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之路——开方

师傅开放用药,虽然只有六味,但主要还是选用张中景《伤寒论》里的经方。什么是经方?就是经典的、几百年、上千年用下来都很有效的、经典的方子。什么是验方?就是只要是这个病,用了就有效,不用废话。这些经方和验方都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若干老中医,治疗了无数病人的验证。

中医即要“有方有守”,“效不更方”,又要方由法立,适时变方。这个变子怎么讲?就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师傅应用张中景《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疗各种疾病。虽然只选用六味药物,但是始终按照君、臣、佐、使、引及辅助药的组方原则,来配方抓药,辨证论治。

《素问*自真要大论》载:“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宜摄 ,则可以御邪除病矣。”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古人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所以在药物的处方上不能忽视引经药的作用。它可以引导药性到达病变的部位,已达到治病的效果。而辅助用药,增强主药治疗药物的作用或者协调机体气机。中医治疗,有“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之法。比如治疗小便不通时,要用一些宣肺药。中医认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岀焉。所以这味辅助药的性质,就是揭壶盖的作用。疾病复杂变化,用药应随病变化。虽然阴虚治以补阴药,阳虚治以补阳药,但是再治阴时也需要加点补阳药,治阳时也需要加点补阴药。有的病人虚不受补,补了反而加重病情。比如治肝病,你考虑了养肝、镇肝、泻肝、柔肝,但你没有考虑疏肝一样治不好病。所以在药物的组方及配伍方面,也是中医不传之秘。你的多进行临床实践,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你的辨证论治理论说的多么好,但是没有治好病,一样没有用。而师傅只用六味药,抓住病症的主要矛盾辨证论治。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确实好。

小柴胡汤方药只七味,是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黄芩为肝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黄芩为少阳里药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人参(一般为党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其中人参补益肺脾之气,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生姜、大枣,从其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的功用看,实在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治外感表证姜枣是不可少的。由此亦可反证少阳表证内传的机制,证明太阳与少阳的比邻关系和表里相传的反应。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

小柴胡汤治疗各科杂病其有效病例数不胜数,治疗内科杂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结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热涼血育阴之阿胶;心痛者(狭心症)以本方家栀子、香豉清热解郁;若是无黄疸的肝炎,就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血虛型慢性肝炎证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肋下痞鞭,腹痛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肝硬变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善后处理,这种治法疗效还是满意的治愈率多在80%以上。五官科病,如少阳耳聋可单用小柴胡汤一方,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与苓桂术甘汤合方。

妇科病用本方可治热入血室。若是由于肝胆情志不遂引起的气血不和,血虚或血瘀的亦多用本方随证加减例如后世逍遥散方即是其中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