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醫之路——開方

師傅開放用藥,雖然只有六味,但主要還是選用張中景《傷寒論》裡的經方。什麼是經方?就是經典的、幾百年、上千年用下來都很有效的、經典的方子。什麼是驗方?就是隻要是這個病,用了就有效,不用廢話。這些經方和驗方都經歷了幾百年,上千年,若干老中醫,治療了無數病人的驗證。

中醫即要“有方有守”,“效不更方”,又要方由法立,適時變方。這個變子怎麼講?就是辨證論治,隨症加減。師傅應用張中景《傷寒論》的小柴胡湯,治療各種疾病。雖然只選用六味藥物,但是始終按照君、臣、佐、使、引及輔助藥的組方原則,來配方抓藥,辨證論治。

《素問*自真要大論》載:“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宜攝 ,則可以御邪除病矣。”中醫認為疾病都是有一定歸經的,無論何種疾病,都應歸屬於某個臟腑或某個經絡。古人在治療疾病的長期探索中發現,某些中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症能起到主導治療作用。中醫稱這些藥為引經藥,所以在藥物的處方上不能忽視引經藥的作用。它可以引導藥性到達病變的部位,已達到治病的效果。而輔助用藥,增強主藥治療藥物的作用或者協調機體氣機。中醫治療,有“提壺揭蓋”法,“增水行舟”之法。比如治療小便不通時,要用一些宣肺藥。中醫認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岀焉。所以這味輔助藥的性質,就是揭壺蓋的作用。疾病複雜變化,用藥應隨病變化。雖然陰虛治以補陰藥,陽虛治以補陽藥,但是再治陰時也需要加點補陽藥,治陽時也需要加點補陰藥。有的病人虛不受補,補了反而加重病情。比如治肝病,你考慮了養肝、鎮肝、瀉肝、柔肝,但你沒有考慮疏肝一樣治不好病。所以在藥物的組方及配伍方面,也是中醫不傳之秘。你的多進行臨床實踐,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你的辨證論治理論說的多麼好,但是沒有治好病,一樣沒有用。而師傅只用六味藥,抓住病症的主要矛盾辨證論治。

《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論113方中,使用率最高,運用範圍最廣,療效確實好。

小柴胡湯方藥只七味,是由三組藥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黃芩為肝膽藥,柴胡疏肝達外,黃芩清膽內洩;亦可視柴胡為少陽表藥,黃芩為少陽裡藥共奏疏肝洩膽之功。其二,人參(一般為黨參)、半夏和甘草為脾胃之藥。其中人參補益肺脾之氣,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順氣,甘草有調和諸藥、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調和脾胃的作用。其三,生薑、大棗,從其性味辛甘透達、溫養陽氣的功用看,實在是調和營衛而達表的要藥,用小柴胡湯治外感表證姜棗是不可少的。由此亦可反證少陽表證內傳的機制,證明太陽與少陽的比鄰關係和表裡相傳的反應。小柴胡湯不僅用於治療外感熱病,也是小兒病常用之方。因幼兒為稚陽之體,脾胃之氣又尚未充實,故多見小柴胡湯證,小柴胡湯又是驅邪而不傷正的最好方劑。

小柴胡湯治療各科雜病其有效病例數不勝數,治療內科雜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結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當歸、芍藥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熱涼血育陰之阿膠;心痛者(狹心症)以本方家梔子、香豉清熱解鬱;若是無黃疸的肝炎,就用小柴胡湯隨證加減。血虛型慢性肝炎證見口苦、胸滿、食少、嘔吐、心煩,肋下痞鞭,腹痛滿痛拒按時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療。肝硬變腹水去後多用小柴胡湯善後處理,這種治法療效還是滿意的治癒率多在80%以上。五官科病,如少陽耳聾可單用小柴胡湯一方,若兼有水氣上衝者可與苓桂術甘湯合方。

婦科病用本方可治熱入血室。若是由於肝膽情志不遂引起的氣血不和,血虛或血瘀的亦多用本方隨證加減例如後世逍遙散方即是其中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