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栈道:莫等出了事才重视-掌上春城

如今人们是越来越会玩了,玩的也是越来越让人心跳,比如近年来纷纷上马的玻璃栈道,人们从地下玩到高空。可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些承载着众多游客安全的新玩意儿,居然找不到一家政府部门来行使监管职责。也就是说,安全的问题,只有依靠景区自查自纠。想玩心跳者,自求多福。

作为一种旅游设施,玻璃栈道因为新奇、刺激,吸引了不少胆大者前去猎奇,满足好奇心。这让景区看到了商机,于是纷纷涉足这一项目。目前,20个省区市的景区共建成250多条玻璃栈道,还有不少仍在建设之中。而在云南,各州市已建成或在建的不少,仅昆明已建成玻璃栈道的景区就有西游洞、野鸭湖、青龙峡。

谁批的?说不清。谁监管?道不明。

按理说,建设这些项目,要到政府部门去履行一些必要的手续,如备案、报批,然后得到许可,方能启动建设。但媒体报道称,采访的几家景区,都表示有证书,但记者却没见到其尊荣。比如其中一家景区的高管说,景区在建设玻璃栈道时需要先向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再到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规划处报批,再向相关单位提交建设规划图等手续。这种说法,指名道姓的,然而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

市发改委工作人员表示,玻璃栈道不属于投资项目,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一般的备案流程是公司向我们递交需要备案的项目,只要项目不属于国家禁止类的项目,都是我们收到即视为备案。”

市文化和旅游局规划处答复:“景区建设玻璃栈道不在我们这边报批。”

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应急管理局两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玻璃栈道的规划建设和后期安全维护不在他们的管理范围。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说:“我们负责的是景区的娱乐设施,玻璃栈道不属于娱乐设施,不在我们的监管范围。”

景区玻璃栈道安全监管缺位,有其客观原因。 由于是新鲜事物,玻璃栈道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标准相对滞后。一边是新东西不断出生,一边是相关的行政法规、规范还在腹中,带来的尴尬局面就是,说不清由谁来履行监管职责,昆明的几家部门的回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责任不明确,监管必缺位。

玻璃栈道,游客在上面玩的本来就心跳,如果安全监管再跟不上,玩的可就不只是心跳了。为了游客玩得放心、开心,必须的监管不能滞后,希望政府重视起来,及早出台相关规范,纳入监管范畴,明确责任,该谁背的“锅”谁就必须背在谁的身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人命关天,不容懈怠。

昆明日报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