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作诗4万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你怎么看?

把手伸向天国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幸运的一个皇帝,等到他接手帝位之时,他的祖父康熙和他的父亲雍正已经给他打理好了一切,可以让他肆意折腾。

乾隆在位期间,整个大清朝看起来一片国泰民安的样子,让乾隆陷入了一种深度的沉醉之中,认为自己就是一代明君,厉害得不得了,至于说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乾隆已经不屑于去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一些无关治理国家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六下江南游山玩水、没事就给名家大师的作品盖几个章,又或者写写诗以展现自己的“文化造诣”。

乾隆帝作诗的频率其实可以和雍正帝勤勉持政的程度相比。雍正帝为了国库充裕百姓安康,自从登上帝位之后,几乎一天只睡上两三个小时,平均一天下来就要批阅1000多份奏折。

而反观乾隆帝作为富二代,因为雍正帝前期劳心劳力充盈国库,自然而然就就成为了不用奋斗的富二代,而在国事上精力放松之后,乾隆无聊之余就将目光放在了文学方面,比如说诗词。雍正帝平均一天要批阅1000多份奏章,而乾隆帝平均一天就要写两首诗,从乾隆帝喜好上这一项活动开始,到乾隆帝去世,统共加起来的诗词要比全唐诗还要多,差不多有四万多首。


虽然乾隆帝做了四万多首诗词,但是水平确实不敢恭维。而且,乾隆这些诗词,恐怕大多数都是臣子们为了溜须拍马所作。毕竟一天做两首诗,正常人做不到。

但是有意思的是,乾隆有一首诗词入选了语文课本,不过是小学课本,相比于全唐诗中大多数都要学生背诵的诗词,乾隆帝可谓是对学生做出了一点贡献,毕竟这四万多首一首都不要背诵考察。

而这入选小学课本的诗词是这样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之所以得到了小学课本的青睐,纯属是因为简单,并没有多深的寓意。可惜这首诗虽然冠上了乾隆帝的大名,但是这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并非是乾隆帝所做,而是当时跟随在乾隆帝身边的纪晓岚所题。


至于其他的诗词,不是大白话,就是拗口没深层含义,实在是难以入眼。这也难为当初夏紫薇还利用乾隆帝的诗词讨好,帮助小燕子度过诗词难关。

其实后人很想找找乾隆帝的才情,但是很可惜乾隆帝在才情方面留给后人的感官太差,实在是有点辣眼睛。比如说在在名家作品上胡乱盖章,更比如烧制了颇有农家乐风采的帝王官窑。总的来说,乾隆帝有一双擅于发现事物美丽的眼睛,只是却没有下手的能力。

同样为帝王,刘邦和李煜的才情就不错,刘邦以一首《大风歌》,而李煜更不用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更成为经典。而乾隆帝在诗词上造诣不高的原因,其实也不怪他自己,因为乾隆帝所处的时期是盛世,本人也没有经过皇位的争斗和天下的大动乱,自然而然也没有了面对家国的感慨和灵气。

像李煜前期诗词也只是平平,经历了江山被灭,妻子被侵占,这才在诗词上幡然醒悟;而刘邦在知天命之时开创大汉,面对和项羽的争霸,刘邦的感慨也是让人颇为叹息,所以作为一只富二代的米虫,乾隆帝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平平,其实也就不能怪他了。


小镇月明


要说乾隆写诗,在历代皇帝中真不咋地,量大高产质量差。据说在位的63年里,一共写了41800首,63*365=22995,差不多一天两首诗,这货写诗跟闹着玩似的啊!不过这么多的诗,矮子里拔高应该也能拔出一篇好诗吧?算了,多说无益,一起欣赏一下:

《咏雪》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嗯,这就是乾隆的诗了。我专程去找了这本小学课本的照片,是真的,确实有这首诗。

不过这首诗还是盗版的郑板桥,原诗是: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差距不,乾隆大皇帝,我真担心你六片七片八九片,十片十一十二片,十三十四十五片就这么循环下去!

一首诗不行,咱们可以换一首,看看这个怎么样: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簷,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第一眼看,我去好高大上啊!第二眼看,这是什么鬼啊,这么多字我不认识,不愧是乾隆,第三遍看,尼玛,这就是大白话,顺口溜都算不上!

其实吧,乾隆写诗也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呢,人家写诗是自娱自乐,娱乐自己的同时祸不殃及他人,不像那个唐后主李煜,一共没写几首诗,天天让背,还有那个曹操《观沧海》《龟虽寿》等等等等,几乎每首诗都要背,对了还有他儿子,《七步诗》曹植,那个洛神赋,那么长还绕口,简直了!

不过既然说到皇帝作诗了,那我们就简单盘点一下古代有才华的帝王吧: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春江花月夜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对比一下,惭愧不!乾隆大皇帝,哎,不过说起来历史上还真有个人的诗可以和乾隆大皇帝媲美:

《俺也写个大风歌》 张宗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其实吧,总感觉看到这些有才的大佬写的诗,突然有种逛微博朋友圈的感觉!这么一说吧,乾隆一天两首诗,那不就和我们现在一天两个朋友圈一样吗!要是搁现在,乾隆一定是个段子手,微博大V!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瀚海说史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和诗词好不好没有太大联系,首先小学语文课本有局限性,首先要面对的是小学生。要考虑小学生的综合接受能力还有诗词是否有超出小学生范畴的内容。比如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么好的词是不可能入选小学课本的,因为大多数小学生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但是鹅鹅鹅这种简单易懂的虽然写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是小学课本的首选之一。所以诗词的多少好坏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没有直接关系,最大的关系还是其中的字是否生僻,是否能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诗词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学习。


袁之燚


说起乾隆皇帝的诗词,很多人就会对此进行吐槽。

乾隆一辈子活了89岁,实际统治中国长达63年(包括当太上皇的三年)。

乾隆平均每天写两首诗,一人产量赶上整个唐朝

乾隆一辈子一共写了41800首诗。如果用63年的时间去做除法,可以发现,他平均每天就要写2首诗左右。

乾隆自己还曾经写诗说:“五集篇成四万奇,自嫌点笔过多词”。虽然是有种自嘲,但背后其实也表现了乾隆自己写了那么多诗,有多么自傲。

其实,根据学者的研究,乾隆的这四万多首诗还只是所谓的“御制诗”,也就是他当皇帝之后所写。他25岁才当上皇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也写过很多诗,后来还编成了《乐善堂全集》。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所写的诗,并不仅只有41800首,甚至更多。

乾隆巅峰诗词:都是悼念爱妻富察氏的

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很多人说乾隆诗写的太差了,都是一些白话诗,或者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写入其中,水平非常之差。

没错!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乾隆很多诗都是口水诗,就全部否定乾隆写诗的水平。

平心而论,乾隆的很多诗其实写得还是非常好的。最有名的。可能还是他给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悼亡诗。

富察氏是乾隆皇帝一辈子最喜爱的女性,从乾隆17岁还是太子的时候,富察氏就嫁给了乾隆。

富察氏除了漂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善解人意,性格和善。

有一次,年轻气盛的乾隆在避暑山庄打猎,无意间和富察氏聊起了现在满洲军队骄奢淫逸,战斗力不足。乾隆说得咬牙切齿。

富察氏呢,就很有心。回到北京后,特意让人用鹿尾毛做了一个荷包给乾隆,以此警戒满族人不能丢掉骑射。

还有一次,乾隆身体上张了个疖子。富察氏不放心宫女的照顾,每天陪伴在乾隆秦宫里面,给乾隆换药,直到乾隆完全康复。

这样的一位妻子,乾隆怎能不喜爱。但是,造化弄人,1748年2月,乾隆37岁,他带着皇后和皇太后开始南巡。

结果从泰山下来之后,富察氏就得病了。一行人还没有回到北京,富察氏就在山东德州一命呜呼了。

乾隆非常伤心,悲痛欲绝。富察氏的死,也改变了乾隆此后的性格。

富察氏死后,乾隆就写了好几首诗进行悼念,应该说,每一首都情真意切。

比如这首: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岸旅边。
圣慈深忆孝,宫壸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老实说,不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技巧方面,我觉得都可以达到二流以上的水平。

乾隆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悼念富察氏的诗,这些诗算得上是乾隆写得最好的诗,体现了乾隆真正的水平。

很多诗,乾隆自己都没当回事,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待乾隆的这四万多首诗呢?

老实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对乾隆这些诗的评判太严苛了,非要用严格的格律,严格的诗词标准去评判。

问题是,乾隆自己在写这些诗的时候,都没当回事。

很多诗,乾隆只不过是随口吟咏,纯属娱乐。有些则只是“分行的日记”,记录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这就跟我们没事随手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一样,图个高兴就得了,谁还想会当写作文一样那么认真呢?

乾隆一般都会在午休的时候,进行诗词、书法、绘画的创作,其实这就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

如果要是外出巡游,乾隆往往也会诗性大发。比如乾隆三十六年,他乘船去昆明湖,不到一个小时就写了八首诗(“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再比如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去香山游览,五天写了六十七首诗。

此外,其实乾隆很多诗也并非是他自己写的。乾隆有时候,兴之所至,就随口吟咏一两句,然后交由臣下代为改定,增添,很多诗乾隆自己说完也就完了,反而是下面的人会加以整理,保存(谁让他是皇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能从四万多首诗里挑那些质量差的来评价乾隆的写诗水平;第二,乾隆写诗,其实他自己都没有当真,我们后来者对其大部分诗的评价,也不能太过严苛。


兮兮说事儿


乾隆是帝王,这是真的。乾隆是清朝著名的诗人,这也是真的。某次,他诗兴大发,学历史文人墨客,摇摆扇子,风流倜傥,随口就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突然卡住了!旁边的纪晓岚立即对上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

另有说是刘罗锅续上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乾隆皇帝唯一一首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诗。其他的诗就无缘了。

乾隆一生,写过41863首诗作,若按照一年365天计算,乾隆也是至少每天一首。在诗词界,算是高产诗人。又纵观古今,乾隆诗作产量被排名第一。说他是著名的诗人不算过!

但就是诗的质量不怎样。随时随地作诗,随便一件事也可作一首,随手张口就来。



比如这一首诗: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一次阁报,乾隆为此写了一首诗……我看到了乾隆调皮的影子。

从飞雪到这首阁报诗,可以明白,乾隆的诗极具日记色彩。做了什么事,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怎样的情感。一目了然。



所以,不难明白《飞雪》为什么能够入选课文?

前三句囊括了数字一到九,直接点名雪花是一片。一片片的雪花从天而降,生动有趣,活泼可爱,为我们灵动地描绘出了一副雪花飞落动态图。

最后一句诗,乾隆直接把雪花比作芦花,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暗暗指明雪花的颜色。

老师讲起来有趣,学生听起来容易理解,很有一番大收获。我认为不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丝毫不像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这么晦涩。这么难理解。



另外,这些诗也说明了一些事

诗不算好,如同日记。乾隆每天一首,聊表内心情绪。这既是说乾隆具有文人风流味道,又说明乾隆懂得养生。

心情不好,口水一首诗,写一次日记。乾隆高兴了,又有诗遗留下来了。

所以,乾隆活到89岁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君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乾隆不缺名,不缺利,他需要排挤心里面的消极情绪,找点乐子。



当然了,放今天来说,看乾隆的诗,就跟逛朋友圈,他高兴了,我们也高兴了。


史小二记


乾隆创造了很多个世界第一,“诗歌创作”上,这位自我感觉绝对良好的帝王也是当仁不让,一生作诗41863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乾隆作诗数量是个什么概念呢?

《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留下48000余首。乾隆一人基本干了2000多诗人的活。

再从乾隆的寿命看,乾隆活了89岁,折合成天数32000多天,除去童年还没培养出写诗兴趣的时间,能用来写诗的时间也就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

在这个数据上再结合一下乾隆诗歌的质量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乾隆写的不是诗,而是分行的生活日记。

这天有意思的事多点,就多写两首。例如,乾隆三十六年游览昆明湖的时候,他不到一个小时就写了8首诗,平均7分钟一首。更绝的是,他居然把平均7分钟写首诗这事也写成了诗——”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

不用嘲讽的态度来评价,乾隆写诗其实只是他一个很好的生活态度、生活爱好,每天用写诗的方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让生活充满情趣,又很自律,时刻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创作“状态。

乾隆长寿,晚年基本没有出现老年痴呆,其实跟他这个习惯是有一定关系的,是值得欣赏、借鉴的。

说到他入选小学课本的那首诗,老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演绎片段——乾隆率大臣游园,诗兴大发,于是顺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吟到这里,突然卡壳了,幸好刘罗锅在旁,赶紧化腐朽为神奇续了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从而帮乾隆完成了他这首唯一录入新时代小学课本的”御制诗“。

如果乾隆写的四万多首诗,都有如此简单到极致的情趣,白话到童真的小意境,那大家对他的诗歌创作能力可能还会有些许认可。就像民国时期狗肉将军张宗昌那样,动不动就”大炮开兮轰他娘“,一般人还真就写不出来,还真叫人服气。

乾隆写口水诗的问题在哪里呢?

他的生活态度是有情趣的,但下笔真的是没有一点情趣,有时候甚至干瘪无聊到让人无语。

不妨举个例子: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前两句流水账记得还算正常,在巡幸路上,内阁每隔一天送一次阁报,今天阁报上说,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

但后两句就无聊到了极点,任凭什么样的人也猜不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这后两句说的是什么呢?过了几个小时,他又收到了河北地方官的报告,说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于是他就感慨了,北京所报是十八日的事,看来他们当时还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势会更加喜人啊!

没办法,这皇帝老儿就喜欢附庸风雅,跟乡村爱情里有个家伙是的,动不动就要“吟诗一首”,谁管得了呢。

但客观的讲,在乾隆所写的四万多首诗中,有些也还是能读的,那就是他悼念他结发妻子孝贤皇后的一系列“悼亡”诗。

举个例子: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像这样的诗,虽然诗韵依旧不怎么样,但其中的哀婉动人却有着普通人的情真意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思念亡妻的诗,乾隆写了一辈子,这种深情普通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黑句本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据说,这是清高宗御制的《飞雪》诗,还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还有类似的版本,题名《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一说作者是郑板桥。前两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另一种版本,且并未指明作者:


管不了那许多了,就算那首《飞雪》是乾隆的大作吧。人家好歹是帝崽,而且小宇宙爆发似的作诗四万余首,多少还是要给点薄面。

《晚晴簃诗汇》称:乾隆“御制诗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共四万一千八百首。”这只是在做皇帝期间所为,而“登极前之《乐善堂集》、归政后之《余集》”等不与此数。

诗写得多,当然算不上什么罪恶。其至,还值得我等佩服。毕竟,多不容易呀!

同时,以皇帝之尊而多诗,也并不能让我等对其多几分尊崇。毕竟,诗道自有尊严。

南宋严沧浪论诗,以为诗有“妙悟”、诗有“别材”、诗有“别趣”(“兴趣”),指出诗人应拥有特别的才能,诗歌应具备特别的情趣。明代之竟陵派主韵味,明七子重格调,明之公安派标灵气。清人王渔洋提出“神韵”说,似竟陵派;清人沈归愚力推“气格”,似明七子;清人袁随园独标“性灵”,似公安派。总之,不是随便在纸上涂几行字,便算得是诗的。

观乾隆所作,或浅陋轻率、或堆叠纠绕,可知其诗心颇乏。而平生作诗竟然多至令人头大的四万余首,只能说明其诗胆颇壮。《颜氏家训》中讲到文学,说:“必乏天才,勿强命笔”,一看这家就不是做皇帝的。人呀,大约一旦坐上那把虎皮龙椅,立马就会胆大包天:老子英明神武,天下第一,神马都不在话下,写诗自然不在例外。当然,这也不能怪弘历,要换成是我,说不定作上十万首歪诗也未可知。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帝佬儿钟情于写诗,廷臣自然不免赓歌,且每学其缠夹不清的风格。都不容易呀!有一人焉,估计实在是看不去了,上言进谏,劝乾隆戒诗。

山东商丘人李慎修,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婉言谲谏,劝弘历不要露才,不要以诗妨政。理解!如果李慎修直言乾隆所写的根本不是什么诗,请皇上不要再写了云云,那皇帝的御眼腈一瞪,后果不堪设想。

劝人廉,反引贪。劝人息火,反成添柴。李慎修戒诗之言才落,乾隆就诗兴大发,又作了一首:《李慎修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韪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

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不可为。

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

乾隆不但写诗成瘾,还喜出诗集。不过当时并不受人宝重。清末胡思敬游厂肆,以番银六元购得清高宗御制诗文六函,南书房翰林写刻,纸好墨精,以为捡到便宜了。后来,书业中人告诉他,这书,也就值二金。都是恶诗,即使是皇帝所作,也不值钱。而康熙时的吴江布衣诗人计东的《改亭集》,清末时卖过二十金的辣价钱。诗写得好,才是关键!


莫安排


乾隆皇帝一生活了89岁,当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自号十全老人。


他一生酷爱写诗,写了41800首诗,一人写诗的量快要赶上全唐诗了,全唐诗2200位作者不过写了48000首诗,但是乾隆皇帝这四万余首诗,我们耳熟能详的只有一两首而已,有一首被收进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借郭德纲之口说红了。

先说被语文课本收录的那首诗叫《飞雪》,是这么写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挺有名,广泛见于各种笑话,段子相声之中,在传说中乾隆皇帝写了前三句,到第四句时就卡壳了,旁边的大臣帮助万岁爷接了最后这句点睛之笔,万岁爷很喜欢把这首诗收入自己的诗集之中。

旁边的大臣有两种说法,有说是刘墉刘罗锅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就采用了这种说法。在电视剧中刘墉还因为把这首诗收入自己的诗集中而获罪,差点被杀头。


不过也有说旁边的大臣是大才子纪晓岚。


而且我最看到这首诗时,和现在这个版本还不太一样,我看过的的那个版本是这样写的: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最后这句有时候是飞入梅花都不见,课本上是飞入芦花都不见。这是一首咏雪的诗,梅花和芦花又恰巧都是白色的,雪花飞入白色花中,也变成了白花,看不见了。


如果没有最后这句,前三句就是小孩子数数。

老百姓编出各种故事,奚落乾隆皇帝只有数雪片的才华,写不出最后那句神来之笔。那句话只能是刘墉或者纪晓岚这样的才子才能写得出来,乾隆皇帝肯定是借着自己是皇帝,官大一级压死人,强占了这句诗的著作权,反正纪晓岚刘墉不敢和皇帝抢这首诗的著作权,人乾隆爷好歹还是大股东,写了三句不是吗?


其实乾隆皇帝除了这首吟咏雪的诗外,还有一首诗郭德纲经常在他的相声中吟咏,一般是单口相声作为开场的定场诗引用,常听相声的人大约听过郭德纲念这首诗。


这首诗是这样的: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画中游》,画中游是颐和园万寿山一片建筑群落,包括画中游、澄辉阁、借秋楼、爱山楼、湖山真意等,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遍江南南美景,每到一个地方都把自己喜欢的江南景色画下来,回到北京后就让人依照江南的园林地貌重现江南美景。


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在万寿山西部,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建筑不同高度的平台,建筑之间相互搭配,构图丰富,登阁眺望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湖北江南尽收眼底,大约乾隆皇帝很满意自己的手笔,所以才有了这首诗。

听单口相声听得多了,这首诗也听得习惯了,觉得还行。


================


猜想乾隆皇帝的日常应该是:此时此我想吟诗一首……


薛白袍


乾隆在位60年,执政63年,享年89岁。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还是个少有的高产”诗人“。据载:乾隆执政63年又4个月,作诗4万首,要达4万首高产,平均每天要作诗1~2首。从故至今都无人能撼动他这个记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何乾隆一生作诗4万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 文课本呢?

先来欣赏下这首被入选课本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有了最后一句点缀看起来韵味十足。

据说当时大雪纷飞,乾隆带着浩浩荡荡大臣队伍在御花园漫歩,赏灿烂绽放蜡梅,乾隆即景创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看起来乾隆控制不住的诗兴大发,没有收尾的势头。一旁围观的大臣被惊呆了,个位数都用完了,乾隆咋个收尾?

那可是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的事。随即其中一个大臣报告:想一起助助兴是否可以?骑虎难下的乾隆当即批准。于是“飞入芦花都不见”名句由此产生,这首诗也被选入语文课本。至于当时是哪个大臣加上去的已无处可寻,但这首诗的终极作者是乾隆。

不过通过这首诗,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对乾隆作诗水平有了相当大的了解。著名作家钱忠书曾评价乾隆的诗:“又酸又腐,读起来令人作呕。”

但乾隆却认为自己是个文艺青年,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不但兢兢业业工作60多年,在职期间,硬是在纪晓岚,刘墉以及和珅等众多御用大臣助力下,你一言我一语帮乾隆凑出四万多首诗。

也不知乾隆当时是为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还是为了其它什么,产量是提上去了,但质量好象都不太过关,在名作家眼里看来只能算是打油诗。

就像有的网友笑称乾隆帝作诗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就来一首诗!



由此可见:乾隆作为皇帝盛极一时,虽他的诗备受关注,只是高产并不高质。不过乾隆留下的佳句甚少,但作为中华古迹这方面来看,乾隆也着实作不少贡献。

对此观点不知各位又有何不同见解呢?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文:南腔北调

对此问题你还有什么见解?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有书教育!


有书教育


清朝诸皇帝中,高宗乾隆皇帝弘历应该是最具文艺范儿的。不仅爱写诗,还喜欢书画和收藏(尤其喜欢在名家书画下面给自己题跋落款),他在位的六十年,因为有父、祖康雍盛世的荣光,得以天下承平百姓安乐。所以他闲暇有大把时间钻研艺术。乾隆皇帝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一生做诗四万多首,超过了《全唐诗》2000多位诗人所写诗的总和,如此高产,按理说他的诗应该是很不错的吧。但恰恰相反,乾隆皇帝写下了四万多首诗,口耳相传耳熟能详的大作却很少,大多要么是打油诗要么就是艳体诗。




有一次乾隆冬日里和大臣们同游西湖,天空中雪花片片飘落分外应景,诗兴大发的乾隆马上灵光一闪,张口就做起诗来,开头是这样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

念到这儿他突然停住了,众大臣面面相觑气氛略显尴尬。谁都以为皇上能完整的做完这首诗,可是就是这最后一句乾隆居然磕住了,还好此时大学士沈德潜急忙上前接上画龙点睛的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解救了困在尴尬气氛中的乾隆皇帝。不过平心而论,乾隆自己起的前三句还抵不上人家沈德潜接的最后一句呢。




乾隆喜欢读书,读完书还爱做诗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他读《史记项羽本纪》后所做的一首“读项羽纪”的诗:

鹿走荒郊壮士追,蛙声紫色总男儿。 拔山扛鼎兴何暴,齿剑辞骓志不移。 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 故乡三户终何在?千载乌江不洗悲。

这首诗写的算不得有多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胜在通俗易懂,也写出了项羽乌江自刎那悲壮的意境。

乾隆很喜欢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他自己也写了一首《读杜甫集》送给诗圣杜甫向他致敬:

茂学本工文,清辞每出群。 虽称有奇节,未觉副高闻。 锦字常悬壁,朱楼喜梦云。 所输老杜者,一饭不忘君。

开头写的倒规规矩矩,结尾就完全是敷衍之笔了。而且诗中还给人感觉对杜甫颇为不服气和调侃杜甫的意思。也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完美”的,杜甫在他眼里可能并不配做诗圣吧。


虽然打油诗、艳体诗这种没什么内涵的诗写了一大堆,但乾隆也有一首诗曾选入当代小学课本。那就是上文讲到的乾隆起头,沈德潜接上的《飞雪》,与其说这是一首诗,倒不如说这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来的更恰当。说句实话,乾隆皇帝在写诗这一点上倒真的很接地气哦。




仅管乾隆在诗词创作上面功力有限,但作为狂热的文艺爱好者,他还有特殊的嗜好,那就是喜欢在名家书画作品上面题跋盖印,作为收藏大家,乾隆对传世名人字画是毫不吝啬的留下自己的题跋和印章。包括“书圣”王羲之的传世瑰宝《快雪时晴帖》,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都统统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和御章,硬是把好好一副古画古字整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特殊嗜好,中国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像乾隆这样的皇帝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