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

——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像

『书道而今重野狂,二王风韵久微茫。世人谁识吴迂叟?铁画银钩五色光。』这是家父梁志斌于一九七五年拜访吴玉如先生时所作的七绝,当时吴先生看后儒雅笑称『不敢当』。如今过去了四十三年,『重野狂』『尚丑书』的书坛现状是否有所改观呢?

吴玉如作为二十世纪京津地区以书法闻名的学者诗家,有着『南沈北吴』的书法高度和大家地位,但其为人为艺的纯粹和高深还未被时人所识进而充分了解。有关吴玉如的已有研究大致分三类:一类是其学生整理的吴玉如年表和诗稿手迹,一类是关于吴玉如书学思想的论文,一类是作品赏析及回忆文章。在倡导文化自信、重温经典的当下,在吴玉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对吴玉如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本文试从散藏的资料入手,参借梁志斌口述的一手材料,分三个方面阐述吴玉如洁身自好的人品、旷达超迈的诗品和翰逸神飞的书品,旨在弘扬其刚正不阿且不谙世故的可贵人品,彰显其或慷慨激昂或天真唯美的风雅诗品,研习其碑帖共融、师古不泥的至美书品。凡此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和互为表里的三位一体,成就了以书法神采示人的吴玉如,这也是吴玉如书艺之所以『郁郁芊芊』、高山仰止的底蕴所在,更对当下在『士先器而后文艺』的导向上有着示范的价值和意义。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文字湖山七言联 1937

一 洁身自好的可贵人品

众所周知,论书重人品乃中华传统。苏东坡有过『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亦不贵也』的权威论述,这似乎已成为公认的中国特色的价值判断和美学标准。所谓的『作字先做人』便是这个道理,吴玉如则正是这方面『心正则笔正』的榜样人物。

吴玉如(一八九八—一九八二)名家琭,安徽泾县茂林人,早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久居津门,晚年客居京城。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几经战乱和各种运动,但他洁身自好、痴心不改且终贯一生。吴玉如耿介不染、不事趋谒的品性主要表现在他几度去留与辗转之间的抉择上。

一九一二年,十五岁的吴玉如入天津新学书院学习。十六岁因不满该校教育转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恰与周恩来同班。因品学兼优,深受南开校长严范孙、张伯苓的赏识与奖掖。十八岁入北京大学预科旋而转入朝阳大学。不久父亲去世,生活发生巨变,不得不辍学赴吉林谋生。此后至一九二九年,吴玉如供职于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曾任哈尔滨第一任市长马忠骏秘书。期间,吴玉如于诗词、书法大为精进,参加了哈尔滨著名的『松滨吟社』,活动于遁园(马忠骏的私家花园),那是当时北方文化人的雅集场所,三省名流、京津文人每聚于此,诸如林纾、成多禄、张朝墉、张伯英、钟广生等皆为座上常客,当时的吴玉如属于青年才俊,所谓『同来携手谁年少?惟有泾川吴玉如』便是佐证。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犹期好是七言联 1942

一九三二年,吴玉如入关途经长春。郑孝胥曾挽留吴玉如在伪满洲国任职,吴玉如力辞不就,绕道回京,在某一税务部门工作,因看不惯当时的黑暗,吴玉如不甘同流合污,不久便毅然辞职。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天津被占。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与清华、北大南迁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之后吴玉如准备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途经重庆时拜访张伯苓校长,被执意挽留,任参政会秘书。重庆当局有人拟介绍吴玉如加入国民党,吴玉如认为重庆『只宜花木不宜人』,便以『君子不党』为由坚辞。后,得知蒋介石欲召见,无奈之下与张伯苓不辞而别,留下『个郎生小郾王侯,耻缚功名作死囚』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立场,绕道返津,从此深居简出。后来吴玉如能为张伯苓夫妇合衬撰写碑文并书,也算是告慰老师的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因在重庆参政会常用『吴家琭』一名,回津后怕日本人发现惹来麻烦,便以其字『玉如』为用,从此以字行世。

吴玉如自律不涉足政界、不与当局接触,但有一次破例。据吴玉如之子吴同宾记载,天津解放前夕,周恩来弟弟周同宇突然被捕,南开旧友纷纷串联,设法营救。但要联名递呈保状,须有社会知名人士而且是当局尊崇者领衔出面,才可能奏效。于是,在拟定的名单里就有吴玉如。有人说,吴玉如从不参与政治,恐怕不肯出面。但当南开校友找到吴玉如时,他问明情况,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并且首先在保状上签字。他说:『周同宇只不过是周恩来的兄弟,哥哥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兄弟负责?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就捕人,那是株连。我们保的是周同宇本人,反对的是株连。光明磊落,义正词严,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他还主张将此意写进保状里。保状递上后,周同宇终于被保释。此事充分反映出文人吴玉如在大义面前的正义感和担当勇气,这是文人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书李珣词《渔歌子》 1947

一九五一年,吴玉如因与津沽大学负责人发生龃龉而毅然决然辞职。自此年始,便以『迂叟』为号,此后吴玉如在京津两地以教书、鬻字维持生计,并为中华书局《辞海》、商务印书馆《辞源》编撰条目。

凡此辗转和去留之间,都尽显吴玉如耿介不染、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与操守,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吴玉如不肯苟同、直言不讳甚至不计后果的品性则体现在他毅然决然的一次次辞职上。而当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时,他清高、自尊的性格又让他难以启齿、不恳求人。

据梁志斌回忆,一九七二年政治运动呈疾风暴雨之势,七十五岁的吴玉如痛心疾首,集宋人词句为联:『更能销几番风雨(辛弃疾句),最可惜一片江山(姜夔句)』以解心中忧患之情。吴玉如的生活也日趋清贫甚至窘迫,常常依靠老友章士钊接济,直至无力接济。有一次,章士钊竟向身边的服务员借五十元周济吴玉如,并力劝吴玉如给周恩来写信。章士钊说:『周恩来念旧……』吴玉如依旧不肯。无奈之下还是章士钊告知周恩来。周恩来立即致函天津有关部门。不久,吴玉如被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聘为顾问,每月有六十元生活费。至此七十六岁时,吴玉如的生活才得以保障。吴玉如亲口把这些经历说给学生梁志斌,并嘱咐梁记下此事,要写给后人,让后人了解周恩来、了解章士钊、了解这其中诸位君子的品性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义。

一九七六年,周恩来去世。吴玉如老泪纵横、痛心不已,写下了《哭翔宇四首》。其一云:『十五同窗事眼前,百年到此哭谁边。终身相业清无我,尽瘁生灵百可传。』又写下挽联,并对梁志斌说:『周恩来对我有恩呐!』不久,天津『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建成,请吴玉如题字。他当即写下了周恩来诗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他称赞此句辞情真切,用典自然,少年英气汩汩而出。这幅字一直悬在纪念馆的会客室里。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戊辰中秋寄琴娘 1952

吴玉如对学生的态度更能彰显其正直、真诚、宽厚、率直的品性。他的学生多是慕名而来的,他都循循善诱,课书必先授立身之道,教导学生写字必先读书,学书先学做人。以『身正则笔正』的传统正脉言传身教,影响后学。以『功夫到时文章老,学问深处意气平』勉励后学。梁志斌说自己也受益于吴先生的引导,更钦佩其学者风范和师长苦心。特殊时期的古文类书籍难以找到,吴玉如曾亲自动手用复写纸为学生复写古文(一次可复写四份),而且多是默写。他敦促学生一定要趁年轻记忆力强,多读多背古文古诗,必将受益终生。在『批林批孔』时期,吴玉如告诫梁志斌说:『要利用这个时间念《论语》,你就看那些被批的内容,记下来回家背……』在文化被虐的特殊时期,吴玉如常常吟诵清人陈恭尹的《读秦纪》:『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只有心存着薪火相传的责任感的人,才会义不容辞、不厌其烦的为学生抄书,甚至『口无遮拦』、无惧危险地具体指导。这正是吴玉如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其毫无防范与世故的君子之心亦可见一斑,其胆量勇气更非一般文人书生所及。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桃李江湖七言联 1952

据梁志斌口述,一九七五年,欧阳中石引荐他拜访了吴玉如。吴先生非常欣赏年轻人喜欢诗书,建议梁志斌写『二王』、写《书谱》,并当场给梁写下一首自书诗:『一枝谁折掷泥涂,已分香魂不可呼。插向瓦瓮才几日?花头扶起叶新苏。』吴先生解释说,他曾在妹妹家养病期间,拾起过一枝折断弃地的花,插在盆里,不久花活了,他的病也好了,于是即兴成诗。由此可见吴玉如怜香惜玉的诗人情怀和美好风雅的精神世界。吴玉如所赠的此幅佳作也成为梁志斌日后每每讲席示范时的展品,想让更多的学生亲眼目睹和领略吴玉如典雅隽逸的诗书作品。但终身遗憾也因此而生。梁志斌说,他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兼授书法课,照例悬挂了吴先生此作,供学生欣赏临摹。在座一学生恳请借去临摹,下次上课归还。梁觉得此学生一向书法写得好,目的一定单纯,因此免于戒心,表示应允。遗憾的是吴先生的这幅佳作与这位年少的学生从此音信全无。每每想起此事,梁志斌感慨又无奈,至今依然记得这位学生的名字……但只能用吴先生『开卷有益』的事例自我安慰。梁志斌说吴先生心地单纯,当年遇到学生拿走了自己的书籍,还会心平气和地说:『我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的,虽不必楚弓必楚得,但不论谁拿去,希望能好好读一读,千万不要束之高阁充门面用……』这就是吴迂叟,一位学者的风范和师长的气度昭然若揭。梁志斌也希望被学生拿走的吴老佳作安然无恙,保存完好。

可以说,我们所见的吴玉如书法既下笔千钧又风雅如斯,既法度森严、格调高古又气韵生动、翰逸神飞,这源自他持正守中、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性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吴玉如恰如其分。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书自作诗《书愤》 1955

二 旷达超迈的风雅诗品

『诗言志』,吴玉如的诗正是他人品、学问、志向和才情的完美结合。他一生诗作,不计其数,但几经动荡,大多散佚。再之,吴玉如不求闻达,一生不著,对自己的心血结晶不甚在意。吴玉如之子、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言:『旧体诗是他生前唯一的文学创作。至于他作诗,从目前我们能找到的遗稿来看,最早的作品大抵是十八、九岁写的,然而技巧已相当成熟,可见他学习写作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我们不妨推定,他一生写了将近七十年的诗,这个估计似乎不会相差太远。搜求先人的遗诗要比辑理他的遗墨更难。他从一开始写诗就没有留底稿的习惯,即兴而成,写完便随手弃掷,并不珍惜。虽然他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字斟句酌,一改再改的,这从保存下来的先人手稿上完全看得出来,可是一经脱稿,好象他已把灵感安置在字里行间,便算如愿以偿,再不考虑它是否有保留价值了。』所以其现存的自书诗稿是学生整理汇集出版的。按其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忧国忧民诗,一类是文人墨客诗。吴玉如诗品基本属于宋诗范畴,却又不同于一般专学宋诗的『同光体』诗人,而能直入宋人堂奥,与之比肩,并不逊色。此外,『他对元白长庆体、温李歌行体和绮丽多姿的「无题」体,也下过很大工夫。……八首《落花》诗,虽近似西昆却远胜西昆,没有「选学」骈俪的功底是写不出的。当然,这只是就艺术水平而言,若论夫作品中的精神面貌,虽说写的是旧体诗,却完全具有二十世纪一位中国公民的爱祖国、爱和平、盼解放、盼统一的时代特征』。吴小如对其父诗词的注脚和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这里按内容大致分两类,其实也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只是便于分析而已。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安乐涉猎五言联 1957

(一)忧国忧民诗

『除岁君家一局棋,甘贫乐志两相宜。喜君儿女能忘俗,问字从容不忍离。万里惊心忧故国,几人雪涕盼清时。归仍兀守青毡坐,走笔怀君寄小诗。』此诗是吴玉如写给老友安寿颐的,二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哈尔滨即为至交。颠沛流离数十年,二人志趣相投,时相往来,成为通家之好。此诗是吴玉如来北平与安家一聚后返津所作。此诗前四句极言除夕欢洽,娓娓道出对友人一家的深情与不舍;后四句升华,表现出沦陷区的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忧伤情怀。其中吴玉如的一句『喜君儿女能忘俗』凸显出他对『俗』的排斥和对『忘俗』的赞赏。可以说,超凡脱俗是吴玉如一生的追求和准则;另外,吴玉如诗常出现『一局棋』,一则是吴玉如擅长下棋,这是常态化描述;二则深而化之的是,他胸中始终存有『一盘棋』,那是华夏民族整体、那是正脉文化全部……

『无睡城隅信步行,柳风鸦阵晓寒轻。长街雪后春泥泥,短梦灯前泪莹莹。生死方滋情格悔,慧痴都昧世纷狞。莫言老去诗篇苦,唯可心声此自倾。』吴诗中那画面意境、那工谨对仗、那起伏跌宕、那苦中的希望,五十六字淋漓尽致。倘若比肩李商隐、王钟美等唐宋诸贤,此诗似无逊避之处。

吴玉如的《书愤》也同样不逊宋诗,『剩水残山一局棋,世间甚处武陵溪。同为华夏分吴越,难答滕公事楚齐。我自死心安腐朽,谁能系念到黔黎。家居洪浸今何日,涉想尧年未可稽。』此诗情感沉郁,抑扬顿挫,可谓慷慨悲歌、激扬文字,超越了文人书生之手笔。

吴玉如所作的『今日神州属少年,几多热血沥桑田。横流沧海终枯竭,天道好还明者边』,更是立意高远、意境旷达的佳句。即使今日读吴玉如之《今日》,依然给人以波澜壮阔、顿挫激昂的振奋感和正能量;再如『男儿卓荦心光远,只注浮名不值钱』句,更体现出吴玉如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同时对当下追名逐利的浮夸现象,也具有点醒和告诫的现实作用。这就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诗句的魅力,吴玉如诗正是如此。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浮夸之风愈演愈烈,吴玉如针砭时弊作对联并挂于墙上:『不尚浮夸实事求是,都归安定终和且平。』他敢发他人不敢发之言,这是吴玉如的胆识和率直的性格使然,有着文人可贵的品性。如果以此联映照当下学界书坛的某种现象,是否依旧会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呢?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独居古义五言联 1957

『文革』期间遭遇抄家,吴玉如的万卷藏书及珍贵碑帖被洗劫一空、化为灰烬。他在痛心疾首之下,以丁未年(一九六七)为冠顶作对联:『丁叔末,肝胆轮囷,不逐波流成俯仰;未殂谢,心田活泼,庸因老困便颓唐。』并作七绝:『少时吐属何危苦?世乱悲凉百感并。头白才知真乱世,儿时世乱是升平。』在欲加之罪、动辄得咎的无情岁月里,吴玉如的这些诗句更具有撼人心魄的沉郁、跌宕与悲愤之感,可与陆游、辛弃疾的深邃郁拔相比肩,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是也。吴玉如在民族危难时刻与国家动荡时期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赤诚和以身殉道的胆识,都在他的无数诗篇中汩汩流淌,也会在他翰逸神飞的墨迹中代代相传。

一九七二年,吴玉如欣闻中日复交,日本民间访华团将首次来访,作诗《感述》:『几千年后吴侪越,江浙那曾是两家。尝胆卧薪生死搏,挫齐灭楚扑侵奢。兴衰转盼怜王霸,骨肉还期泯怨嗟。世世从今好兄弟,人寰当洗劫虫沙。』此诗将回顾历史和盼望和平的愿望浓缩在对仗讲究的八句中,将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情怀融合得浑然天成、打动人心,这恐怕也是吴玉如诗的特点和感染力。当年梁志斌问学于吴玉如时,手抄过此诗,印象极深。

改革开放后,面对天津道路改造状况,吴玉如有感而发,曾作:『大地艳阳万态新,一花一草绰丰神。纵然斫尽笼堤柳,不信人间无好春。』耄耋迂叟的万丈豪情跃然纸上。此诗与宋诗人王令的『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之结构相仿佛,但吴诗脱去了王诗的凄美之叹,凸显了激扬超迈之音,从立意和格调上不逊避古人,甚至还有出蓝之处。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节临《雁塔圣教序》 1957

(二)文人墨客诗

新中国初期,吴玉如继任津沽大学国文系主任,聘请裴学海讲授训诂,寿石工、俞平伯讲授诗词,华粹深讲授戏曲,可谓群贤毕至、学者云集。俞平伯有《天津赠吴玉如先生》:『十载京尘永,今兹喜出游。梅阴才入夏,客鬓屡经秋。邂逅苔岑乐,萦纡家国忧。深惭悬榻意,珍重为君留。』吴玉如随即和诗云:『词客洒然至,乱离欣与游。风华余百首,述作有千秋。闲话襟弥远,边氛事可忧。中原何日靖,牢落此淹留。』诗中抒发了两位学者的相互尊重和忧国之心。

另一首写给锦州老友许壮图的《七律》,也是颇见功力和才情的佳作,诗云:『何期远道殷勤问,三十年前愧旧知。往事百非余老大,今生一憾号书痴。纵然笔法窥唐晋,已是雕虫隔路歧。尔我或当同此感,勉从真率答明时。』诗中传递出了沉实的友情和学书历程的慨叹;展示出吴诗对仗的讲究、上下的呼应、韵律的起伏等过人的诗作功力,即使放在杜诗里恐怕也是上乘之属,只是吴玉如被公认为书家,其实质更是诗家,他的博学卓识及深厚学养才是他书法造诣精湛的内在支撑。

一九五一年,吴玉如因与学校某负责人发生龃龉而毅然决然辞职。自此年始,便以『迂叟』为号,并作《自嘲》诗:『吴迂莫认作倪迂,能学倪迂似不迂。貌得倪迂迂可笑,能从神入便非迂。』由此可知吴玉如追慕古贤、力行不惑的内心世界和浑成自然、别有妙趣的诗人表达。他不肯从俗的个性始终不变,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一生中早年的转学和晚年的辞职都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也正因为吴玉如的提前退休,才免于接下来的各种运动的直接冲击。试想,凭借吴迂叟如此耿介直率、不留余地的性格,恐怕在运动中必会凶多吉少。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书稼轩词《好事近》 1957

对于简化汉字,吴玉如极其反对甚而痛心不已,曾有『文字国之魂,魂亡生何寄』之呼声。尤其看到汉字简化草案时,痛心疾呼:『生为华夏人,应重己文字。毋为败家儿,摧毁等儿戏。』『五千年上下,多少歌哭事。一一文字中,何可遂废置。』作为传统文人,他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心和维护意识是令人尊敬的。他一度在处理来信时,但凡收到用简化字写来的,他都一概不拆,说不认识这些字,以示自己的抗议。他的执拗之举天真可爱。他坚守『海王星数数冥王,冥想星河无竟疆。文字汉唐才几日,眇予何事哭兴亡』。他自信『文字语言为国宝,惊魂欲利判人禽。要知舜禹非容易,百代儿孙擎此心。』可见八十一岁的吴迂叟对中国文化的拳拳之心和对传承正脉的殷殷之情。

吴玉如鼓励读书、不负光阴的诗句也不让唐宋名句,诸如:『弱岁读书老未忘,休将弱岁等闲忙。要知老去回头省,年矢无情悔不偿。』『学岂能开顷刻花,惠风苏雨怒春芽。生无一曝十寒理,悟有峰回路转崖。』『衰柳屋头犹带绿,摇风可似好春前』『不尽黄河悲往事,少年莫负好时光』『平世功名须晚节,人生华实粹中年』这些诗句可与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等名家励志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玉如的《春早二首》这样写道:『不管弥天冷烧红,风温依旧碧茸茸。深幽穷巷无人迹,浓郁芳茵见化工。万里情殷山色外,一堤影乱柳光中。无私造化青青意,写到天然境自融。谢家池馆动高吟,极目东风散晓阴。何必万花纷照眼,惟然一色可清心。生憎闹市回形迹,自爱藏山忘浅深。最是天街酥小雨,却无好处到而今。』这两首七律从立意格调的典雅和遣词造句的精严上欣赏,都是经得起推敲和玩味的佳作。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书辛稼轩词一首 1957

吴玉如一生坚守『道不同,不能相为谋』的交友原则,作《孔曰二首》为证:『孔曰道不同,不能相为谋。此语四十年,为之验心头。酸咸各有味,知己非强求。势利是交道,爱恶有等俦。古者金石心,今人谁可侔。』『微生之所尚,书诗是所贪。古人多有之,今人已不谈。随人之不谈,弃之心不甘。我嗜成我好,逐流无乃惭。纵无同心者,独往意弥酣。』吴玉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尽显其中。

在吴玉如不计其数的诗篇中,除大量的慷慨激昂的忧国忧民诗和文人墨客诗以外,还有不少风花雪月诗,例如《茂林居士忆琴百首》,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与幽思;若干首《落花诗》也是吴玉如的代表作,节选其作于一九四八年的《落花诗·其一》:『海棠谢后和风换,点点飘残簇簇霞。芳草艳阳疑洞府,香魂绮梦泊天涯,明知凄恋终无主,忍说泥涂便是家。写到回肠诗笔苦,不堪冷月听虾蟆……』《后落花·其一》:『一丸凉月旧窗纱,红雨阶前惜岁华。顽蝶只争春一晌,啼鹃何止哭千家。墙篱坏引东风恶,茅舍阴连北郭斜。似此香魂谁与托,一枝一叶莫兴嗟……』可以说,吴玉如的《落花诗》在才情和立意上不逊避唐寅的《落花诗》;而在格调上,吴诗的典雅脱俗超越了前人。只是目前吴玉如的诗词成就还未受到关注和研究。

总之,吴玉如能驾驭不同风格的诗词,能达到旷达超迈、绮丽多姿的历史高度,这是因为他痴迷中华传统文化,在诗词方面所下功夫与书法不相上下,因而有着深厚的诗词功力和修养,否则是难窥堂奥的。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不尚都归七言联 1958

三 翰逸神飞的至美书品

尽管吴玉如『从十岁以前就学习书法,到一九八二年病重入院以前,写了七十几年的字,几乎从未间断过』,但却从不以书家自居,他曾风趣地打比方说:『写字就跟捡粪拾柴火一样,没什么了不起。』梁志斌也曾亲耳听过吴老此言,便将这一玩笑语编成了『捡粪拾柴如写字,莫将翰墨话神奇』以示纪念吴老的独特比喻。那么为什么吴玉如不以『书法家』自封而我们自封的『书法家』竟多如牛毛呢?

谈书法与书法家必要先谈前提和规范。所谓书法,正如吴小如所言:『指临池濡翰必有法度准绳,而非师心自用,任意胡来;所谓书法家,必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功……始足以冠名「家」。』『倘不守法度而信笔涂鸦,或逞意妄为以哗众取宠,或招摇撞骗行同驵僧,或缺少文化无异匠人,皆属旁门左道,不过博虚名浮利于一时之野狐禅而已。』吴小如的这一阐述犀利地甄别出了真伪书法家,也无需再解释为什么自封的书法家如此之多了。如果用规范了的这一观念和准绳论列古今之书法家,撰写中华之书法史,将有益于弘扬光大书道正脉,而不致误导后人陷入歧途。吴玉如正是这样一位实至名归的书法家抑或是书家中的佼佼者。

吴玉如书法的显著特点是临摹古人,神形兼备,如临李邕《麓山寺碑》、米芾题跋、赵孟《三门记》、王铎《擬山园帖》《崔敬邕墓志》、赵之谦、翁同龢诸家之笔,皆能传神得意,更为难得的是在神形兼备之外,还参入原作没有的笔意韵致,此乃功力既深,水到渠成之上的造诣。这得益于吴玉如同条共贯、博采众长的通达理念和泥古而化、羽化而出的书法实践,是他超越前贤与同侪的独步之处。例如苏东坡、文徵明、董其昌、王文治诸家难免有千篇一律之识。另外,赞同吴小如所言:『当代诸多名家,每号称临摹诸体,其实却只是他个人本色,不论所临者为何朝之人之书,其字皆如出一辙,而先父独无此弊。』可以说吴玉如达到的这一高度,应该算是书家中的翘楚。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理到心随七言联 1959

吴玉如书法的高超之处更在于,所书诸体手迹,竟达到既不千篇一律,又不各自为政的融会贯通的高远境界。梁志斌曾听吴玉如讲过:『学古人书,必要有自家立脚处,一味着力于形貌,去神态愈远矣。』这与黄庭坚『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主张完全契合,这正是但凡大家所共有的自觉认知和智慧总结。因此,吴玉如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有着『三百年无此大手笔』之誉。即一九四二年吴玉如曾在天津举办书法展览,这是其生前唯一的一次个展。他不求闻达、不求名利的个性也许不被今人所理解、认同或效仿,但是,这就是吴玉如,这就是似兰斯馨的高贵之处。吴小如说:『我最初听到「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的赞语,以为不免言过其实,半个世纪三复斯言,始渐悟其说确非谬赏。……我虽喜作毛笔字,旷日费时,亦不可谓用功不勤,然从不敢以「书法家」头衔妄加于己,正由于先父矩范在前,他生前尚不敢自诩为「书法家」。』这恐怕正是吴玉如『能从律己莫尤人,便是乾坤不坏身。墨墨鱼鱼空度日,洪荒甚处觅精神』的非等闲之辈的境界使然吧?

吴玉如虽然学识丰赡,但他无心闻达,往往述而不著,与我们今天动辄出文集、言必称专著的流行风气截然不同。他许许多多的智慧总结,多是以三言五语式面授给学生或在碑帖跋语中言简意赅地阐述出来的,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对《元略墓志》等碑帖的点评,可谓鞭辟入里、一语中的,既与古人神契,更令今人受益。在今天看来,这一共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吴玉如的口述散论至少涉及三方面贡献: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书明解缙吟小松诗

(一)同条共贯的碑帖观

吴玉如索解古人的主张是同条共贯,兼收并容的。没有时代之隔、字体之分、碑帖之别、风格之异等门户之见的局限。正如他自述所言:『吾十五六岁喜苏,亦不过临《丰乐亭》《醉翁亭》大楷,至《西楼帖》,梦寐以之不能见也。至十八九则喜黄,弱冠后见即广,始知《淳化》《澄清》《大观》之佳者,《兰亭》十余种之不同处,《圣教》虽为集字,实为怀仁整临一过,谓大小不一,行气不贯,为耳食之论也。手初掌实而腕着案,二十五以后,始悟空掌悬肘之用,又知行草为书法之极则,隶书不过四百年即夭折,佳者十数种而尽。非魏吾爱《元略》,方笔《张猛龙》,圆笔《郑文公》,《崔敬邕》兼有之。《张黑女》直人羲之小楷之室矣。』这是他在学书历程中对历代书家的参悟与沥漉。大凡大家都有此共识和实践,然后找到与自己最为契合的那一位。例如郭风惠诗『南帖北碑多涉猎,腕中有鬼爱瑗翁』便是例证,郭风惠最钟爱瑗翁何绍基,而最贴近吴玉如气质的便是『二王』风韵且寝馈一生。他对《元略墓志》更是潜心研究,并得出『元略』之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结构似不同,实则由质而妍,亦自然趋势的精辟论点。

『「二王」称极则,颜李创其尤,米芾入晋唐,王铎继嗣响。』这是吴玉如用二十字言简意赅地将行书发展脉络浓缩得一清二楚。这既是他个人学书路径的宝贵经验,也是指导后学的津梁要义。吴玉如行书笔致流畅,遒力隽逸,凝炼朴拙又率意淋漓。从『二王』、李邕、米芾一路羽化而出,自成吴体风貌。关于吴玉如书法成就的总结,学界已有相关涉及和研究,本文不再具体而微地就技法层面探讨吴玉如书法,而是主要关注他对《书谱》的贡献和对书坛乱象的前瞻性批评。

『翰逸神飞』来自《书谱》,用『翰逸神飞』形容吴玉如的至美书品,正凸显出他与《书谱》的承传与发展关系。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论书法 1962

(二)对《书谱》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吴玉如极为推崇孙过庭之《书谱》,并指导后学研习书谱,曾多次告诫梁志斌一定要深谙《书谱》。正是由于吴玉如的言传身教,梁志斌对《书谱》深下苦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讲授《书谱》,直至二○一○年离开讲台止,数十年传播《书谱》,让广大学书者真正理解并欣赏这幅辞翰双美的经典作品。据梁志斌回忆,关于讲《书谱》,吴玉如还有一件轶事。一九八○年前后,还未正式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之时,付家宝等人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第一次讲座,由吴玉如先生主讲《书谱》。当时人们对《书谱》较为陌生,所以满场座无虚席,结果吴先生只悬肘写下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这是《书谱》的核心关键词,然后说:『《书谱》还用逐句讲吗?讲了也听不懂,还是别讲了。』之后离场,工作人员王逸如随后解释说:『没跟吴老说清楚要讲什么,大家知道什么是《书谱》吗?都知道菜谱吧?书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如今谁也无从准确解释吴玉如当时做法的动因,我们只能推测也许是吴玉如对《书谱》的深谙和当时《书谱》的非普及性之间的距离之大。这距离让吴玉如并不『平易近人』的性格难以趋就随和,故而留下了这个《书谱》轶事。

吴玉如关于书法的诸多领域都有涉猎,可以说有些方面是对《书谱》的进一步阐述,并加入了吴玉如自己的感悟。例如孙过庭在《书谱》里阐明了学习书法要有正确的态度,即所谓『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这里是宏观强调。而吴玉如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更为具体而切实可行。梁志斌曾受益于吴玉如对《书谱》的进一步细化指点,他至今犹记吴玉如所教:『作书要无论为隶、为楷、为行或草,必笔笔不苟,即一小点或一小转折处亦不宜轻易放过,必使来踪去迹,方圆长短,毫无拖泥带水,浮、略、肿、率各病。持之久远,然后可进而言神韵。初步潦草,终身无臻化境之日也。』对于正确的学习方法,孙过庭认为书法学习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入帖和出帖。他主张初学书法的人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意思是要用心观察,贵在入帖。历代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不是从临摹古人入手的,这也是书法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孙过庭强调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在笔先』的程度,才能做到食古而化,入古出新,写出自己的风貌来,自然会进入到『翰逸神飞』的出帖境界。而吴玉如也有进一步的补充,并强调不按此规律学习书法的后果,他说:『临古人书必先极似,能似得其貌,而后可言得其神。点画使转尚无门径,动言遗貌取神,自欺欺人,此书法之所以不传也。』这是吴玉如在长期书法实践中的深刻体悟,对今天的学书者依然具有方向上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倘若面对如今泛滥成灾的俗书丑书,包括伪名人名家的歪理邪说,不知耿介率直的吴迂叟情何以堪?

世人谁识吴迂叟 铁画银钩五色光——吴玉如人品、诗品、书品论(2018.4)

吴玉如 万卷一豪七言联 1967

(三)关于书法批评

面对『「二王」风韵久微茫』的书坛状况,吴玉如曾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批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自是老杜豪语,亦自是其实在语。今人不读书便自诩有神悟,诚不值方家一笑,要可以欺一时,不可以欺后世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时,他说:『吾幼嗜临池,不为俗说所摇,于今发斑斑白白,稍稍有悟。从吾学者,无不倾筐倒箧以援。盖惧斯道之不传也。然无天资者不能领会。聪颖者又多不肯朝夕与之,作而辄辍,而后知一艺之精之难也。又,不多读书者,书法亦不能佳。』他告诫学生:『作字必具绳矩,而后可以示后。必具绳矩,而后始可纵横而得不乱。今人纵字画出于无规矩,楷书且不可识,遑论草书乎?』『今人作字率皆剑拔弩张,功夫不到,妄逞险怪,是诚书法之恶道。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能悟斯旨,思过半矣。』对于『今人嗜书法者,动喜云「脱窠臼」,此本是当行语。陈陈相因,固为病痛。然一捉毛锥,便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而不误,亦不知其可也。』另外特别强调:『作字首重结构,一入俗样,便无意味。结构犹有迹可寻,用笔则不究古今变化接替之原,尤不足以言书法妙诣。』尤其『作书忌俗与熟,亦忌乖谬潦草,善书者虽笔墨纵横,点画狼藉,而一折一丝无不有来踪去脉,绝无阘茸滓杂之弊。明此而后可与论临池也』。这一个个切中要害的尖锐批评,都是吴迂叟于四十多年前即提出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如何避免出现问题的方法。这些具体而微的深刻阐述,都是在《书谱》的基础上进行的或细化或深化的发展,可以说是类似于『论语』形式的书法批评,是弥足珍贵的学书必修内容。

……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二十世纪北京文人书画家研究》中期成果论文,立项号:2016—2—29)

(2018年4月总第161期)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事茗——东一书画雅集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