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撚”的原意並非髒字

“撚”的原意並非髒字

很多人看到“撚”把它當作粗口。一定想到村長走失了的那隻鳥。

其實這個“撚”字原本不是這樣的。還原其本意:《廣韻》:以手撚物也。《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是什麼意思?攏,撚,抹,挑都是動詞。[翻譯]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 [註釋]攏:左手手指按弦向裡(琵琶的中部)推。 捻:揉弦的動作。 抹:順手下撥的動作 挑:反手回撥的動作。 有成語:“輕攏慢捻”, 攏:用手指在絃樂器的弦上按捺;捻:彈奏絃樂器的一種指法。

粵語中的:“撚幾味撚手小菜,撚到成只雀甘靚“。這個“撚”字都沒有指是男人那個賓舟的意思。

那麼,這個“撚”字,怎麼會變成了粵語的粗口髒字呢?

因為粵語賓舟。這個音的古時正字是“屍”字下面加個“粦”,而現今的俗寫的是:“門”字裡面加個“能”(“������“)。屬於粵語五大粗口字的禁字,一般字典不收錄此字。既然這個字屬於禁字,那麼就找一個同音字來代替,就找了這個“撚”字去代替而已。

這個字原本讀作nan2,是解作把玩、捏取、搓弄之類的動作,有所謂“捻手小菜”、“捻雀”(嗜好系養雀鳥),而講粗口時就讀做lan2,是指男性的性器官:賓舟。用同音字代替原字,是粵語的普遍現象,見怪不怪了。如:“鳩”與“柒”都是借音字。“鳩”,本是鳥並無不雅,可是變成“戇鳩”,就變成粗口了。“柒”本來是個數目字,可是“笨柒”就變成粗口了。(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