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話題】“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辯思

人才是推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選人用人問題上,歷史和現實都給我們留下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在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印發之際,我們約請相關學者,共同借鑑歷史、反思得失,加深理解新時代選人用人堅守什麼、反對什麼。

採精華

重視人才古人是怎麼做的?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為紀念與其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命大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為這些功臣描繪了畫像。善避嫌疑、決斷事理的長孫無忌,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的高士廉,無所屈撓、犯言直諫的魏徵,純樸忠厚、勇武善戰的尉遲恭,這些名臣均在其列。在唐太宗看來,貞觀盛世的出現,全賴這些人物協德同心、竭力為國,而這些人物能夠得到任用也憑李世民“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貞觀政要》講:“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這可以說是唐太宗對自己用人政策的一個經驗總結: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在用好人才,用人不當,國家則難以達到治理,因此“德行學識”的優劣可以說是選人的根本。

用人得當與否關係著事業成敗,更關係民心。《論語》講:“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就是說,選拔正直無私的人,老百姓就會服從;選拔邪惡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識人用人,不能只看少數人的評價,而要看他是否做出實績,老百姓是否滿意。《資治通鑑》記載,齊威王一次召見即墨大夫,講:“自你任官以來,每天都有人詆譭你。我派人去即墨考察,卻發現那裡百姓安居樂業,整個東方也很安寧。我知道這是你不肯巴結人而一心做實事的緣故。”於是便重賞了即墨大夫。又召見阿地大夫,講:“自你上任以來,每天都有人稱譽你。我派人去考察,卻發現田野荒蕪,百姓貧困。我知道這是你不幹實事只知道收買人為你說好話的緣故。”於是下令處死了阿地大夫和接受賄賂為他說好話的人。齊國因威王用人得當而變得強大。好的用人導向,不會讓那些一心為公、埋頭肯幹的人受冷落,也不會讓那些投機鑽營、慵懶不為的人得勢。

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講:“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盡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足夠完成他們歷史使命的人才,就看能否建立好的機制把人才選拔出來、把人才用好。唯有用好人,我們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長治久安。(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哲學博士 趙金剛)


問教訓

用錯人是個什麼結局?

中國歷史上,因為吏治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突出類型。

第一是任人唯親。齊桓公年輕時非常英明,敢於重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勵精圖治,尊王攘夷,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但是到了晚年,齊桓公寵幸身邊三個佞臣:易牙、開方、豎刁。結果齊國發生內亂,齊桓公死在床上67天無人問津,屍體蛆蟲爬出了房門。任人唯親的教訓還集中體現在漢朝。漢朝前期的政治特點是劉姓王侯與中央爭權,以至於發生了七國之亂,之後的問題是外戚和宦官專權。西漢最終亡於外戚王莽之手,而東漢亡於外戚宦官之爭。後世總結說“莫用三爺,廢職亡家”,“三爺”即少爺、姑爺、舅爺,這是對歷史教訓的形象描述。

第二是用人不公。東漢末年,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黨錮之禍”,士大夫階層公認的開明官僚李膺及其朋友、學生數百人被免官,而且終身不得起用。當時的朝政由外戚與宦官輪流把持,政治黑暗,任用私人。由於吏治腐敗,大批精英人物報國無門,東漢王朝最終走入了窮途末路。

第三是人身依附。宋徽宗時,蔡京、童貫等六名奸臣當權,人稱“六賊”。這“六賊”及其黨羽專幹溜鬚拍馬、譁眾取寵的事情,並通過攀親、投門、拉攏等方式,結成人身依附關係。他們遍植黨羽,樹立私恩,誅除異己,陷害忠良,政治生態由此敗壞。人們說當時天下的貪吏佔了十分之九。不久金兵南下,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第四是買官賣官。封建社會的賣官鬻爵是普遍現象。漢靈帝甚至號稱除了皇帝不賣,其他官位都可以標價售賣。到了清朝,賣官成為一種制度,稱為“捐納”。鴉片戰爭以後,京官郎中以下、地方道臺以下官銜都可以花錢買。有學者統計,清朝中後期有60%以上的官是買來的。一旦買官成了投資,做官必然追求收益,吏治之腐敗就可想而知,清朝滅亡也成為必然。

在吏治問題上,中國歷史上形成了許多正確思想和有益做法,但不可否認,封建社會的吏治腐敗是其衰亡覆滅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必須吸取的歷史教訓。(作者:歷史學博士 王志軒)


知堅守

新時代選人用人堅持什麼、反對什麼?

新時代,我們用什麼人不用什麼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選人用人的新理念、新標準,堅持什麼、反對什麼,要求十分明確。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又進一步將好乾部標準明確、固化,十八大以來的實踐也為這些新要求作出了生動的註解。

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幹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政治品德不過關,就要一票否決。貴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長王曉光是首個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處分通報中直指“德不配位”的官員。王曉光的違紀行為均與其道德觀缺失有關:既拉票助選、封官許願,又與多名女性搞錢色、權色交易,還貪圖享樂、生活奢靡,痴迷蘭花、玩物喪志。儘管他裝得很正、藏得很深,長時間欺騙組織迷惑群眾,但並非無跡可尋。十九屆中央首輪巡視進駐各地期間,王曉光被通報落馬。

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習近平總書記曾擲地有聲地說:“我們共產黨人決不能搞封建社會那種‘封妻廕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之道!”“黨內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決不能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搞這種東西總有一天會出事!”十二屆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是十八大後第一個因貪腐落馬的副國級官員。蘇榮主政江西期間,用人唯親唯利唯順,陳安眾、姚木根都曾給他送錢送物,所以蘇榮力排眾議讓姚木根成為副省級幹部;明知陳安眾反映多仍重用其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併兼任省政法委副書記。背離組織原則、扭曲用人導向,不僅讓蘇榮在從政生涯的“最後一站”由“山頭”跌入谷底,還有43名涉案黨員領導幹部受到嚴肅處理,他苦心堆積的“小山頭”被徹底剷平。

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不能憑領導者個人親疏、個人好惡來取捨,也不能一味平衡照顧、論資排輩、降格以求,更不能把職務作為私相授受的個人資源。十八大以來,大批德才兼備、開拓進取、公正無私的優秀幹部脫穎而出,得到幹部群眾的擁戴。但居安思危,對選人用人方面的問題,我們黨從不掩飾。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對14個省區的反饋情況中,指出了13個省區的問題。山西“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不鮮明”,遼寧“選人用人問題比較突出,跑官要官、買官賣官仍有市場”,黑龍江“選人用人問題反映較多,整治買官賣官、‘帶病提拔’問題不夠有力”,山東“一些領導幹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選人用人上存在跑官要官、裙帶關係問題”等等,彰顯了黨中央零容忍的鮮明態度。“知人善任”是個古老的政治命題,然而,這確是知之不易行之亦難。越是黨和國家事業大發展,越要落實好正確選人用人標準,堅決切斷腐敗之源。(作者:滕抒)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7期《中國紀檢監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