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首先,先从一个问题进行导入。

豆豆要上幼儿园了,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豆豆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吗?”到了幼儿园以后,豆豆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

豆豆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哭”了,老师果然抱了他,他很开心。晚上回到家,豆豆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


一个小故事,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豆豆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作为家长又如何解答这样的问题,帮助豆豆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呢?

豆豆所提的问题及他所处的阶段都跟性别角色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实对于性别角色,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一个小故事,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同一性是学前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一般出现的时间是1.5~2岁。正常情况下,他们会发生“性别角色刻板化”,就是除了要求自己按照性别角色去活动外,还要要求同伴或者他人做与性别角色规定行为一样的活动。

比如说:在幼儿园,比较容易找到玩伴的是玩“男性游戏”的男孩和玩“女性游戏”的女孩;反过来,容易遭到同伴取笑或受到忽视的是玩“女性游戏”的男生和玩“男性游戏”的女生。


一个小故事,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稳定性是指学前儿童对人的性别特征的认识不随其年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学前儿童3~4岁时获得。这段时间的孩子在心理上的性别信息比较微弱(如女性的温柔、男性的攻击性等),而在活动上以及外表上的特点是容易看见的,并且变化比较大。

性别恒常性是指一个人的外表(发型、衣着)在活动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学前儿童对性别始终保持不变的认识。一般在6~7岁获得,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和其他人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剪什么样的发型,性别都是保持不变的。


一个小故事,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通常男孩和女孩对于玩具有着不同的爱好。像女生多会喜欢芭比娃娃,而男生则会选择变形金刚一样,这是他们性别角色发展的表现之一。

在生物学上莫尼等人曾经提出,认为人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生理因素(性激素)对儿童性别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也说明性激素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孩偏好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偏好平静、温柔的活动。女孩表现出对共同的安静活动的偏爱,所以越来越多地寻找其它女孩一起玩,并喜欢结伴;而男孩更喜欢与大群的男孩一起玩,他们有共同的情趣,像奔跑、攀爬、打架等。


一个小故事,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性别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让大家更深刻也更系统的去掌握和了解了性别所赋予大家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也表明,大家应该清晰的让学前期儿童了解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要认同性别角色所起的社会作用。正确的看待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