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沒有被我糟蹋過的書畫都不是完美的

乾隆:沒有被我糟蹋過的書畫都不是完美的

東晉年間的一天,大雪初晴,一家山間小舍屋簷上的積雪被陽光沐浴,滴下了許久不落的汗水,屋內的主人撫須看著窗外銀裝素裹下探出的綠葉,轉而閉上眼睛,細聽雪水滴落竹窗的白噪音。

忽然,他端坐案前,提筆撰寫一則簡短的書信:

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

翻譯為現代文大意是快雪過後天氣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沒有結果,心裡鬱結,不詳說。

正文寫罷,他在落款處提上王羲之頓首五字。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由他揮毫寫下的《蘭亭集序》更是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而他在那場大雪後寫下的寥寥二十八字,即是後世奉為圭臬的《快雪時晴帖》。

乾隆:沒有被我糟蹋過的書畫都不是完美的

《快雪時晴帖》

而今,我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張《快雪時晴帖》,它長達六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印章、題字,而最為重要的正文部分中間被一個大的“神”字搶盡風頭。

追崇王羲之書法的人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其中最出名當屬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乾隆。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並稱“三希帖”,三者皆是是乾隆的心頭寶,為此乾隆專門把一件八平米的小隔間收拾出來作為書房,取名“三希堂”,用來珍藏這三件墨寶,同時,乾隆也是要用“三希”其義“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來勉勵自己。

其中乾隆最珍愛《快雪時晴帖》,將之譽為“二十八驪珠”。每到瑞雪繽紛時節,乾隆便會拿出《快雪時晴帖》,穿越時間的牆,與東晉的王羲之同感雪花紛飛的浪漫。

乾隆:沒有被我糟蹋過的書畫都不是完美的

乾隆

在全帖八十九處文字中,除了各個朝代名家的幾處題跋外,其餘共有七十五處皆出於同一個人之手,那些密密麻麻的印章,也大多是他的“傑作”。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上真跡,內府寶藏”

“神乎技矣”

“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

凡是留白處一律留下自己的足跡,甚至還心滿意足地為它配上一副插圖。

乾隆:沒有被我糟蹋過的書畫都不是完美的

我們知道乾隆極愛作詩,但是水平實在不敢恭維,他重量而不重質,一生詩作共有四萬三千六百三十首,幾乎等同於我國古代詩作創作巔峰——唐代流存至今的詩作總和,而他的詩作的存在形式多是出現在字畫上。

公元1784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行至富春江邊,一想到元代畫家黃公望在此處完成了曠世畫作——《富春山居圖》,一時情難自禁,意欲提筆將胸中佳句落於那副名畫上,可惜他的筆尖被《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密密麻麻的文字擋住了。

事實上,我們也無需按住黃公望的棺材板,因為乾隆鍾愛的《子明卷》壓根就不是他的真跡,只是《無用師卷》的臨摹版。

早在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圖》就被分隔成了《無用師卷》和《剩山圖》,一直流落民間,直到清朝中期,乾隆才將《無用師卷》和《子明卷》收入宮廷中。

乾隆:沒有被我糟蹋過的書畫都不是完美的

《富春山居圖》

值得慶幸的是,乾隆將《子明卷》錯判為真品,而《無用師卷》被他嫌棄地丟在一邊蒙塵。

而那副被他欽定為“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也被專家判定為唐代的臨摹作品,至於真跡,相傳在一千多年前被另一個發燒友——唐太宗設法從民間尋回,後來殉葬昭陵,至今下落全無。

但不少珍貴的文物還是難逃塗鴉狂魔的魔爪,就連宋代的瓷器上也被刻上乾隆御筆欽賜的詩句,宮廷造辦處的最大職能就是及時將乾隆皇帝的印章、詩句雕刻在此類的硬件文物上。

1799年,乾隆離開了人世,留下康乾盛世萬里河山的頂峰,而他鐘愛的古董在不久的將來,在山河破碎中顛沛流離。

最令他意想不到的,莫過於在他身後一百多年的時間節點上,他的世孫溥儀將他的一件件古董變成奢靡生活的一張張兌換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