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三年,因不滿朝廷的削藩政策,吳、楚、膠西等七個諸侯聯合反叛,給息兵養民軍備廢弛的西漢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參與叛亂的七國兵力十分強大,約有五十萬之眾,其主力吳楚自江淮北上進擊長安,濟南、膠西等國攻略山東,而朝廷最能打的部隊都在長城一線抵禦匈奴,軍力十分有限。

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漢初封國

就在漢景帝一籌莫展的時候,想起了老爹漢文帝生前的叮嚀,概況起來六個字:國有難,找亞夫。於是,車騎將軍周亞夫臨危受命,率三十六將出關平叛。

周亞夫認為,以朝廷目前的實力是無法與叛軍正面對抗的,必須用粱國阻滯、消耗敵人,待平定山東後再與其主力即吳楚聯軍決戰。這無疑是一場豪賭,倘若粱國有失,漢軍主力盡在山東,長安無兵可用,朝廷就再也無力迴天了。或許是歷史的眷顧,強大的吳楚聯軍竟頓足於睢陽城下,再也沒有前進一步。

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周亞夫拜將

粱國是擋在朝廷前面的一道屏障,粱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而睢陽正是他的國都。為了拿下睢陽,數十萬吳楚聯軍晝夜攻城,不但沒有突破城牆,反而折損了大量兵力,憑空給了朝廷平叛的可能。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睢陽這座堅城,後人口中的“強漢”必將步秦朝後塵,成為第二個短命政權,真可謂:天下存亡,一牆之隔。

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吳楚、粱睢陽之戰

公元755年年底,威名赫赫的大唐王朝爆發了安史之亂,由於決策的失誤,唐軍一敗塗地,洛陽長安相繼失陷,唐玄宗本人也逃往西川。就當時的情形而言,叛軍佔據著河北、中原的大片土地,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又是個平庸之輩,實難換回大唐國運。然而奇蹟發生了,儘管屢戰屢敗,朝廷的軍隊卻越打越多,歷經八年苦戰,傾動天下的安史之亂終被平息。

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唐安史之亂

不難看出,安史之亂其實是場消耗戰,在此期間,唐軍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所以越戰越強。而叛軍的主要後援也只是安祿山起兵的三個軍鎮,隨著戰線的推移和接二連三的內訌,原本有限的力量也被消耗分散,最終油盡燈枯。那麼問題來了,朝廷已經喪失了兩京在內的半個天下,拿什麼維持不斷擴充的軍隊呢?答案只有一個,江淮的賦稅。

自永嘉南渡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了唐代,江淮地區的賦稅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財源。換句話說,只要江淮在手朝廷就不會缺錢,隨時可以擴軍備戰。江淮地區的重要性朝廷自然明白,但叛軍也明白,所以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殺父奪位之後就派尹子琦為將,統率著十數萬番、漢精銳進攻江淮的門戶,也就是900年前讓吳楚聯軍頭破血流的堅城,睢陽。

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西晉永嘉南渡

守衛睢陽的是河南節度副使張巡,此人的心志比城牆還硬,他用僅有的7000人馬與叛軍周旋,大小400戰,殺敵十二萬,堅守城池達十個月之久。雖說叛軍最終攻下了睢陽,卻幾乎喪失了全部精銳,再也無力進攻江淮了。更重要的是,就在睢陽之戰期間,唐軍也完成了戰略部署,雙方從此攻守易位,叛軍的覆滅也只剩下時間問題。

改變歷史軌跡的堅城:贏面最大的兩次叛亂竟在同一地點輸掉了命運

大唐名將張巡

《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無道理,在缺乏爆破手段的冷兵器時代,堅固的城牆為防守者提供了太多優勢,往往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甚至扭轉戰爭的局勢,從而改變歷史。儘管如此,一個意志堅定的守衛者還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一如張巡,一如粱王,只有在他們的統率下,堅城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成為像睢陽這樣可以改變歷史的偉大城市。好了我是小歇,感謝關注歡迎留言,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