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看過一檔節目叫《四大名助》,有一期來了一對母女,虎媽為了鍛鍊女兒的意志力,讓女孩舅舅在女兒不知情的情況下,帶10歲女兒去大沙漠三天兩夜,臨行前還囑咐孩子舅舅:“要狠狠虐她”。

沙漠之行歸來,女孩一肚子委屈,控訴她媽媽:“今後,我在遇到困難時,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變得更堅強,我只會記得你是怎麼虐待我的。”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小編不知道沙漠之行女孩經歷了什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位媽媽的目的並未達到,還起了反作用,對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產生了消極影響。

與過度寵溺孩子的父母對應的,是這一類信奉挫折教育的虎媽虎爸們。他們覺得現在的孩子不能吃苦,不能承受失敗,所以要給孩子更多挫折教育。他們很少表揚和肯定孩子,永遠在批判孩子,甚至還有的如節目中的那位媽媽,為了讓孩子經受挫折,甚至人為地製造障礙。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抗挫能力,指的是能像彈簧一樣,在遇到挫折和失敗後的反彈能力。

西點軍校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在一個艱苦的課程中堅持下去,和他們的身體素質、領導力、智商等關係不大,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關係最大。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越挫越勇的品質,遇到失敗能夠觸底反彈,初衷是好的,但部分父母的方法卻常常出錯,導致南轅北轍的教育效果。

前方高能!!關於挫折教育的幾個誤區,家長朋友要特別注意了!

誤區1:挫折教育就是要不停地打擊孩子

挫折教育不是打擊教育!中國父母都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害怕一旦誇獎孩子,他就會驕傲和落後,但是如果孩子怎麼做都得不到你的肯定,他可能不會越挫越勇,他只會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演員胡歌憑藉《琅琊榜》、《偽裝者》等影視劇中的實力表演,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但他卻坦言,自己最高興的是終於獲得了媽媽的認可,因為母親從小對他進行的是挫折教育,極少表揚他,導致他性格不那麼自信。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誤區2:多給孩子製造挫折,他才能愈挫愈勇

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小孩,沒吃過苦,沒遇到什麼挫折,所以會把孩子送進夏令營或者窮苦的地方,專門讓孩子吃吃苦頭。其實並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才是挫折,對小孩子來說,成長的路上很多挫折都是源自不起眼的小事。

比如4歲的小朋友,沒有被選中參加幼兒園的文藝演出;5歲的小朋友因為一次衝突,最好的朋友不跟他玩了;6歲小朋友老是學不會正確握筆……

你看這哪個不是成長的煩惱,我們根本不用費盡心力地創造挫折,孩子的生活裡,挫折教育的機會無處不在。同一件事,有的家庭會因勢利導,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而有的則採取不正確的做法,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誤區3:挫折教育要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不能讓他產生依賴

不是孩子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實則是,孩子還沒能力做到!越挫越勇或許對於認知發展成熟的成年人而言是可行的,但小朋友的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了他對自己的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在遇到困難時權衡利弊,疏導情緒,因為大腦裡,負責這塊功能調節的前額葉要在20歲出頭才會發育成熟。

如果父母只把困難丟給孩子,不管不顧,而孩子總是無法實現目標,又無法開導自己,孤立無援,最後可能會造成他“習得性無助”, 這是積極心理學之父Martin E.P. Seligman提出的概念,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你希望的是讓孩子習得韌性,習得堅強,習得剛毅。可你萬萬沒想到,過度而又毫無支持的挫折教育,只是讓孩子習得了悲觀、無助、放棄、自卑、逃避、洩氣和拖延!

如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所說,挫折教育的核心絕不是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陪孩子一同面對挫折,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能給予孩子情感、認知和思維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打無準備的仗,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那麼,面對挫折,家長該如何支持孩子呢?

01認同和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很多家長會說,“多大點事,還哭上了”、“多了不起的事,值得你這麼傷心”,否定孩子的感受並不能幫他疏導情緒,反而會讓孩子有“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感受”的羞愧感。

其實情緒本身並沒有錯誤,抗拒情緒的存在才會帶來問題。

斯坦福大學的健康心理學家、暢銷書《自控力》的作者Kelly McGonigal在她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中談道:

“曾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每年有18萬人早年猝死,其中43%是因為壓力。但我們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導致一個人猝死的原因並非壓力本身,而是對壓力的否定、抗拒態度,一直將它視為一種有害的存在。相反,如果能把壓力視作為助力,生理上的反應也會隨之改變,血管會呈現無比放鬆的狀態,這更像是感到興奮和鼓起勇氣時呈現的樣子。”

所以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告訴他,“哦,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不管你達沒達到目標,爸爸媽媽都會愛你,如果你需要,我們隨時樂意幫忙!”或者抱抱他,讓他在你肩頭哭一會,孩子悅納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更投入地去解決問題。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正確的挫折教育請這樣做!

02讓孩子認識到失敗和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

生活中“贏得起,輸不起”的人比比皆是,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害怕失敗和錯誤,往往是5-9歲期間受父母影響。

如果父母認為失敗和錯誤是不可饒恕的,那麼孩子就會在心底懼怕失敗,成為嚴苛的“完美主義者”。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一旦孩子出錯,就會怨天尤人,打擊體罰孩子。

孩子成長遇到的挫折,你是把它看成一個可以吸取教訓的好機會還是一場糟糕的災難,會決定孩子今後對待困難乃至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

03幫助孩子養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遇到挫折,有人會從自身找原因,有人會把原因歸到外界。就比如有些孩子一摔倒,父母就會打地,說:“都是地不好,讓你摔疼了”;有的人上了一個三流學校,就放棄學習了,因為他覺得這環境不行,自己無法學習。

而那些從內找原因的人,往往擁有有強大的信念: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想要的生活是自己創造的。

所以,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允許孩子傷心、哭泣,但一定要把孩子引導到“如何解決問題”的道路上來,可以圍繞著失敗和錯誤,和孩子討論或者用筆記錄下:為什麼會失敗或犯錯?有哪些可解決的辦法?有哪些不可控的因素?接下來該做什麼呢?

如果孩子習慣以“目標”為嚮導,遇到問題和困難,積極地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抱怨或逃避,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學業或者事業中,必定能夠攀上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