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品評(十)鸛雀樓上王之渙,大展才情名千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古詩品評(十)鸛雀樓上王之渙,大展才情名千秋

王之渙:(688――742)唐朝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個性豪放,才思敏捷,“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尤其擅長五言詩。其代表作《登鸛雀樓》和《涼州詞》等,今存世作品不多,僅存六首。其為人灑脫不羈,仕途坎坷而不太得志。

通過對其生平的瞭解,我發現他與李商隱有著共同之處,都是滿腹才華而不甚得志。但他較之於李商隱而言,多了許多豪邁與灑脫,不像李商隱般鬱郁幽悶。

下面,我還是來就這首詩來解讀下詩人王之渙的豪放與灑脫。

古詩品評(十)鸛雀樓上王之渙,大展才情名千秋

白日依山盡――這句的“白日”通俗的說就是太陽,但為何是“白日”而不是“紅日”?根據查閱的資料得知:太陽的顏色是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的,春夏季節,雲層薄,透射性好,太陽光過濾的少,所以我們看到的多是“紅日”;而到了秋冬時節,雲層就要厚重些,太陽光線過濾的比較多,也就是太陽的光線多數被雲層吸收並反射掉了,因此,我們所能看到的太陽就不會那麼紅彤彤了,而是顯得慘白色的。“依”是依靠、依傍的意思。太陽依傍著山即將落下。

黃河入海流――那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往東流入大海。要理解這一句就得先知曉鸛雀樓在何處?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也就是說詩人所登上的鸛雀樓是在黃河東岸附近,而詩人此時所站的位置比較突出而高聳,如此,黃河水的奔騰景象也被詩人盡收眼底了。

欲窮千里目――這句的“千里目”是一種誇張手法的運用,意思是看得更遠。“欲”是想要,假如的意思,“窮”即為窮盡之意。這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假如)想要看得更遠的話。為下一句作鋪墊。

更上一層樓――“更”就是更加,還要之意。有了上一句的假設,那麼這一句就是對那假設的求證了:還要再上一層樓。這一句有個疑惑之處,難道詩人一開始就沒登到鸛雀樓頂層嗎?還是他已經站在了最高處觀賞,然後再做出的一種假設。要解開這個疑惑,我們就得弄明白詩人為何作此詩?

古詩品評(十)鸛雀樓上王之渙,大展才情名千秋

通過查閱資料,關於詩人寫就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一是詩人罷官後訪友過程中登上鸛雀樓後即興而作,此時詩人已經35歲左右;另一種說法就是詩人赴京趕考時路過鸛雀樓從而寫就的。如果說是前者被罷官後訪友過程中所作,那麼這首詩更偏向於詩人胸襟廣闊的一次展示,很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但假若是其趕考路上所作,那這首詩就更偏向於抱負滿懷和大展宏圖之志向。但縱觀其詩,我所看到的是“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大志向和大氣概。因此,我偏向於後者。

如此,對於上面的疑惑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詩人應該是是已經到達了樓頂,然後望著那洶湧奔騰的黃河水徑直向大海方面流去。再結合自己此時的入京趕考的志向,他應該是充滿了期待與自信的。於是,就有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豪邁與激情!

這首詩前兩句重在敘景觀:白日依山,黃河入海。而後兩句既是一種假設和想象,同時更是一種抒情與闡理的結合:儘管“我”(詩人)已經站得很高了,但“我”想再望得更遠點,那怎麼辦呢?那就“更上一層樓”吧!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古詩品評(十)鸛雀樓上王之渙,大展才情名千秋

雖然詩人存世作品太少(僅存六首),但就這一首也足夠其留名青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