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在人们印象中,“剑”一直就洋溢着高贵的气息:仗剑行走会更具轩昂之气、挥剑舞动会有飘逸灵动之势,如此高贵的器物,当非世俗之人可随便拥有。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事实上,我国古代的名剑一直就与帝王将相、名将名仕们在一起,普通人持起剑来,除了违逆礼法、也会有“穿起龙袍不像太子”的即视感。

由于千年的历史变迁,绝大多数古代名剑在今日只留下了难以考证的美丽传说,但与宝剑相关的轶事与礼仪却一直载于史书上,这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揭其神秘面纱之便。

帝王之剑:王剑堪比虎符,为调兵遣将的皇权信物之一

先秦时期,我国的冶炼技术以青铜为登峰造极之代表,那时期的名剑自然都是青铜材质,直到两汉时,青钢材质的宝剑才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我们可不能据此就认为青铜不如青钢,根据1965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来看,勾践剑除了锋利无比,剑身上还镀上了一层含铬涂层,使宝剑历千年而不锈,可见先秦时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已达何等水平。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勾践剑只是先秦诸王之一的越王佩剑,其他国王自然也都有自己的宝剑名器,比如吴王阖闾的莫邪剑、干将剑、秦昭襄王的诫剑、秦王政的定秦剑等,数量还是不少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记述嬴政的亲政仪式:王冠,带剑(戴上王冠、佩上王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那是周礼下的必须仪式,王冠及王剑都是象征帝王权柄的必须信物。

虽然帝王所用的剑多是象征之用,但所有王剑都必须具备非凡的“利器”用途,因为它象征的是“国之利器”,宝剑不利,国威何在?帝王赠予太子或重臣的剑则可以是以玉石为装饰的“玉具剑”,其王家象征性质一样的,不过“利器等级”就明显低于王剑。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不管是王剑还是玉具剑,这些剑通常都长达七尺,使用起来显然是非常不便的----当然,那是帝王将相用来摆谱之用,是否便于使用就是其次了。

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秦王费了老大劲才将剑拔了出来,可见“王剑”的作用本就是摆设与装饰,剑气再锐也鲜有其发挥作用的时候。

在特殊情况下的调兵遣将或敕令某位大臣自尽时,传旨人有时会带上王剑,“剑在如王在”,王剑的用途就多在这方面了。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帝王亮剑往往不是好兆头

有些帝王会带上王剑去亲征,这时候的王剑也难有杀人的机会,毕竟皇帝是不需要亲陷险境冲锋陷阵的,万一被俘,第一个被收走的就是宝剑了。

可见,作为“王剑”的宝剑们其实是很寂寞的,它们许多时候就好比富豪们摆在家里的名车一样,虽身具奇能却难鲜有驰骋的机会。

今天公认最贵重、最奢华的帝王剑是乾隆御用的“神锋宝剑”,堪称历代冷兵器最杰出的代表。据说此剑已为人所秘密收藏,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是位于国家博物馆里还原度极高的仿制品。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神锋宝剑”历时十年打造、上镶百多颗名贵宝石,文物专家们均称“勾践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如此名贵的王剑,有兴趣的就到博物馆里瞧瞧吧,虽是仿制品,但也足以惊为天物了!

将军之剑:军中仪仗为先、极少用于出鞘杀敌

将军所用的宝剑名义上是杀敌之用,实际上“将军之剑”杀过的人是很少的;如果需要将军亲身上阵的时候,通常也就是面临战争危殆之时,不少将军的宝剑就在这样的情形下第一次出鞘杀人:杀的却是自己!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将军之剑与帝王剑的性质在多数时候也是一样的,在军中,这把剑就象征着统帅者的最高权力,所起的多是仪仗及鼓励军心之用。

有了这样的权力,军中的事务自然会有其他兵器代劳,“杀鸡焉用牛刀”呀!即便是平日的个人练剑,将军们也是舍不得用上自己的宝剑的,而是以普通的剑来代替,生怕不小心损坏了剑刃。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将军亮剑多意味着末路了

真到了特殊需要时,无论多锋利的宝剑,其杀敌效果其实是远不如其他普通兵器的。《项羽本纪》里载:“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项羽在不得已上阵时首先用的是自己的首选兵器戟,戟没了后才是其他兵器,然而还不是他自己的宝剑,而是一把刀。

项羽乌江自刎时用的就是刀,死的时候其宝剑依旧佩戴在身,以此保持自己作为将军及王者的最后尊严。传说《霸王别姬》故事中,虞姬用的正是项羽的这把宝剑。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我们熟悉的岳飞,他平日用的武器就是长枪(沥泉枪),近身战时用的则是铁锏,而其随身佩戴的湛卢剑一直就作为“将军之剑”而存在,基本是不会出鞘的。对于带兵将领来说,其佩剑就是对外权柄的宣示之用,随意拔出弄丢或被夺的话,不但成了将军之辱、还很容易被他人持剑生事。

关于湛卢剑,由于缺乏确凿史载,传说它曾为赵国名将李牧所用,唐朝薛仁贵也是此剑,流传到岳飞之后就不知所踪了,不过与湛卢剑同出一系的龙泉剑系列至今尚存。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由于战场瞬息万变,无数古代名剑都是因此不知所踪的,估计每位收藏者都会三缄其口,导致历史上无数名剑自此消失于世(不等于它们就不复存在)。

乾隆的九龙剑原是他的陪葬品,被孙殿英掘了出来后辗转到了特务头子戴笠手上。

戴笠持此剑的用意也跟那些古代将军一样,时刻都是携带身边的,结果此剑就随他的飞机毁灭在戴山,这是目前唯一确知的“名剑被毁”的记载,更多是不知所踪了而已。

贵族之剑:纯礼法与信物之用,与剑术技击无关

古代的王公贵族也多有佩剑,这跟他们是否会用剑也是无关的。在先秦的时候,贵族们的佩剑就是随身之物,只要一出门就会带上,这也是周礼“大夫四十而冠带剑”的规定;《楚辞》“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描述的正是这样“高冠长剑”的贵族气质。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先秦时贵族们的佩剑既好比衣着、又象征个人气质,佩剑就是贵族们生命里的一部分。郭沫若用“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来形容屈原的不屈气质,正是基于先秦贵族们与佩剑的关系而写的。

两汉之后,随着周礼的淡出,尽管后来的儒家再次统治朝堂,但不懂剑术的文人们也实在烦腻了,于是佩剑就作为特赐信物保存家中,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被拿出来使用。

两汉时的宝剑材质已由青铜转变为青钢,其重量已大为减轻,不过许多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依旧不觉得这是啥福音。针对此礼制乱象,汉朝就如此规定:不识字的有功之臣(如部分武将)可佩剑也可放诸家中,识字且具有一定剑术者就必须随身佩戴。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从此,佩剑就成了“识字且懂剑术”的贵族象征,后来的文人因此争相仿效,文武兼习之风就从两汉时开始兴起,到了唐代,基本上每一位能臣都是文武兼备的。

贵族配剑这一点很有趣,因为人生来并无贵贱之分,许多贵族原也是贫民之后。因贵族之身获得佩剑后,贵族们即使没落了、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佩剑却一定会保留着,因为这是贵族身份的有力象征。

韩信就出身没落贵族,饭都吃不上的他,整天就端着贵族架子持剑游走市井之间,这才导致了他的“胯下之辱”。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从剑柄看,韩信所持应是青铜剑

作为持剑贵族,韩信的领兵才华人所共知,不过他的剑术与技击技能如何也是世人皆知的,那就是“很菜”,以致于《史记》里根本就不好意思提及他“武力值”方面的事情。在项羽麾下时,韩信就是个小小的郎中(无职务、无官署、无员额的小官),可见项羽根本就不知道该派他何用。

西周到东晋,是贵族佩剑的鼎盛时期,直到东晋后期士族制度走向没落,贵族佩剑的事情才开始逐渐消失。

士人之剑:男人的身份与地位象征,为饰物为武器均可

东晋末期士族制度没落后,贵族持剑的事情很罕见了,然而到了唐代,民间士人的仗剑之风却蔚然兴起,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受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的影响,唐代文人多变得奔放豪迈,加上胡汉杂处的生活环境,文人们在吟诗时除了酒,还得有“剑舞”来助兴,如此方得豪迈之气。唐人佩剑有着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意,跟从前的贵族佩剑倒没有太大承继性,一开始时,“剑”就是个辅助喝酒吟诗的娱乐工具而已。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由于唐代尚武,会点剑术的话,剑舞也会更有气势,于是习剑及舞剑一时就成了唐代的文人风气----真正习武的武者们倒不屑于这么干,他们多奔着武举去了,哪有功夫跟文人们一起折腾?因此,唐朝人“不好欺负”是有着其历史背景的:考武举的人自然勇武刚健,考文举的人多数也习得一身剑术,挑谁来捏都是自讨没趣的事情。

比如李白,我们熟知的唐代大诗人,他就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作为诗人兼侠客看来是妥妥的!

不过,即便唐代“全民佩剑”,礼法也是有的。魏征在《隋书·礼仪志》里描述:唐人需按官品佩剑,一品到五品,所佩之剑的规格也有相应的规定,而民间佩剑则“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合法仗剑的前提:你得有剑

有了礼制规定,唐代士人们就可以合法“仗剑江湖”了,剑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同时又可以作为自卫武器。对于仗剑人,若非为官者,人们一眼就可分辨出其文人墨客身份,如果其剑极为名贵,这在唐代就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不过到了宋代辛弃疾等人身上,就是“此处无剑亦有剑”了,读书人拿把纸扇,你也不能据此当他是文弱书生,武侠小说多以宋代为背景不是没原因的。

另一原因是,宋代之后,普通的剑人们看不上、名剑的制作成本又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于是民间仗剑又开始没落。

名剑沉浮录:帝王的权柄、将军的指挥棒、士人的礼器

名剑均造价不菲

有人说,这都是拜“宋词婉约”之过,其实这道理很简单:好剑的数量就这么多,本来就难以“泛滥”起来,当大家都索而不得时,事情就很容易走向了另一面:我不要剑了行不行?

《水浒》里梁山众将当中持剑的也没几个,其实这是作者依着明朝的状况来写的,可见宋、明之后,士人佩剑的风气确实已没落,具体原因至今还众说纷纭。

清朝时全民禁武,就更不存在民间仗剑的情形,从此,名剑与名士彻底绝迹江湖,只剩下康熙乾隆这样的皇帝才有资格玩尔一下宝剑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