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亚亚X


不过后来经过查阅资料,这件事还真的有正史记载,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

辛未,帝(唐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写给帝王的百科全书,规劝帝王多为仁政的正史,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那我们不妨就这段话来试做分析。


原文的大意为:唐太宗看到死囚牢中的囚犯,因为可怜他们,就准许他们回家探亲,见到亲人后,秋后再回到京师接受死刑。结果放掉的390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按照约定如期返回,唐太宗被他们的诚信所感动,于是就把他们全部释放了。

唐太宗这到底是玩的哪一手,他天天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过问这些事,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我想说,唐太宗太明白千秋史书上喜欢什么样的皇帝了,这种“秀”简直被他作的毫无破绽,而且别人还无话可说。


他为什么敢放这些人回家?

虽然史书没有提及这些犯人的的出身,但亮仔大胆分析,这些人所犯之事也就是普通的民间纠纷,而没有一个是政治犯。如果是因谋反而坐牢的死囚犯应该不会有这种待遇,这些人充其量是在老百姓眼里穷凶极恶之徒,对他的统治带不来任何影响,即使不归,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一个盗贼而已,影响不到自己的统治根基。

如何防范犯人不归?

史书没有记载,但李世民有没有派人暗中跟踪我们也不得而知。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犯人必归。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犯人的基本信息牢房都是有备案的,就算是你能跑的了,你家中的父母妻儿也能跑掉吗?失信于皇帝,这可是大罪,自有你的家人代你受过,一般人谁又想让家人也去遭受牢狱之灾呢?别说这种一个人的罪名,就是株连九族的时候也很少有人能跑脱。

李世民为何这么做?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当时李世民也会料到囚犯们必定回来,他所赦免的诏令可能刚放出他们的时候就写好了。此种做法一举两得,先期放囚犯回家探亲,树立了自己仁君的形象,后期赦免,又给天下人做了一个守诚信的榜样,只要对皇帝诚实,皇帝是绝对不会辜负的。

以上分析没有任何遍地唐太宗的意思,他是一代圣主我们不得不承认,但历史永远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尊者讳的事情不绝于史,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得道明君,他的皇位虽说来得有点惨烈,但他登基即位后奋发图强、革新除弊,施行仁政,他自己更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越发的强大,当时更是出现万邦来贺的盛况,他上马打下了天下,下马创造了盛世,为唐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贤良能干,凡事亲力亲为,虚心纳谏,善待百姓,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就连后宫的宫女生活也都关心,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和长孙皇后在后宫共享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看到有的宫女年龄偏大,就问她们想不想出宫回家,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于是李世民就大手一挥,同意她们回家嫁人生子,还送给她们银两,当时一共有三千宫女荣幸的出宫了,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宫里的开销,而且还让当时许多的光棍有了娶宫女的艳福,那些宫女也对李世民感恩戴德,四处传播李世民的美名,李世民大量裁员,人们失业了,不但不恨他,还要感激他,李世民真是赚翻了。


白居易有两句名诗“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将李世民善待老百姓的行为描写的淋漓尽致。李世民不仅让三千宫女重回民间,还让400死囚回家与家人团聚,够匪夷所思的吧,对,李世民就是这样敢作敢为。

公元632年的十二月,李世民听说一些死囚犯搞暴动,他们想回家看一眼家人,于是李世民便来到关押死囚犯的监狱调研,他看到这些死囚犯们目光呆滞,对于狱卒的指令唯命是从,仿佛行尸走肉,看着他们绝望的神情,李世民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想成全他们,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年。


可监狱长却连连摇头,不主张放入,他说这些死囚犯们平时作恶多端,杀人放火,无所不为,一旦放了他们必将危害乡邻,而且把他们放了,他们要是不回来,到时候再抓他们也是个麻烦。

李世民觉得监狱长说的话也不无道理,但他还是想给这些囚犯们一次机会,于是他跟这些死囚犯们来了个“死亡之约”,可以放他们回家探亲,但次年秋季之前必须回来接受处罚,同意的签字画押。

那些死囚早就想回家见家人一面,听到李世民如此的仁慈,不无感激涕零,如今能与家人再待一年,自然是求之不得,纷纷签字画押,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在死囚被放走后,李世民也没有让人对他们进行监视,一年之期到来之际,这400死囚如期而至,集体归来赴死,没有一个借机逃走的,李世民好生欣慰,大为感动,又来一个大手笔的举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愿意回家的回家,愿意参军的参军,悉听尊便。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李世民真的不怕这些人跑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有的人说这是李世民在跟死囚犯们玩套路,在那时候,他们能往哪里跑,那时的户籍管理相当的严格,而且当时还有株连制度,你一人跑了,全家人遭殃,这些死囚也不想连累家人,更何况李世民这些善待他们,他们更不想辜负李世民的信任。

实际上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然而死囚犯们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守信用集体归来赴死让李世民感慨无限,他深知用残忍的法度让人学会做好事是极其困难的,法律是惩戒手段以外的目的,希望人能变好,对于法外开恩,死囚犯们知道感恩,回来领罪又懂得信义,那么一个懂得信义的人,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重新开始生活,让他们都有善念,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释放死囚犯回家过年是出于怜悯之心,或许有这个原因吧,但更多的是这些死囚犯们通过了李世民的考核,他们信守约定,知道感恩。


这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吧,李世民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吧,在那时候是王权高于法制,李世民尊重了生命,但强奸了法治,被害人的生命谁尊重,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在法治社会里,李世民的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遗产君


李世民释放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徒,让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而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无一人爽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来受刑。而李世民见这些囚徒果然如约而至,便把他们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并不是史官们为了替李世民粉饰而故意捏造的子虚乌有事件。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对于《资治通鉴》的记载有怀疑的话,那么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诗中有过这么两句话: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因此,太宗纵囚一事,应属千真万确。

但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否真的如史书上所载,囚徒们都是心甘情愿的主动回来,恐怕也未必,背后怕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而做出的行为(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欧阳修认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视死如归,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那些死刑犯。历朝历代,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况下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是小人里面的小人,想要这些人做到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难。(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只能说,纵囚一事,有猫腻。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宽容的君主,对于臣子很少有大开杀戒的事情发生。但是别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又踏着自己兄弟的鲜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李世民可没有想象中那么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说房就放,那是因为李世民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些死刑犯会乖乖的回来。也许,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经和这些囚徒已经约定好:如果他们能按时回来,那么回来之后就赦免他们;如果他们不能按时回来,那么等待他们必然是灭顶之灾。

说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养的,也有家人,他们能跑,但是他们的家人又能跑到哪里去?恐怕从那些死刑犯离开牢笼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包括其家人就已经处于帝国最严密的监视下了。

与其做毫无意义的挣扎,还不如赌一波,赌他们回去之后沽名钓誉的李世民会真的赦免他们,这样以后还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下。事实的结果也确实如他们所料想的一样,李世民为了博取名声,真的赦免了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囚犯与李世民之间相互配合演的一场好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死囚重获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声。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恐怕还是脱离不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没有放过,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李世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污点。而偏偏,李世民是一个容不得自己有污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记录的起居注,为什么要去干涉史官。

而这次纵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形象而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小镇月明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有褒有贬,当然了,人家有“贞观之治”的成绩单嘛,好的还是占绝大部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和他们的孩子。后来当了皇帝之后,担心日后史家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曾向史官多次要求阅读《实录》和《起居录》,使得这段历史成为疑云,因为没人证明他李二有没有动过手脚。

晚年又过度奢侈糜烂,这也是他坏的方面,而他好的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他统治时期的社会秩序空前的稳定,商业也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政治清平。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话说有一年,大理寺卿把死刑的奏折呈给李世民,呈了一次又一次,没办法,这就是唐朝著名的死刑复奏制度。

在唐朝制度中,凡各地方的死刑判决作出后,必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而对京师判决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严格,须经过五复奏。

那天李世民看到奏折后,忽然来了兴致,想去视察一下死囚,听一下他们身上是否有冤假错案。

到了监狱后挨个询问,囚犯们倒是对自己的罪名供认不讳,他们有的说家中孤苦老母尚未安顿,有的说家里一脉单传,没有香火,如果自己死了就绝户了,想申请老婆探监留种。。。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到他们的悲苦面孔,李世民皱眉沉思,深受感动。

得!干脆我就下旨让这400死囚回家一月,陪陪亲人,处理后事,秋后再回来执行死刑。

李世民说了这个方法后,文武百官认为这个法子不行,死囚都是社会上穷凶极恶之徒,放了他们岂不是放虎归山,一去不复返。

但是李二没听劝,坚持执行了,令人意外的是一月之后(确实令人意外),400囚犯全数返回,竟无一人逃跑。


李世民深受感动,免除了他们的死刑,全部释放。此后,“贞观纵囚”还成了一段感人的历史事件,被后世的人们口口相传。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秋后回来问斩,他们为什么都如约回归?而不是跑路?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颇觉费解,如果说来一半或者一半以上回来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害怕连累他们的家人,又或者是出于对各个方面的考虑,他们会回去一部分。但全部返回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太神奇了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顾虑和牵挂的,可能他是孤家寡人呢,那他们为什么不跑?

要知道,在当时的那个社会条件下,想逃跑虽然说不上像喝白开水一样简单,但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成功概率还是相当大的,毕竟又不像今天这个时代,哪里都有天眼监控,说不定GPS定位都用不上,你就被抓了,想要逃脱法律的制裁,门儿都没有。

那么,是他们不怕死吗?可能也会有个例,但那绝对是少数,大部分人肯定都怕死。

既然怕死,那为什么不跑,即使被抓回来也就是一个死嘛。你不跑是死,跑有可能是死,但你还有逃脱的可能性。

这就好比你在面对困难时不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等着审判的到来。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又全部回来了呢?

唐王朝建立时,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唐太宗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也明白水亦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其最精准的表述就是《唐律疏议.名例》中所概括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

他故意放死囚回家探亲,而死囚又全数返回,最终这些死囚又免除死刑改为释放。

李二图的什么,是“教化”二字。


死刑犯们经过冷静的思考,或许还有串联沟通,也可能有上级官员的暗示,他们在回来之前(极可能是刚假释的时刻)已经抓到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李二要赦免他们的死罪!

既然回来就免死,那傻子才要主动逃亡求死呐!

最后这结果多好啊,唐太宗成功的得到了一个信义、宽明与仁恕之名,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帮家伙们还获得了新生,皆大欢喜也。

不由暗叹一声,在那个时代能当上皇帝,并且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皇帝都不是简单的人物啊,李二这种政治智商,不比近代人物低!


历来现实


李世民放400名死囚回家,确实有这件事,这件事还被司马光给记录在了《资治通鉴》当中了。大家都知道,司马光这个人,是个老顽固派,守旧派,他在治学方面,还是十分的严谨的,所以经过他确定的东西,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要说李世民,也是一代明主,他脑子有没有秀逗,为何他会放400死囚回家呢?要知道被判死囚的人,一般都是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

李世民难道就不怕他们回去造反呢?

其实放400名囚徒回家探亲,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明之处。

要知道唐太宗的皇位来的不正,他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当上的皇帝。

他很在乎他在民间,在群臣之间的看法。他怕别人议论他杀兄逼父,篡位夺权,不是个正经的皇帝......。

所以,他在得了皇位之后,尽量的选择把国家治理的更加的好,他努力工作,五加二白加黑,全年无休息。还有他任用贤臣,唯才是举,即使遇到顶撞他的魏征魏大炮,他也是笑脸相迎......。

这都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一代明君的具体做法。

还好,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确实实现了国泰民安,实现了贞观之治。可以说历史最终选择李世民是对的。

但是,要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伟大呢?

要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治理的天下,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繁荣昌盛门,都要有过之无不及呢?

在大家的印象了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是最典型的太平盛世。

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里,他却不这样看。

他觉得他治理的这个过家,要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加的好才对,那才是他想要的清明世界?

所以,想到了这里,唐太宗就想到了死囚,就想到利用死囚,做一个大爆款,吸引全天下人的眼球。

你想呀若是这个天下连亡命之徒,都是讲信用的。品德都十分高尚,行文举止都带有君子之风,儒雅之士。

这是不是就说明,唐太宗李世民比任何人都要伟大了呢?

所以,在一年快要过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突然有感而发,让400名囚徒回家和家人团聚。

但是,所有的人,必须要在明年秋天赶回来。

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时节,也是一个杀人的好时代。

结果到了期限快满的时候,被放回家的囚徒,慢慢的回来了。

唐太宗数了数,所有放走的囚犯都赶了回来,不多也不少。

你看唐太宗治理的,这样一个清明的社会,是不是就可以证明唐太宗是最伟大的君主,最合适当皇帝的人了呢?

说实话唐太宗放囚徒回家的用意,就是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


史学达人


唐太宗贞观六年中秋节,太宗正在宫中与后宫皇后等人赏月,忽有下人来报,说是京城重刑监狱一批死囚有人带头闹事,似有越狱谋反之意,请圣上定夺。李世民稍做思索遂下旨到,速派禁卫军将带头闹事之人带到刑部大堂,朕要亲自审问。第二天,李世民在刑部大堂审问之后才知,此带头闹事之人在临死之前只有一个心愿,死前回家见八十岁的老母亲一面。于是,太宗李世民把参与闹事的400人集中到一起,当着众大臣面说,朕与尔等打一赌,你等本当节后问斩之人,已是死人,现朕欲你们约定一年为期,现在你们可以回家探亲,明年的今日,你等自觉回到此处,秋后问斩,可否同意?后来此400人尽皆出狱回家探亲,一年后此400人全部自觉回到了京城狱中报到,仅无一人逃脱,世人惊为奇事。太宗李世民见第二年全部悉数按约回到了狱中,接受死刑刑罚。亦感惊奇,遂下旨,以此400人忠信之意天地可鉴,可免去一死,有愿从军者从军,有愿回家者回家,一切皆自愿。


张京荣史观


千年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大秀一场,跟当时的大唐子民开了一个玩笑,把天下百姓当“愚人”给耍了一把。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的。

贞观六年十二月,春节将至,此时的大唐物丰民安,一片盛世景象。李世民心情也非常好,处理朝政也分外勤快。到了辛丑日,李世民亲自勾录囚犯,断了其中四百名囚徒为死罪。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李世民勾决死囚时,亲自接见了这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太宗怜悯他们,跟这些死囚约定,来年秋天自己前来就死。然后,把这些囚犯放走了。

到了第二年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厉害呀,春节前放回家的囚徒们竟然都回来了,没有一人逃跑。太宗也被这些守信的囚徒感动了,统统赦免,发放路费,你们回去吧。

这件事,在《新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中也均有记载,只是人数上有所出入。《旧唐书》记载的是“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新唐书》编写更严谨,没有写人数,只是说“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

《资治通鉴考异》对比了实录、旧本纪、统纪、年代记等等史料,发现人数各异,惊奇道:“事已可疑!”看来太宗在整体把控和文书工作上没做好呀,下面的人帮他吹牛,结果越吹越大,一不小心给吹露了,开始被人怀疑作秀。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也写了首新乐府夸太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不过这老白的马屁没拍好呀,给越拍越破了。

李世民放三千宫女倒是有可能,毕竟放出去之后就不用管了么。而放了四百名死囚出去,还要让死囚自动归来,只靠仁德信义,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不由得对李世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鄙夷之感,忿而写出了《纵囚论》一文。欧阳修上来就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君子才讲信义,小人就应该施以刑法。

然后解释道:“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死囚是小人中的小人,怎么会跟你讲信义。如果说死囚中有个别人本质不坏,有可能遵守信诺。但对于四百人,全部自觉遵守了承诺,欧阳修觉得这是李世民对他智商的侮辱。

因此,欧阳修老夫子又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重信义之人,为了信义,视死如归,在君子中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潜台词就是说,君子都很难做到的事,小人竟然百分百能做到,你在跟我开玩笑么?估计欧阳修老爷子在心中已经开始问候李世民的父亲、爷爷、曾爷爷……一遍又一遍……

那为什么一场大戏演成了呢?主要是李世民这个导演厉害呀。李世民应该在放人前就已经有所表示,只要你们回来,就赦免你们,还给你们发奖金。而死囚们也知道,回来之后根本就不会被处死,所以,能回来的就回来了,顺便拿点奖金。

古代交通不便呀,400人呀,路途有近的,也有远的,就没个半途生病的?或者路上钱花完了,回不来了(哦,要不再抢点?嘿嘿)。又或者出意外掉河里淹死了,出车祸被马车撞了,抑或被人拐骗,又上山做强盗去了……

为什么李世民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不用担心了,反正放了多少人,到时候找多少群演就行了,至于还是不是之前那批人,估计连管监狱的都不一定认得,更不要说看热闹的百姓了。然后每个群演发点劳务费,大家帮忙回去多宣传宣传呀。甚至连群演都不用找,就说都回来了,百姓从哪里知道实情呀。

什么连坐家属呀,什么派人监视呀,太宗根本就不会费那个气力。走吧,走吧,赶快回家吧。到期了,愿意回来就回来,不愿意回来就匿了吧。

李世民这番作为,把欧阳老先生气的不轻,骂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痛骂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这帮人,都是不知信义廉耻为何物的贼子,上下串通一气作秀。而且还提出了反驳理由,说李世民施政六年,都没能感化这帮囚徒,他们还是犯了死罪。结果呢,突然间,就用了一天就感化了他们所有人,让这帮死囚知道了礼义廉耻和信义为何物。从人性出发,这根本就不可能呀。真有这么强的洗脑术,那太宗绝对是世间绝无仅有,独一份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师了。

太宗这不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么,欧阳老夫子不生气才怪呢。

况且,欧阳老夫子说得的确很有道理。如果杀人者不死,甚至不被处罚,都变为了无罪,逐渐演变成了常规,可能迎来真正的盛世和安定么?结果必然是盗贼成风,杀人越货之徒横行于世,世道大乱,到时候仁义道德将彻底沦丧。

这就像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没有了规矩和约束,还哪来的自由。

李世民,本来是想借释放囚徒归家这件事,展示一下他的仁德无边。结果,弄巧成拙,演砸了,还被后世数位大儒一顿痛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借用欧阳修老夫子的话,凡圣人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即圣人治世,必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以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否则,只能留下一个笑话。


奕天读历史


李世民的帝王之术炉火纯青,玩弄权谋手段当时无人能敌。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要洗脱这个污点就需要惊天动地的仁政来掩盖。大圆如方,大伪似真,李世民就一手策划了一个惊天大仁政,此举一出全国哗然,举世皆惊,于是国内臣服,四夷来朝,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召集四百死囚,要求他们配合演出,待遇就是配合者生,不配合者诛全家;演出内容就是回家陪家人半年,秋后回来领罪服刑!通过此举来彰显李世民的仁政可以感化极恶之人,李世民是天选仁君。


好生恶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穷凶极恶的死囚大多数都是道德低下敢于犯法的好利之徒,他们没有羞耻心、荣誉感、责任感。放四百死囚回家,遍布全国各地,让他们回家生活半年以上,再回来领罪服刑,实在是缺乏可操作性。冲破铁笼走猛虎,顿开铁锁飞蛟龙,虎入山林、龙归大海,再想他们乖乖的回到铁笼里,就是驯兽师始祖伯益也做不到。李世民虽与死囚有约,但是他依然就有后手!

千牛卫是皇帝的禁卫军,他们跟明朝的锦衣卫差不多,个个武功高强,心狠手辣,执行力强。李世民安排千牛卫监视死囚们,跟死囚们一起行动,四个千牛卫监控一个死囚,绝不让死囚们脱离控制。千牛卫到达死囚家乡后,又会通知县官着重留意死囚,派衙役经常去死囚家中嘘寒问暖,慰问宣抚。村里的保长也会特意关照死囚家,一天盯三回,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给官兵。这种情况下,死囚们只有配合演出,否则风险太大,得不偿失!


全国各地的死囚在约定的那天中午,全部回到京城来领罪服刑,一人不差,一人不少,他们纷纷感谢皇帝的仁义之恩,对自己的罪行惭悔不止,说得声泪俱下!围观的百姓们被感动得稀里糊涂,纷纷请求皇帝赦免他们,呼声很高!李世民见表演得很好,于是顺势而为,赦免了这些死囚!参观的外国使节见状,纷纷请求臣服大唐,学习大唐的礼仪法治制度。这次作秀,李世民赚足了民心,成功从一个弑兄杀弟的暴君变成爱民如子的仁义之君!


大秦铁鹰剑士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的小年头一天(腊月二十二)是个星期六,礼拜天还“上班”的唐太宗下令释放390个死囚回家过年,等来年中秋节后再秋后问斩。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390名死刑犯从大唐各地齐聚天牢准备伏法。皇帝下令——你们自由了,回家庆贺吧。

对于这事儿,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唐朝白居易做《七德舞》表示:吾皇圣明——“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宋朝《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写《纵囚论》表示:请继续你的表演,静静的看着你装——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十》书中表示:欧阳修说得对,看似大招,实则套路——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

那唐太宗为什么会来这出呢?

起初福垊认为是十八天前(腊月初四)意见王魏征批评唐太宗纳谏之心没初继位时好了。唐太宗通过杀兄诛弟灭侄子夺弟妹逼父亲而取得帝位,为了做个好皇帝——洗刷自己的恶名。他让人提意见,他甚至因为痛恨蝗灾当着臣民的面生吃过蚂蚱。你可以说他是秀,也可以说是他的追求,还可以说是他的补救。为此,在后宫与嫔妃销魂而被太监高呼保重龙体,吃喝玩乐稍不注意,就被大臣尤其是魏征都说保持形象。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打个猎吧,随便一个大臣都会说,请注意形象,您可是华夷之父啊。玩个bird吧,魏征说清注意形象。

莫非唐太宗又是为了塑造明君形象吗?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在这个时间点作出这样的事,固然跟魏征在腊八前四天的批评有关。但更跟他对一件事的补救有关。唐太宗怒杀两位官员有关。

卢祖尚之死

628年,唐太宗令瀛州刺史卢祖尚调任为交州(越南北部)都督。在朝堂上,卢祖尚给足唐太宗面子,答应的很干脆。一回家,他坚决不去越南上班。唐太宗让杜如晦劝他,不听。亲自劝他,好说呆说,就是不听。死也不去的结果就是你去死吧!

张蕴古之死

河北有个李好德的人,大概喝多耍起酒疯了。公然在大街上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画,这还了得,立马被抓,准备处死。大理丞张蕴古向李世民上奏说:他有蛇精病。唐朝规定:未满十岁,超过八十,以及蛇精病者减轻或免除处罚。小孩是童年无忌,老年是老年痴呆,有病的疯言疯语。

李好德还没被释放,御史权万纪就向李世民告状了。他说:李好德脑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张蕴古。张蕴古跟李好德是老乡,李好德的哥是他们家乡的父母官。臣调查到张蕴古还去监牢里向李好德道喜(报信),两人还下了会象棋呢!唐太宗勃然大怒,张蕴古等身首异处。

两人被杀后出现的两种结果

第一、唐太宗后悔了,立即补救。补救前还对大臣发了一通牢骚:衮衮诸公,人命关天,为何见死不救。我意气用事,你们怎么不拉(劝)我啊!福垊倒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没有劝谏是看到唐太宗很生气,不想引火烧身。而平时大家劝谏都是唐太宗没生气的时候,这事魏征也没劝谏,可见魏征这个意见王也是很会把握火候的。唐太宗的补救就是先后实行死刑复奏制度,是今天死刑复核的前身。唐太宗甚至规定到执行死刑,要复奏五次。五次后执行死刑时,朝廷不赏歌舞,不吃肉食,以示对生命的敬畏。

第二、死刑犯增多了。根据史料记载627年死刑犯是29个人,到630年还是29个人。而张蕴古被杀后,一年的时间死囚数量竟然达到了390人。因为大家都不想落了个张蕴古的下场嘛!于是唐太宗跟死囚们玩了这个双簧。

成功的双簧,失败的结果,最终的改变

福垊认为释放死刑犯的君子协定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官员减少死刑犯的信号。死刑犯之所以不跑,原因有二:

唐朝严密的制度,死刑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再说这种恩德,人总得讲良心讲信誉吧。

唐太宗赦免的保证。在释放死囚回家前夕,唐太宗应该告诉了他们回来才能全部赦免的条件。

然而这个双簧很成功,让人感到大唐的死囚有契约精神,解决也非常完美。然而唐太宗做此事不只是为了要一个好名声,而是要改变官员量刑过重的现状。非常遗憾的事,这个现状并没有改变。

最终的改变。唐太宗见死刑复奏还有双簧一直没能改变官员量刑过重的现状。他的信号没人理会,看来只能亲自面对了。不就是认个错嘛!有什么比民众的幸福更重要呢?他就在贞观十一年(637年)问当时的大理寺卿刘德威:这些年来,量刑过重案犯增多,到底怨谁?刘德威毫不客气地说:”都怪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还记得当年张蕴古吗?只有遵照刑法不遵照您的看法,才能改变现状。“唐太宗一脸通红,大呼:“高见,高见。”于是唐太宗下令,依法断案,量刑过重、案犯过多的情况才得以改变。


福垊


李世民靠着不光彩的手段登上皇位,因此登基之初饱受争议。为了给世人留下一个明君形象,李世民想尽了一切办法,而释放死囚便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件事纯属一件罔顾法律道德之举。



唐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天下大定,李世民也产生了些许怠惰。有一次在九成宫和大臣议论国家安危的根本因素。中书令温彦博上书建议李世民说:“希望陛下可以如贞观初年一样勤政、从善如流。”

李世民听了之后问魏征:“朕和当年相比真的变了吗?”

魏征回到:“曾经陛下从谏如流,渴求得到臣子的意见。现在臣子们经常因为上谏陛下而忤逆旨意被罚,我也不知道陛下是不是变了。”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过了几天便策划了释放死囚的事件来博取一下名声。



当时年关将至,李世民感念监狱中的死囚无法与亲人相聚,所以心生怜悯,便将他们全部当放回了家,并且和他们约定好了来年秋天必须回来受刑。

关于这件事,《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不过《旧唐书》中记载的死囚数量为290人;

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

《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人数为390人;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第二年九月,让人震惊事情发生了,所有被释放的死囚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悉数返回,竟然没有一个人逃匿,全部回来领受死刑。

李世民看到这些死刑犯全部返回,被他们的契约精神感动,所以激动之下便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并且将他们全部释放。




李世民释放死囚后,立刻得到了很多赞誉的声音,但这件事细想下来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唐朝的死刑非常慎重,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一般是不会判处死刑。而且就在李世民释放死囚前一年,李世民曾经亲自下令被定死罪的人需要相关部门三次复奏,京师被定死罪的人更是需要反复请示五次之后才能判刑。

这也就是说,所有确定死刑的犯人都是不讲原则亡命之徒,李世民怎么可能指望着他们履行赴死的约定?



另外,这些亡命之徒明知难逃一死,如果没有人约束,又有谁有能够保证他们不再触犯法律?或者是逃入深山密林中躲避?

所以综合分析,释放死囚这件事基本上可以判定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作秀行动,所有的死刑犯已经和李世民私下约定好了,只要第二年如约前来,必然会赦免罪过。




当然这件事有利有弊,对于李世民而言赚足了声望,仁德圣君的形象可能会深入很多百姓的心中,曾经玄武门的事情也可能会被人遗忘。但却伤害了那些被死囚侵犯的普通人,他们又该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公道?所以李世民此举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私欲,罔顾法律和道德的举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