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內陸大水面是內陸大型水域(相對於池塘等小型水域)在漁業上的俗稱,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水庫等。大水面養魚的方式可分為粗放式魚類養殖(放牧式養殖)和集約式魚類養殖兩大類。粗放式魚類養殖(主要是湖泊、水庫粗放粗養方式)是大水面養魚的主體,集約式魚類養殖(主要有大水面網箱、圍欄等有孔圈養方式)是大水面養魚的補充。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化,大面積的集約式魚類養殖由於容易造成水域的富營養化,在大水面漁業經營上已逐步受到限制。下面主要就湖泊、水庫粗放式魚類養殖的技術和原理進行闡述。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一、大水面養魚合理放養的原理

大水面粗放式魚類養殖的原理是在不破壞天然餌料資源再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依靠天然餌料生產力獲得魚產品,並保證魚產品持續高產。

因此,在養魚前必須根據具體水體的自然條件,確定合理的放養對象、魚種規格、放養比例和放養密度,結合攔魚防逃、控制兇猛魚類、合理捕撈等管理措施。

所謂“合理放養”就是根據大水面粗放式魚類養殖的原理,採用合理的放養指標和運用合理的管理措施的概括。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二、大水面養魚合理放養指標的確定

合理的放養指標主要包括合理的放養對象、合理的魚種規格、合理的放養比例和合理的放養密度等。

(一)合理的放養對象

放養對象選擇原則應除自身生產性能,如經濟價值、生長速度、苗種易得性等外,主要要考慮:水體的物理化學性狀是否適應放養對象的生存;水體的餌料基礎能否保障放養對象形成較大的種群生物量。我國大多數湖泊水庫的理化條件適合大部分常規經濟魚類的生存,其天然餌料主要由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有機碎屑和水生高等植物等組成,其中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是水體中天然餌料的主要成分。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因此,目前我國大多數湖泊水庫的放養對象主要有鰱、鱅、草魚、魴、青魚、鯉、鯽等溫和性經濟魚類。它們均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並與湖泊水庫的餌料基礎相適應,能充分有效利用水體的空間和時間,種間關係和諧互補而不直接競爭。另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體的富養化。在適宜的放養品種中,鰱、鱅多被選擇作為大部分湖泊、水庫的主體魚。其原因主要有:;鰱、鱅是世界上淡水魚類中利用浮游生物效率最高的魚類;鰱、鱅生長快,個體大,經濟價值高;鰱、鱅為中上層魚類,喜集群,容易捕撈;鰱、鱅的人工繁殖技術和魚種生產技術成熟,苗種來源有保障。在搭配品種中,草魚、魴、鯿為草食性魚類,中層;鯉、鯽為以底棲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底層;青魚為以底棲螺蚌為食的魚類。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內陸水域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故在放養品種的選擇上還需因地制宜。如西北地區的某些鹽鹼湖泊,其環境條件較嚴酷,鰱、鱅、草魚、魴等在此環境中或生長速度慢,或難以存活。開發這類內陸鹽鹼水域,瓦氏雅羅魚和青海湖裸鯉則是可供選擇的對象。另外,鯪是我國南方地區(以兩廣為主)重要的養殖魚類,該魚要求水溫在7℃以上。有些水體自然經濟魚類種群龐大,如太湖的太湖新銀魚和北方某些水域的湖沼公魚,其中太湖新銀魚的產量佔太湖漁獲量的40%~60%。這類水體在選擇放養品種時應儘量避免放養與其有較大競爭性的品種。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二)合理的搭配比例

各品種的放養比例主要視水體的餌料基礎狀況而定。

1.鰱、鱅作為主體魚佔總放養量的比例

由於我國湖泊、水庫一般比較肥沃,浮游生物種類繁多,非常適於將濾食性的鰱、鱅作為主體魚養殖。我國絕大多數湖泊、水庫中鰱、鱅的放養量佔總放養量的60%-80%,有些水庫在90%左右。

2.鰱、鱅之間的放養比例

理論上,鰱、鱅之間的放養比例主要依據水域浮游生物組成比例和鰱、鱅自身的生長特性而定。在實際養殖中,它們之間的放養比例是通過生產效果而逐步調整的。大量生產實踐證明,我國大部分湖泊、水庫中鱅的生長好於鰱,且水體越大,鱅的生長優勢更大。這樣鰱、鱅兩種魚都能有較好的生長率和肥滿度,漁產量也比較高。但在水體富營養化水平高,藻類的生產力和生物量優勢大的水域,就應相應提高鰱的放養比例。

3.其他魚類的放養比例

在以鰱、鱅為放養主體的同時,搭養鯝、魴、草魚、鯉、鯽等魚類,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的其他各類餌料等資源。放養比例總體在20%~40%。湖泊底棲生物較豐富,搭配比例可相應高些;水庫尤其是新建水庫和大型水庫底棲生物相對貧乏,有時搭配比例不超過10%。具體比例視水域的條件進行調整。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對於“藻型湖(庫)”來說,搭配魚類在總放養量中的比例大體在20%左右。魚類種類以鯉、鯽、鯝等底棲雜食性魚類為主,控制草食性魚類如草魚的投放。對於“草型湖”和平原型水庫來說,這些水域水生植被茂盛,底棲動物豐富,而浮游生物則相對較少。搭配魚類在總放養量中的比例大體在40%左右。搭配魚類中可適當增加草食性魚類的放養。但水草增殖能力低,過多的草食性魚類尤其是草魚的放養會嚴重破壞水草植物資源,造成水域由“草型湖”向“藻型湖”的轉化。長江中、下游多數養魚湖泊的歷史變遷都有類似的經歷。因此,草魚的放養數量必須嚴格控制,或以“溫和”草食性魚類團頭鱸代替草魚。底棲動物如螺類在過多放養青魚時也有類似的情況。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三)合理的放養規格

魚種的放養規格主要與其在大型水域的成活率和生長率有關。通常,魚種的培育多在池塘或庫灣、湖漢裡進行。在相對小的水體中,環境因子相對單純,加上人工呵護,對魚類的競爭能力要求不高。進入大水體後,由於大水體環境複雜,如水深面闊流急,風大浪大,有的可能還有複雜的流態,這要求魚種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天然敵害多,要求魚種有較強的避敵能力;餌料生物密度相對低且變化大,要求魚種有較強的覓食能力和競爭能力。

湖泊、水庫,魚類養殖技術,合理放養,這些你需要了解

一般來說,魚種規格越大對大水面生活環境適應力、索餌能力越強,對敵害的抵禦力就越強。同時大規格魚種生長較快,生產週期短,水面利用率高,資金週轉快。另外,攔魚具孔柵大,材料成本低;過水麵積大,受水流沖刷強度輕,設施壽命長。(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