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博物馆:客家话,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

通过前面两期,相信大家对客家人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即便已分散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他们却仍然能够保持鲜明的族群文化特征,所以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而那些迁居海外的客家人,常常举行多达数千人的祭祖典礼,堪称华人的文化盛景,所以他们又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化的重要继承者。

在汉语方言中,四川官话的“同化”能力极其强大,“湖广填四川”之后,移民们不管祖上是说湖北话、湖南话还是广东话,最终都统统被揉成了大同小异的四川话。但客家话却是一个例外。

四川客家博物馆:客家话,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

四川客家人主要聚居区

在四川另一个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仪陇县——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人说:“亲家,你先‘死’(洗)。”另一人说:“亲家你先‘死’(洗),你‘死’(洗)了我才‘死’(洗)。”亲家母见了,就再打一盆水,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客气,两个一起‘死’(洗)嘛!”

当然,这则笑话有点恶趣味,却很直白地反映出客家话的与众不同。客家人虽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终恪守祖训,使客家语一代代延续下来。他们对外都能讲四川话,但对内几乎很本能地就讲客家话,这也是区分他们和非客家人的很明显之处。

洛带广东会馆内有一副讲述客家历史变迁的楹联,下联就这样写道:“华简俱成桑梓地,乡音无改,新增天府冠裳”。“乡音无改”指客家人后代仍然坚守自己的语言,但也着“天府冠裳”,以蜀人为自豪,更是把花果之乡当成自己的“桑梓地”而报以辛勤的劳动,创建新的家园。

客家话是先民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携带到南方,并在较小程度上融合同周边民系及少数民族语言,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称客家话有“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之称。在四川,虽然它同四川话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风貌依然没有改变。

举例而言:洛带镇客家人至今称“太阳”为“热头”,“月亮”为“月光”,“公公婆婆”为“家官家娘”,“洗脸”为“洗面”,“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穿件外衣”为“著件面衫”……这都说明客家话有很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

这么一种古老的汉语,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流淌在四川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四川客家博物馆:客家话,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

在洛带古镇的人群中,你偶尔会听到几句客家方言。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普通话的普及,汉族内部的族群差异渐渐模糊,即使是客家人也逐渐淡化着自己的独立性。也许将来会有一天,族群的界限会彻底消失,但客家人在历史上的勇于开拓、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还将成为后人最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我是分隔线=========

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