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论:我从土木转专业申请建筑学的点滴杂记

【反思成功背后的不足,照亮求学的前路】

收获名校offer的成功固然值得庆贺,但是反思过程中的不足,也会照亮求学的前路。

百川柯纳陆续整理2019年收获名校offer的部分同学的访谈,揭示申请途中的辛苦历程,品味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启迪学弟学妹们实现名校梦想。

本期嘉宾

陈书伦

录取结果

康奈尔大学

UCLA

弗吉尼亚大学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个人信息

国内双非院校/土木工程

GPA:3.42

GRE:3.21/3.5

TOEFL:103

为何选择转专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自己内心有真心喜欢的东西,但有时候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妥协。从小被父母安排的各种补习班填满了所有本该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十几岁的年纪戴上了几百度的近视眼镜,连以后的人生规划也早已安排的清清楚楚。


offer 经验08 | 陈书论:我从土木转专业申请建筑学的点滴杂记


收到康奈尔的offer太过惊喜

我之前的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来的。虽然理科出身,看上去挺木讷的,但是我的内心其实一直有一个设计梦,成为一名职业建筑师是我最大的理想。但是因为家里亲戚有在土木方面做了很久的人,毕业可以为我推荐一个不错的岗位,所以父母反复劝说我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以后的路会越走越顺……

架不住父母、亲戚的反复劝说,再加上高考分数不理想只能上普通的本科。最终感性战胜了我内心的理性想法,大学我选择了学习土木工程专业,那时我想,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实现建筑师的梦想了。

一开始的感觉非常苦涩,忍痛割爱的感觉属实不好受。我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建筑学没有认识的人不好就业;自己出国留学多孤单啊;土木和建筑关系也挺近的,学这个也挺好啊;将来就业不用愁啊等等。大约花了两个星期时间我才慢慢接受了一切。


offer 经验08 | 陈书论:我从土木转专业申请建筑学的点滴杂记


UCLA的offer带给了我信心

真正改变我想法并促使我选择建筑学的是大一时的一次谈话。因为虽然选择了土木工程,但是真正接触下来,还是和我想象中的建筑学不一样的。土木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重视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讲究的是安全和施工质量。

而建筑更多的是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兼容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塑造建筑的美观和功能。正好大一在报选修课的时候,我还是选了建筑系的课程,想去旁听一下,也感受一下。几节课下来,我就感觉内心的艺术细胞在跳跃,曾经的梦想又“死灰复燃”了。

于是我就在一次建筑课程结束后,老师在整理资料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大胆的向老师说明了我的情况以及内心的想法。原以为这位只见过几面的建筑老师(史老师)可能会因为关系不熟或者事情很忙而推辞或者草草几句就收场。没想到史老师听完我的故事好像“相见恨晚”一样,和我坐在教室里聊了起来。


offer 经验08 | 陈书论:我从土木转专业申请建筑学的点滴杂记


弗吉尼亚大学曾是我的目标

老师把他的经历告诉了我,原来他也曾被家里人要求学法律、考公务员,去追求那些所谓稳定的工作。但是我很明白一个道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除了自己,没有真正靠得住的人。

可想而知在当时那个年代,老师违抗父母的命令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史老师说:“那时候还没有诗和远方的说法,但是每个有志青年应该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不为世俗所禁锢不正是年轻人该干的事情吗?如果你对一件事、一项工作失去了热爱,那生活也就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史老师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般击破了我心中所有的顾虑,喜欢就去追求啊,建立在抛弃基础上得到的“快活”,那不是真正的快乐。于是我下定决心,为了梦想拼上一次,不让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


offer 经验08 | 陈书论:我从土木转专业申请建筑学的点滴杂记


密大的offer让我选校更纠结

小编:作为一名转专业双非学生,作品集依然是书伦最大的难题,但是托福考试和GRE考试对他来说也不轻松。我们一起看看书伦是如何把这些麻烦各个击破的吧!

我从土木工程转专业申请建筑学的点滴杂记

确定完申请建筑学后,我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之前也预想到过转专业肯定会遇到很多难处,但是真正经历后才发现,转专业申请建筑学是真的好难。

首先是“零基础”,虽然很多人说土木工程是建筑学的“近亲”,但是实际学过你就会发现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学习的重点和时间的操作都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我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些关于建筑设计的技能。

一开始我就问于老师(百川柯纳顾问老师)有没有办法能够让我快速掌握基础的建筑学知识。于老师说:“把缺失的建筑学知识补起来对你的情况来说是不切实际也没有意义的。只针对当下的留学申请来说,掌握基础的画图技巧和熟练操作常用的设计软件才是你急需解决的问题”。

喜欢归喜欢,有没有相关的天赋这就得另说了。虽然我对建筑设计抱有一腔热血,但是刚开始接触画图时显得出奇的笨。在作品集课程开始之前,我先是完成了一项关于画图基础水平的测验,最后的结果只能说“惨不忍睹”。于老师也直言我在所有同学中的基础算是比较差的了。

鉴于我薄弱的基础,于老师决定先让我参加百川柯纳的软件课,并给我发送了很多关于画图技巧的推送文章,让我快速补课,解决建筑设计中最基础的问题。还给我发了很多的案例,让我好好参考,有不懂得问题随时问老师解决。

那段时间的生活就是白天上课,晚上看图、画图,白天一些无关紧要的公共课也是我看图画图的好时间。总之就是只要有机会就不断看、不断画。然后用学的软件进行实践练习,虽然天赋不高,但我坚信笨鸟先飞也可以飞的很高。

强化练习还是很有实效的,我的进步应该是很快的,至少老师是这么说的。在学会基本的技巧后,我的作品集课程也很快的排了出来。

因为于老师告诉我,相比于国内建筑学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土木工程只有四年的学制,准备时间要比建筑学学生更短,所以每一步既要走的快,还要走得稳。

但是学会了画图技巧和软件操作,也不代表着我就可以马上创作出一套完整的项目。因为毕竟缺乏相关的经验,对于设计原理,思考的角度、设计的着手点等问题我都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所以刚开始拿到设计题目,除了干着急,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于是于老师再加上赵老师(百川柯纳作品集讲师)一方面在负责我的作品集创作进度,另一方面还在其他课余时间为我灌输一些关于建筑设计原理的知识。让我快速理解了环境设计、总体布局、空间组合、造型艺术、技术经济以及常见的公共建筑设计等概念。

老师们一致认为:最好的老师是实践。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真正感知到自己的水平。而第一个作品(入门级设计题目)至关重要,这也是对我能力及水平检验的第一个大考,也是决定今后实践和课程规划的重要参考因素。

老师们很期待,但是我的内心是非常紧张的。毕竟这是我的第一个设计作品,所以对于创作的每一步我都非常认真用心,即使是画图到深夜犯困很严重,也必须强迫自己保持最大限度的清醒。

每次把设计草图交给老师的那节课我非常的紧张,就好像一个人突然被要求上台进行演讲一样,我多希望能够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这样在今后的准备中我也会有更大的信心来完成剩下的作品创作。

此外,刚开始虽然我的作品包含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但是这样的作品更像是“套公式”完成的,机械感太强所以缺乏美感。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在留学申请中非常重要,也是快速抓住评审老师眼球的法宝。

在得到这个结果后,之后的一段时间又是拼命参考案例、充实知识的过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并理解了建筑设计中的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概念。现在想想我能不看答案就张口说出来这么多的术语,其实都归功于当时的拼命准备。

万事开头难,在经历了那么多难熬的夜晚和无数张图的折磨后,我发现自己渐渐的变成了一名“建筑生”。在课上能够和赵老师顺畅的沟通,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也能做出一套设计方案来佐证自己的看法。

我得出的经验就是:图是必须看和画的,夜该熬也是必须熬的,变化都是在不断积累中潜移默化发生的。

在掌握了建筑设计原理和基本的美学素养后,作品集的创作和之前比完全是另外的一个维度。虽然也会熬夜赶制,虽然也有不成熟的设计,但是时间都是花在如何让作品变得更好上了,而不是枯坐在凳子上,急得满头大汗却不知道如何动笔。

对我来说,整个申请过程中第二大难关就是语言和GRE了。

倒不是说文书不重要、不难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精力有限,再加上准备时间太紧张,没来得及做背景提升项目,背景普通不知道如何书写才能展示自己的优点。所以就把文书交给了百川柯纳文书老师,这样我才能有更多时间应付作品集创作和其它考试。

根据于老师向我提出的建议,再加上此前咨询过已经出国的学姐学长,我深知语言和GRE考试我需要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好好准备,争取一次通过。所以我规划着用一个暑假和寒假分别准备托福和GRE。

或许是得益于之前报过的英语补习班吧,我这个人的记性还算不错,以前记住的单词我大都还记着意思和怎么拼写,所以我并没有在背单词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是可以用做题和阅读的方式来增加词汇量和提升做题能力。非常幸运的事,即使是被作品集创作占用了部分时间,托福我还是考到了100分,可以说很幸运了。

准备GRE的时间我没怎么敢占用,因为这个考试对我是完全陌生的,从来没有经历过。全身心投入尚且不知道有没有底,我又怎么敢懈怠呢。最后的成绩说不上很高,但是在我的心里已经很满意了。

当收到第一个offer,UCLA的offer的时候,那天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因为真的太不容易了。现在我又收到了三所学校的offer,还包括康奈尔的offer,真的是非常的高兴,努力后换来收获的喜悦真的是可以让人痛哭流涕的。

给学弟学妹的话

其实最想说的话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正面的例子,能够对大家产生激励的作用。可能很多像我这样的双非本科跨专业的学生,心里面会非常嘀咕:要不要出国?拼一把会不会有好结果?而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要被出国申请很麻烦而吓倒,也不要低估自己那颗奋斗的心。

然后就是感谢了。真的是非常的感恩这一路为我提供帮助的家人、各位老师和学长学姐,在我“十万个为什么的攻势”下依然保持耐心,依然在帮我克服困难。他们的经验技巧和不断的鼓励对于提升我的申请信心和设计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的是非常感谢,非常感恩。

百川柯纳寄语

细小的支流终有汇成激流冲入大海的时刻,零星的微火也可以借风起势变成燎原的赤焰。

背景只代表过去,态度决定你的未来。面对重重困难书伦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流下的汗水最终由咸变成了甜。继续加油!书伦!You deserve it!

还在担心跨专业留学申请能不能行?

还在忧虑自己的本科背景不够优秀?

还不知道双非、跨专业该如何准备申请?

不要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梦想,猛戳百川柯纳顾问老师,解决方案等你来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