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市北:歷史與人文交錯的武定路

记忆市北:历史与人文交错的武定路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作為青島市主城核心區的市北,百年的歷史畫卷記載不朽的文化,埋藏於市民的生活。

武定路的舊時光

今天的青島人對武定路多不熟悉,但一座座建築林立卻承載著老市北的百年曆史記憶。武定路是青島城市建設早期的重要馬路,初名奧瑟琳·奧古斯特街,以德國皇后的名字命名,所以也叫皇后街、皇后大道,單從路名上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它是早期由青島區去大港的主要通道,經今江蘇路、上海路、武定路、包頭路而到港口。日佔時期叫花笑町。這一區域主要是南島開埠刷期,專門為港務和鐵路配套的倉儲、貨運和貿易區,也是舊青島對外經濟的一個重要樞紐。獨特的地理和經濟,使得這個片區與老青島一般的“裡院"建築大不相同,按照“全面保護、真實保護,完整保護、合理永續利用”的原則,2017年4月29日,青島市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武定路及周邊區域被列其中。

漫步武定路,歷史與人文交錯,福柏醫院(青島兒童醫院舊址)、日本民國第一小學(現為徳愛花園大酒店)、日本兵營、青島靈恩會、厚德堂。一磚一瓦、一街一景都在訴說這一個個故事。

记忆市北:历史与人文交错的武定路

劉子山和他的風雨半城山

武定路8-24號是著名的劉子山別墅,提起劉子山,老街裡的人們總能跟你嘮幾句。

“劉子山啊,是舊時青島“四大家族”之首”,“有錢啊,資產那叫一個多、 房產也多, 當年的青島首富一一劉半城啊!”。

至今, 武定路、甘肅路, 上海路一帶的老房子,就是當年劉子山成片開發建設的一個區域,在這一帶幾平都是單棟的別墅, 且每幢建築的多立面、疊簷式和門樓、山花的多樣性,也從另一個角度詮註著青島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目前這些建築除了部分被居住者改裝過外, 基本保持完好。

劉子山蓋的房子中大部分屬於廉租房, 是政府出地,劉子山出錢蓋的平民老百姓居住的“大院房”,房租十分便宜,有的每月只收一個大洋(當時青島市月均工資22塊大洋)。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子山對青島的廉租房的房客做出了房租能交的就交、交不出的作罷的決定,讓那些在日本統治下已經生活困難的平民,不再因交房租而增加壓力。別墅共有三層,裡面面積足有300多平方米,每一層的房間都是貫通的, 土黃色的外牆、深綠色的窗戶還有寬敞的小院, 用木頭磚瓦建的,據傳磚瓦上還有劉子山的名字。

衛禮賢和武定路

1899年5月, 已經通過神學考試4年的衛禮賢受到基督教同善會的差遣,到青島來傳教,自此就和武定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1900年, 衛禮賢在青島創辦了禮賢書院(今青島九中), 明確規定 “凡人校習德文的少年, 必須精通中文”,而校址最初設在自己家中,1901年在大鮑島東山建了正式校舍, 籌措到了經費。但他既不建教堂也不傳教而是用於辦學。同年,衛禮賢開辦了福柏醫院(今日的武定路27號)六年後, 這裡改稱為同善會醫院, 病床60張。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 這裡又變成了一所教會醫院,改名華德醫院。解放後,1951年稱青島工人醫院,1983年原址作為青島市兒童醫院, 建築面積1.94萬平方米, 設13個科室, 有病床200張。

1939年衛禮賢在武定路19號設立禮拜堂, 定名為武定路中華基督教會。

為表彰衛禮賢的貢獻,清政府賞給衛禮賢四品頂戴的封號。他還致力於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先後翻譯出版了《易經》、《莊子》等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貢獻。(通訊員 蘇曉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