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減稅後,又一刺激經濟大招出臺,直接關係每個人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全年減稅兩萬億的目標。這是政府向企業民間派發的提振經濟“大紅包”。

受此影響,我國3月份經濟各項指標明顯向好,採購經理人指數回到50%以上,製造業重回景氣區間,新訂單及出口訂單數顯著增長。

2萬億減稅後,又一刺激經濟大招出臺,直接關係每個人

​利好還沒結束,4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今年降低政府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的措施,這些措施實施後,全年將為企業和群眾減負3000億元以上。

這其中有很多項目與我們的生活直接相關,比如:下調對進境物品徵收的行郵稅稅率,讓我們以後海淘更便宜;降低移動網絡流量和中小企業寬帶資費全年約1800億元,從此手機追劇就更不用擔心流量不足了;將民航發展基金也就徵收標準降低一半,這意味著我們乘坐國內航班的機場建設費將從50元/次降到25元/次。

2萬億減稅後,又一刺激經濟大招出臺,直接關係每個人

但不要高興太早,這一系列措施都要從7月1日開始實施。

將同時實施的降費項目還包括,減免不動產登記費、降低因私普通護照等出入境證照收費標準、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民航發展基金徵收標準降低一半、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等等。

這系列減費舉措,既包含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也涉及到部分公用事業收費,從很多方面減輕了個人和企業的負擔。

2萬億減稅後,又一刺激經濟大招出臺,直接關係每個人

從今年減稅降費的連續大動作看,我國推動經濟發展的思路在逐漸由政府主導投資拉動向為企業和個人減負以刺激生產和消費轉變。這樣雖然短期會帶來財政收入方面壓力,但隨著企業和民間經濟活力提升,長期來看會增加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

還有特別要注意的是,雖說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還有發展空間,但近幾年基建的發展速度遠遠領先居民消費提升速度,也就是說,我們的高樓大廈、鐵路公路已經走在前面了,現在需要讓更多的人手裡有錢能買得起新房、坐得起高鐵,讓這些硬件更充分的被利用。

按邊際效應理論來表述,就是現在投一塊錢在基建上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收益,要小於投一塊錢在減稅降費上。

2萬億減稅後,又一刺激經濟大招出臺,直接關係每個人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的經濟政策也該到了從投資拉動到還富於民的換擋期。

您對我國減稅降費政策有哪些觀點?歡迎在節目下方留言,與薏菲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