昭烈皇帝墓前的武侯祠,再也沒有了吧?光憑這一點就足夠說明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和卓越能力。



戰略家

說諸葛亮是戰略家,並不是隆中對裡提出的天下三分之策,因為隆中對是否真由諸葛亮自己所想,並不敢肯定,因為魯肅在江東向孫權提出“江東對”的國策更為早一些,又有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在東吳任職,不敢排除是否諸葛瑾在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告訴過弟弟這一戰略設想。而“江東對”提出的以東吳為根基,奪取荊州再圖益州的策略與隆中對太過於相似。



但諸葛亮的戰略眼光不侷限於隆中對。在劉琮接任劉表家業的時候,諸葛亮是勸劉備奪取荊州的,他向劉備指出了劉琮必保不住荊州,事實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此時奪取荊州真的會讓劉備少奮鬥至少五年,然而赤壁之戰也許就不會發生,東吳的勢力也許就進不了荊州。

當劉琮投降後,劉備南逃,依舊是諸葛亮提出了聯吳抗曹的計劃,雖然魯肅是促成孫劉聯盟的重要人物,但諸葛亮對全局形勢的判斷也是非常準確的,深知東吳的眼光是在於荊州,而劉琦依附於劉備,東吳抗曹的目的在於保境安民,但更遠的層次就是進取荊州,這是孫劉能夠達成聯盟的基礎。因此,孫劉聯盟就不需要演義裡的“舌戰群儒”,因利益需求都看的明明白白,聯盟是必然的結果。



諸葛亮北伐是被詬病最多的地方,被冠名為窮兵黷武,實際上,我認為這也是諸葛亮戰略眼光獨特的地方。自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就立馬恢復了孫劉兩家的關係,為北伐解除東面的威脅。而北伐的目標真的不是中原地區,五萬兵力就敢打中原那就是痴人說夢,而諸葛亮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就是吃下關中隴右地區,這一點上是對“隆中對”計劃失敗的一個補充,既然荊州已失,那麼以益州為根本,佔領關中地區就顯得格外重要。當年劉邦就是平定三秦以關中為根基才圖得天下的,因此蜀漢不願意偏安一隅,就只能走北伐這條路。

政治家

這一點上的爭議並不大,先主征戰於外,足兵足食就能夠說明諸葛亮的治國之才。諸葛亮治蜀也是很有一套,創建《蜀科》,法為本、德為據,吏治清明;南中蠻荒地區冶煉、製鹽、茶業都成為經濟支柱。內政治國,在於三國時期,諸葛亮、荀彧應該算最有能耐的人了。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不光在於內政,還在於外交。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以大局為重,重新與吳國結好。孫權稱帝時,諸葛亮面臨了很大的問題,就是承認不承認孫權稱帝的合理性,因為蜀漢以漢立國,意圖代表漢朝的正統地位,從而在政治上詆譭魏國的篡逆行為。但孫權稱帝就打破了這個局面,如果諸葛亮承認了孫權的帝位,那麼就否定了蜀漢的正統性,如果不承認,又無法維護兩家的關係。最終,諸葛亮只能委曲求全的承認了孫權的帝位,但作為條件,諸葛亮迎回了被東吳俘虜的蜀國名仕張奕,這種政治博弈中的交換,也體現了諸葛亮在外交上從來不做虧本買賣,如果非要失去一個東西,那就讓他失去的更有價值!

軍事家

諸葛亮雖然沒有像演義裡那樣用兵如神,但也絕非後世詬病的那樣沒有一點軍事才能,反而我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出類拔萃的。諸葛亮在前期是沒有參與過重大戰役,平定南中地區也是正規軍碾壓蠻夷部落,這都沒什麼好說的。那麼北伐期間,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細節中展現的軍事謀略,是被司馬懿稱為“真奇才也”的。

曹真也非演義裡那樣的無能之輩,反而是夏侯淵陣亡之後,魏國西部戰區的頂樑柱,見於正史中其統兵之才不下於張頜,這樣的帥才大小戰役三敗於諸葛亮。而諸葛亮的北伐皆因糧草問題而退軍,這也是最後一次北伐,相持渭南時司馬懿選擇堅守不出的原因,打不過就不打的戰略是戳中了諸葛亮的痛處,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而其留下的木流牛馬和諸葛連弩都成為當時戰場上最先進的裝備。



出師表的文筆雖然沒有三曹的辭藻華麗,但那是一代名相的鞠躬盡瘁,是諸葛亮一生才智的映照,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留給後世一座忠義的豐碑,屹立在三顧茅廬的君主墓前,繼續守護著知遇之恩的主公劉皇叔!


棍哥觀史


正史中諸葛亮被譽為千古一相,兩千年以下一直是古代讀書人的楷模和偶像,尤其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無人不是諸葛粉,苻堅得王猛自比是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

但是最近幾年,也可能是《三國演義》神化的臺厲害了,在很多隻是粗略或者沒有看過《三國志》的人影響下,大有從諸葛粉向諸葛黑極端轉變的趨勢。

正史中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軍事、謀略等方面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高屋建瓴的東西,本文並不想談太多。

今天我們只來談談諸葛亮會什麼,能做什麼,做了什麼,來看看諸葛亮又多厲害。

制定蜀科

劉備入蜀之後,以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人共同制定律法蜀科,蜀科主要貫徹了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方針,以‘先理強,後理弱’的方針來扭轉蜀地亂局,法、禮並用,恩、威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將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教化相結合。並制定制定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約束官員的執行條章,使蜀漢吏治清明,效率上升。

東晉桓溫滅成漢時,遇到一百歲老人曾在諸葛亮治蜀期間為小吏,桓溫問他諸葛亮如何?老人回答道:“當年丞相在的時候沒有感覺,但是現在看來,後人比諸葛亮都差遠了。”

設立錦官

諸葛亮有感於魏強蜀弱,想要北伐必須要先解決蜀漢內部的經濟問題。諸葛亮根據益州當地特點,設立錦官一職,官方正規化、規模化、標準化鼓勵蜀錦的生產和銷售。當時不僅魏國偷偷購買蜀錦,諸葛亮還將其銷售到印度、中東等地,大大解決了蜀漢的經濟問題。

諸葛亮恐怕是我過最早開始賺外匯的了吧。後世成都亦被稱為錦官城,便是與諸葛亮設立錦官有關。諸葛亮去世時曾說"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這桑八百株就與他鼓勵種桑養蠶,發展蜀錦的政策有關。

鹽鐵官營

漢代之後,鹽鐵官營是歷代財政的主要收入,諸葛亮自然對其非常重視,設立“司鹽校尉”專門管理鹽務。同時,還設立“司金中郎將”,專門管理兵器和農器的製造。

僅僅將鹽鐵統一管理是不夠的,諸葛亮在不停巡視和了解中,改進和推廣了火井煮鹽技術,利用地熱天然氣代替原先的柴火煮鹽,大大提高了鹽產量,一斛水得五斗鹽。

在鐵器方面,諸葛亮重用鍊鐵高手蒲元,集中建立數個較大的冶鐵中心,使兵器產量和質量大大提升,在軍事科技上大大領先魏吳兩國。史料記載:“諸葛亮銅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設立堰官

都江堰建成後多年來一直缺乏管理,到諸葛亮時期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多處堵塞,失去了很多原先應有的功能。於是諸葛亮設立堰官,並調撥1200人專門負責都江堰的維護,並制定了一些列都江堰的管理維護章程和方法。這一套措施被後來的統治者一直沿用,其中很多方法知道現在還在使用。

諸葛亮對都江堰的管理富有成效,經過治理成都平原上的糧食產量每畝提高了三十斛左右。

種植茶樹

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後深感不能簡單依靠武力統治,更要收攏人心。他派遣大量人才教導當地少數民族先進的耕種技術以及漢族文化。諸葛亮更是根據當地環境氣候,教導當地百姓種植茶樹,製作茶葉的技術,逐漸發展成我們今天喝的普洱茶。

因此在雲南地區,諸葛亮被當地人供奉為茶祖。

推廣飲茶

在漢代茶葉主要還是當做一種藥物來使用,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有感當地疫病橫行,於是在軍中推廣煮茶作為日常的飲品。果然士兵的體質得到改善,得疫病的情況大大改善。

醫藥成就

我之前學習中醫的時候,曾學習過一個經典藥方叫做武侯行軍散,功效主要用於用於夏傷暑暈,腹痛吐瀉,現在我們在藥店還能買到。聽名字就知道,這味藥傳說便是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針對士兵水土不服發明的。

浙江蘭溪的諸葛村是由諸葛亮的後裔建立而成,以八卦排列,外人進去很容易迷路。而村中諸葛亮後裔一直秉持著其遺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所以該村學醫者非常多,而且世代出過很多名醫。

所以想不到諸葛亮還是一個良醫吧。

建築發明

諸葛亮看到劍門關地方險峻,易守難攻,於是主持建設了劍門關這一天下第一險關。

另外諸葛亮還根據木匠中的卯榫結構,發明出了一種益智玩具孔明鎖。

軍事影響

和其他成就比起來,諸葛亮的軍事成就也變的普通了,但是他的軍事發明和理論依然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武廟十哲可不是靠的《三國演義》。

諸葛亮總結完善的八陣圖實際是一種軍隊訓練、作戰、行進的陣法,後世所有陣法基本上都離不開八陣圖。西晉名將馬隆根據八陣圖建扁廂車大破禿髮樹機能,後戚繼光再遼東針對騎兵的方法實際也借鑑於此。

另外,諸葛亮關於軍隊指揮、通訊、偵查等一些列的制度和規範在西晉被所有將領廣泛學習。

科學發明

列舉下諸葛亮的科技發明:孔明燈、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鎖、孔明棋、饅頭、搭橋搶等。

書法家

諸葛亮能寫,篆書、八分、草書等多種書法。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雖然諸葛亮的書法大家知道的不多,但是卻是歷代書法家眼裡的珍品。

東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很多名人喜歡臨摹諸葛亮的書法,其中以王羲之為最。

畫家

諸葛亮的畫比其書法更加出名,張彥遠《論畫》稱:“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音樂家

諸葛琴魔的音樂水平,大家應該是沒有質疑的吧?《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躬耕時就好為《梁父吟》,而且不光會彈琴,還會製作七絃琴和石琴。甚至有傳說曾寫過《琴經》,但是已經不可考了。

周易占卜

著名的《馬前課》就是諸葛亮所著,這也是為什麼在民間演義中,諸葛亮常被描繪成一個能掐會算的道人形象。

只有真正瞭解正史上的諸葛亮之後才知道他的恐怖,更不要提我們曾經被《前後出師表》支配的恐懼了。央視曾經拍過一部記錄片《中國通史》,通過100集來講述整個華夏曆史,其中就有整整一集專門介紹諸葛亮治蜀,想要更詳盡瞭解諸葛丞相厲害之處,安利大家觀看。


潘不安講究史


一、先說說關於對正史的理解。所謂正史,我的理解應該是官方修訂的歷史教科書或是官方承認的歷史教科書,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後來的史學家認為這部著作尊重歷史事實可以做為歷史教科書。它不同於民間故事,口口相傳,版本各異;也不同於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可以想象與虛構。它是嚴謹的,比較真實的,可以經的起推敲,讓大家普遍接受的歷史著作。

當然,正史,是不是一定可以還原全部真實的歷史?我看不一定。因為史學家的個人立場問題,因為要考慮政治原因,還因為收集的史料存在片面性,所以正史也不完全靠得住。以《三國志》為例,它是一部公認的研究三國曆史的正史。但是,它以曹魏為正統,對曹魏的相關記載文過飾非,袒護曹魏,這也是不可取的,其內容也是不完全可信的。所以,易中天先生說:看來歷史有時候離我們真的是非常地遙遠啊,我們已經很難弄清楚歷史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了。

關於諸葛亮的正史資料大體包括:《諸葛亮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進諸葛亮集表》《資治通鑑》《三國志注》等。

二、再來說說題目“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回答這個問題,只要將諸葛亮的“厲害”講清楚就可以了。所謂“厲害”,也就是過人之處,別人不會的你會,別人做到了,你做的更好。所以他的生平過往也好,他的歷史貢獻也好,在這裡都可以不加以分析了。

我認為諸葛亮的厲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外交能力出色。何以見得呢?根據《進諸葛亮集表》記載:“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他27歲作為劉備特使出使東吳,聯吳抗魏,表現出一個出色的外交家的才能。小說中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都不是史實,但成功出使東吳,形成吳蜀聯盟,共抗曹魏,為奪取赤壁之戰的勝利以及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第二,政治才幹傑出。蜀漢的政治是什麼,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一生都是為了這個政治目標鞠躬盡瘁。聯吳抗魏也好,北伐中原也好,勵精圖治也好無不是為了這個政治目標服務的。哪怕是孫權稱帝后,他特意派人祝賀,採取“二帝並尊”的策略,也是基於這個政治目的。他的政治才幹還表現在他出山之前即準確地預見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形勢。此外,在劉備死後,他鐵腕治蜀,將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等不同派系的人團結在一個政權之下,絕非等閒之輩。

第三,治國能力突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治理國家的能力和管仲、蕭何是一個層次的。劉備西取成都,諸葛亮在大後方,坐鎮荊州。後來“而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這都充分表明諸葛亮在劉備創業和主政時期,他扮演了蕭何的角色:籌備糧食、擴充兵源、處理後方日常事務。他治國能力突出的表現是什麼呢,根據《進諸葛亮集表》記載:“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向外連結東吳,內部平定南越的叛亂,明訂法律制度,整頓軍備,又對於工器技巧,傾力研究改良,科刑和教化都很嚴明,獎懲必定遵守誠信的原則,沒有做惡事不受懲戒的,更沒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揚的。終於能做到官吏中沒有奸詐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勵,路旁有貴重的東西擺著,也不會有貪心的人去撿它,強壯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強食。你想想,能夠讓一個國家政治清明、讓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這絕不是隻有一般能力的丞相能夠做到的。

第四,創新能力無雙。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這句話是說,他發明了連弩、木牛流馬、八陳圖。能夠發明創造這些超智慧的東西,擁有這樣的能力,諸葛亮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文史資料選輯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有點意思,諸葛亮在民間的影響力甚至於不輸其主公劉備,所謂“智謀超群,忠肝義膽”,但是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雖然也很厲害,但遠沒有小說中寫的那麼傳奇。


史學家曾經對《三國演義》有過評價,那就是“劉備之善近乎偽,諸葛之智近與妖”。的確,諸葛亮是劉備創業的大功臣,蜀漢政權的元老,在劉備評定川蜀後任丞相,總攬軍國大事,後主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更是執掌蜀漢大權,蜀漢大小事鹹決於丞相,並多次率領軍隊北伐,但是他還是個人,那些神乎其神的傳說其實和諸葛沒有關係,下面小編舉個例子。


其一,草船借箭非諸葛之功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有的,不過是人家孫權乾的正史: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翻譯一下就是,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而且曹操也沒有射箭,只是下令軍隊嚴加戒備,所以這和諸葛亮是沒有關係的。


其二,空城計是唱出來的

事實上,空城計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因為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和西城相隔千里,實際上當時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所以,此事件是虛構的。

是以,諸葛亮也沒有傳說得那麼厲害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現如今信息發達,各種達人充斥網絡。圍繞歷史名人的討論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本人才疏,淺析一下名相諸葛亮以饗讀者,不周之處還望賜教。

先來一首杜甫詩《蜀相》以頌之。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是:諸葛亮身為相國,安撫百姓,以身作則,使百官各守其職,朝廷政治清明,開誠佈公,賞罰分明,不循私情。在治理的區域裡,人們既畏懼他又愛戴他,刑罰雖嚴勵,但被罰之人不恨他。真是治國良才,管仲,蕭何都不如他。

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諸葛亮和其家人隱居於南陽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隴畝。通過潛心學習,精通戰術兵法,熟知天文地理。年輕時就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常自比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屯兵新野,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劉備按照《隆中對》提出的戰略:佔荊,益二州,聯孫抗曹以三分天下。以後促成劉備與孫權聯軍將曹操擊敗於赤壁,鞏固益州根據地,使魏蜀吳成三足鼎立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漢帝,任諸葛亮丞相,錄尚書事,總理國家大事。

由於東吳偷襲荊州,關羽被殺。張飛為報仇也被叛將所殺,劉備為報仇,冒險犯敵。在夷陵被陸遜擊敗。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臨死對諸葛亮說:依你之才十倍於魏主曹丕,定能安邦治國以成大事,若太子能輔則輔,若使不才,你可代之(劉禪)。亮涕曰:臣當盡力,效忠皇上,雖死亦不足慮也!劉備又下詔書告誡劉禪:與丞相處,需待之若父!太子劉禪即位後,史稱後主。改元建興,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成立丞相府,不久又兼任益州牧,事無鉅細.,皆由亮決定。

諸葛亮深知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北方的曹魏。而恢復與東吳的關係則極為重要。由於歷史仇恨問題,他還是力促兩國聯盟。經過談判,孫吳斷絕了與曹魏的關係,與蜀重新交好。兩國使臣來往頻繁。自此,諸葛亮集中精力整頓內政,平定南夷,多次與吳聯手對魏。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設想,南撫夷越,把這裡建成大後方。其地區包括:今四川南部,雲南,貴州,當時這裡居住著一些稱之為"西南夷″的少數民族。讓善於處理民族事務的安遠將軍鄧芝處理該地區,獲得較好成績。平叛中還上演"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釆取安撫民心,引進漢族地區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提倡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其成為蜀漢穩定的財政收入。那裡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及其它物資被大量運送出來,補充了蜀漢政權和軍需。

諸葛亮當政期間,主要依靠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籠絡原劉璋部下的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學者也大力任用。被稱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賞罰分明,參軍馬謖因失街亭,他深深自責,以用人失察而自請貶官。益州豪強自劉璋統治以來,長期專權自大,蔑視君臣之道,諸葛亮對他們也毫不容情,從而保障了蜀國政治的清明與統一。

​​

為了統一,諸葛亮先後五伐中原。在軍事中有勝有敗,對整體三國局勢無改變。按當時蜀漢偏居一隅的形式,北伐很有必要。他與於己四倍土地,五倍人口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馬懿這樣的名將,其北伐無功,也屬情理之中。雖然未達到預期目的,但他的軍事才能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敬仰!

能成為歷史名相又被後來多朝奉為武廟十哲的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一顆閃耀的明星!!人無完人,歷史名人也有他的侷限性,很多事身不由己。用完美主義要求肯定有失偏頗,有才能的人只有碰到開明的主才會發揮他的最大作用。

我不是專家,客串一回。我姑妄說之,各位姑妄看之,不喜勿噴,可以討論。



BMLGGZSGCS秋水長天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就是個神人,無一不通,無一不曉沒他不知道的。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有副對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西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涵蓋孔明一生。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又怎樣呢?

咱就說說他的拿手絕技——口才


舌戰群儒——是真有的,噎的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啞口無言。


柴桑弔孝——三氣周瑜不是諸葛乾的,但是柴桑弔孝確實是諸葛亮:“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從此天下,更無知音...”這是演技派啊,好演啊。


罵死王朗——“...我有一言,三軍靜聽...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直接罵出了腦血栓,王朗死於馬下。

足以證明一句名言——好馬出在腿上,好漢出在嘴上!!!


我來問道


正史上的諸葛亮一點都不厲害。打仗不行,治國不行,謀略不行,連寫文章也比不上曹操他們。害苦了四川百姓。

我喜歡諸葛亮,是因為他與漢光武帝劉秀、周恩來,稱得上中國人品最好的三個人。說人品好,非常重要的衡量點在於,在女人、教子方面無可指摘,私德無虧。

我遊武侯祠時,聽導遊在那裡讀那副著名的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其實,這個對聯是對諸葛亮的諷刺,因為他一條都沒有做到,把天府之國的四川弄得民窮財盡。三國時期,整個中國只有不到2000萬人。而在漢朝的繁榮時期,人口曾高達6000萬。那時,魏吳的境況都比蜀漢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