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宝鸡部队上有一位付营长王恒德帮地方训练民兵时牺牲了。英雄陵墓在宝鸡哪里?

四朵金花爸


查询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王恒德英雄陵墓在他牺牲的地方——红旗大队后山坡的老虎沟边!

下面转载中国军网关于王恒德烈士的部分介绍:

王恒德,1929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县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8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

1941年,日寇对山东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并在离他家8里远的涧谷岩村安了据点。为了反“扫荡”,村里成立了儿童团,12岁的王恒德第一个报名,并被选为指导员。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年仅15岁的王恒德推着小车加入了八路军的支前行列。他小小年纪参加了许多次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他竟和成年人一样跟随担架队走了300多里地,直到胜利完成任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

1950年,美国侵略者发动朝鲜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第二年,已经22岁的王恒德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毅然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底,王恒德随部队到了朝鲜战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提升为排长。

1958年,王恒德从朝鲜回国后,先后被提升为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

1967年,王恒德被派到宝鸡县潘溪公社支农。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王恒德决定加强民兵训练,搞一次实弹演习。

10月1日,晨熹微露,老虎沟的演兵场上早已杀声震天,弹声隆隆。该18岁的党根礼投弹了。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弹演习,心里无比激动。只见他小心地拉开弹盖,将拉火环套在无名指上,然后活动了一下手臂。接着,就在他抡起胳膊投弹的一刹那,手榴弹突然滑脱,落在右侧的山坡上,又滚到他的脚边,噗噗地冒着青烟。党根礼惊呆了……三秒钟,再有三秒钟手榴弹就要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王恒德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将党根礼推倒在两米之外。他转身刚要拣手榴弹,发现党根礼又不放心地探起身子,于是又一次扑过去将他按倒。当王恒德再扑向手榴弹时,“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党根礼得救了,民兵们安然无恙,而王恒德却倒在血泊之中。后经多方竭尽全力抢救,王恒德终因伤势过重,于1969年10月7日牺牲。

王恒德牺牲后,宝鸡地区在市体育场为他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并将他的遗体埋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宝鸡市陈仓区磻磎镇党家村红旗大队后山坡的老虎沟边。兰州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中国军网王恒德烈士生平介绍网页链接:

http://www.81.cn/yljnt/2014-01/21/content_5743634.htm


血色黄昏的黄昏


王恒德出生于1929年,1944年加入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1958年回国后担任某部炮兵营长。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王恒德奉命投入到民兵训练工作,在一次民兵实弹演习中发生的手榴弹误伤事故中牺牲。王恒德牺牲后,宝鸡地区在市体育场为他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并将他的遗体埋葬在他牺牲的地方——红旗大队后山坡的老虎沟边。兰州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王恒德的事迹曾被编成连环画出版过,如今还能有人记得并提起这位在非战时牺牲的解放军基层干部,实在令人欣慰。该事故的经过是这样的:实弹演习中一位名叫党根礼的十八岁小民兵在投弹时手榴弹突然从手中滑脱,落在右侧的山坡上,又滚到他的脚边,噗噗地冒着青烟。党根礼惊呆了……三秒钟,再有三秒钟手榴弹就要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王恒德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将党根礼推倒在两米之外。他转身刚要拣手榴弹,发现党根礼又不放心地探起身子,于是又一次扑过去将他按倒。当王恒德再扑向手榴弹时,“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党根礼得救了,民兵们安然无恙,而王恒德却倒在血泊之中。后经多方竭尽全力抢救,王恒德终因伤势过重,于1969年10月7日牺牲。



国内外军队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科目上历来是事故重灾区,我军老兵有戏言:年初新兵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是班长们最短命的季节。为了减少发动事故造成的伤亡,我军在实弹训练时都要挖掘避弹坑,当手榴弹从新兵手中脱落或者投掷距离过近时可跳进避弹坑有效躲避手榴弹的爆炸威力。



进攻型手榴弹引信延时一般为3~3.7秒,即使在没有避弹坑的情况下王恒德营长已经发现党根礼手中的手榴弹已经滑落并及时将惊呆的党根礼扑倒,随后转身准备将手榴弹拾起来扔到远处,可是此时的党根礼居然又从地上爬起来张望自己弄滑落的手榴弹,王营长只好又再次将其扑倒……在三秒钟之内王营长完成两次扑倒受惊的民兵和两次试图拾起手榴弹的动作,足见他的反应是何等的迅速,只可惜原本应该化险为夷的事情却因为民兵同志再次从地上爬起来而演变成事故。



兵器知识谱


尽管岁月的车轮已经驶过 40载,但无法冲淡人们对英雄的记忆。王恒德——一个当年闪爆宝鸡、响彻全国的名字,一个被绘成连环画、写进教科书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了英雄王恒德当年壮烈牺牲的地方——陈仓区磻溪镇党家堡村,追寻英雄的足迹。

手榴弹即将爆炸时,王恒德冲上前去,将民兵小党按倒在身下……

党家堡村位于陈仓区渭河南岸,背靠秦岭,面对渭河。因村中党姓居多而得名,上世纪曾一度改名叫红旗大队。

车沿西宝南线驶进党家堡村。“请问王恒德烈士墓在哪里?”“王营长,顺着水泥路往前走……”村民说起王恒德时,还习惯称“王营长”,像说村里的一位村民。

村后小山坡上,村民们正对英雄的墓地进行修缮,墓碑前面镶嵌着英雄头像,金色的碑文记载着英雄的壮举——“王恒德,男,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高炮营营长。1929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县,一九五二年入伍……”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讲述“王营长”的故事。随着大家的讲述,时光又回到 1969年英雄壮烈牺牲的那一刻……

1969年 10月 1日的清晨,在宝鸡县磻溪公社红旗大队“支农”的王恒德,率领大队 200余名民兵进行手榴弹实弹训练。按照要求,大家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位置,将手榴弹安全地投到沟中。但轮到民兵党根礼时,却发生了意外——由于紧张,党根礼将手榴弹在手中抡了几圈后,扔在了自己的脚面前 !手榴绳已经被拉开,“嗤嗤”冒着烟……“快卧倒 !”王恒德大喊。

其他民兵都卧倒了,只有党根礼还愣在那里。

王恒德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把将小党按倒在地,而后抬起脚准备把手榴弹踢进沟中,这时手榴弹爆炸了……

群众和部队官兵紧急把王恒德送到解放军三医院抢救。军地专家进行了七昼夜抢救,但因伤势过重,他于 10月 7日去世。“王营长身中 136个弹片,整个人血肉模糊 !”时任红旗大队妇联主任、王恒德牺牲后任“兰州军区巡回事迹报告团”成员的王巧彦哽咽地说:“就是这,王营长在最后弥留之际说的话,不是交代家属的事,而是问‘党根礼伤着没?’当陪同人员告诉他小党没事时,王营长才闭上眼睛去了 !”

英雄王恒德的名字很快传遍了祖国大地,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非常时期,全国掀起了学习英雄王恒德的高潮。 11月 9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王恒德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2月7日,《王恒德同志庆功大会》于西安举行,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瑞山在会上宣读了中共兰州军区委员会《关于给王恒德同志追记一等功的决定》。以王恒德掩护小党为原型创作的《英雄王恒德》的连环画,在全国出版发行;《接过英雄手中的枪》的文章,被省上编进中小学教材中…… 陪同记者采访的陈仓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存海说:“我当年多次到这里祭奠英雄,每次都被王营长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王恒德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楷模 !” 被救的民兵党根礼随后参军入伍,服役几年后退伍务农 ,于三年前去世。 村民们说,村上发展这么快,跟王营长当年大力帮助分不开王恒德 1967年率部来到红旗大队,执行支农任务。 “那时,渭河南岸的滩地都是盐碱地。我们村在山坡上种玉米、滩地种稻米,产量只有一二百斤,村民们一年几乎吃不上麦子。”党家堡村支书闫引孝回忆说。 王恒德到村上后,一方面组织民兵开展训练,一方面支援农业生产。为了解决河滩盐碱地小麦低产问题,他带领群众在红旗大队进行改良土壤实验,造田 800余亩,试种小麦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市上在渭河南片实行的“拉土压沙”技术,就是在王恒德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土壤问题解决后,滩地成了高产田,农民也吃上了麦面。但每到夏季,河水泛滥,好多庄稼被水冲坏。王恒德通过考察村子地形,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他带领村民和部队官兵,大修排水渠,给庄稼围起了“护城河”,农民们此后再也不担心每年汛期的洪水冲坏庄稼了。 陕西虽然是全国著名的苹果生产基地,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市种植苹果的地方却不多。六十年代中后期,红旗大队开始育些苗向外卖,但自己不种。王恒德来村上后,建议村民种苹果 ,增加经济收入。据保留下来的村委会纪要显示,当时反对种苹果者居多,“肚子吃饱就很不容易了,种苹果能当饭吃?”但王恒德却坚定不移。他反复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村后山坡地上种植了 1000亩苹果。后来,当其他地方开始种苹果时,党家堡村早利用王恒德当年种下来的苹果树发家致富了。 之后,王恒德又带领乡亲们打井、修路……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许多难题,不仅为乡亲们办了好事实事,还为党家堡村的发展进步作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党家堡村是小康示范村。回顾村子的发展变化,村民们心怀感恩地说:“这与王营长分不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恒德已去世 40年,但他却像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党家堡人的心里!最后让我们一起向英雄致敬!


无法言语的失落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党家堡村


世界杯冠军之中国


潘溪党家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