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并非解决外汇占款下降的必然选择】当经济企稳迹象愈发明显,各界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空间的疑问也越来越多。其中,降准的必要性则备受关注。此前,各界一致认为,降准的必要性在于防止紧缩,因为2013年以前央

【降准并非解决外汇占款下降的必然选择】当经济企稳迹象愈发明显,各界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空间的疑问也越来越多。其中,降准的必要性则备受关注。此前,各界一致认为,降准的必要性在于防止紧缩,因为2013年以前央行外汇占款是储备货币(或基础货币)增长的主要来源,自2014年起,由于资本账户流出超过经常账户顺差,央行的国外资产开始下降。作为应对,央行增加了对商业银行的借贷以扩充资产负债表。机构曾普遍预计降准将成为今年拉动广义货币M2增长的关键力量。我认为这一概念存在偏差,且降准也并不是解决外汇占款下降的充要条件。外汇占款下降与否影响的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即影响的是基础货币,而降准影响的是货币乘数,后者仅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结构,将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转变为超存款准备金,并不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货币总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虽然基础货币少了,通过提高货币乘数也有助于增加货币供应量,但前提是,要以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行为,即商业银行要加大贷款力度才能提高货币乘数。如果商业银行不贷款,只是让钱趴在央行账上,体现为超额准备金增加,那么这并不会提高货币乘数。这也是过去几年欧美央行面临的问题。此外,“用降准来逐步置换MLF“的说法也不准确。首先,降准只是改变货币乘数,MLF改变的则是基础货币。其次,“置换”的概念并不精确,准备金是央行负债方的组成部分,而MLF、SLF则是央行资产方的组成部分。其实,MLF就是再贷款的变种,是特殊的、点对点的再贷款,通过MLF等工具可以弥补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基础货币下降。MLF、SLF和外汇占款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央银行资产方的组成部分。而降准改变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事实上,通过降准增加流动性与续作MLF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央行也无法通过降准精确弥补MLF到期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因此,不能说用降准来置换SLF、MLF,因为SLF、MLF本身是可以增加的、可由央行来提供。说到底,根本的是要看货币供应量。只要货币供应量能够上升,就不存在降不降准的问题。例如此次3月金融数据大幅反弹,M2增速从8%大幅提升至8.6%,可以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不少。因此,目前关键还是要看M2,而不要只盯着外汇占款。就目前的经济数据而言,降准的必要性下降,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未来的变化。此外,数据显示,目前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也比去年下降较多。3月,我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比去年同期低0.3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7%,比去年同期低0.43个百分点。尽管3月份货币市场加权平均利率较2月份有所上行,但从各期限品种的利率看,仍持平甚至略低于今年1月份的水平。当经济企稳时再降准,容易推高通胀,也容易引发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降准的意义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如果降准后,资金仍然留在金融市场,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反而有可能助推金融脱实向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