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文章中所描述的“美国初等教育盛况”,让大量国人大跌眼镜。

靠!说好的让孩子有个完整的童年呢?怎么美国人也在背地里推娃?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美式推娃”无疑给了国内家长一剂强心针,他们再也没有抵制课外班的理由了。

实际上,“强行开发”的模式,并不风靡于所有西方国家。德国的情况,与中美两国恰恰相反.....


1

智力开发,还是想象力培养?

《基本法》又称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意志所在,其他法律细则均要遵从宪法。

《德意志联邦基本法》的第六与第七条,阐述了对教育系统的限制。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禁止“先修学校”设立,这是中美宪法未提到的。

实际上,先修学校的定义,存在着歧义。有些人认为,先修学校是一种特指,而德国也存在着推娃的现象。

暂且不管先修学校的问题,我们只需要搞清楚德国的儿童教育状况如何。

为此,不苦咨询了两位在飞机上认识的大姐,一位居住在巴伐利亚州,另一位居住在柏林州。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妈妈一定都认可莎翁的句话

两位大姐都认为,德国的早期教育,比国内要宽松得多,几乎没有课业压力。也很少能看见德国家长,急着给学前孩子报各种培训班。

在德国,老师担任着监督的职责,以防孩子受到父母压迫,被强行进行智力开发,从而丧失了想象力。

曾有一位米宅粉丝提出,想象力是一项无足轻重的能力。其实,人们对想象力存在着普遍的误解。大多数人觉得,想象即虚构,想象力只与艺术相关。

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素质。没有它,人不能有思想、有理性的生物,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如今,知识的成本几乎为0,只要百度一下,绝大部分资料都能查到。中国社会稀缺的是创造力,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都无法脱离想象力。

当今中国教育界远未认识到想象力之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想象力不但未受到应有重视,而且往往被窒息、扼杀。“灌输式”“占有式”教育就是如此。这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精神生命成长。

德国的情况要好得多,甚至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早期教育。

Waldkindergarten,意为“森林幼儿园”,概念是由一位瑞典军官提出的。没有教室,没有操场,无论刮风下雨,每年有220天,孩子要在森林中“上课”,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20多度。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的森林幼儿园

很多人都好奇,不学语文,不学数学,在森林里能学到些什么呢?实际上,大自然是最好的学校。或许大家对森林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因为多数人都不够了解森林。

森林中没有电,没有车,没有建筑物,只有柔软的土地,最原始的气息。

孩子们不愿意写字,或者读写能力较弱,其实与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有关。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朋友准备做饭

中国的幼儿园,要求三四岁的孩子执笔写字,其实会有反效果。长期在森林幼儿园学习使用工具的小朋友,后期读写能力比同龄人更高。

尽情地玩耍,到了六七岁,进入小学后,孩子的身体发育会更好,注意力更集中。如果身体没有得到足够运动,长大后,反而更难接受安静坐着。

森林幼儿园算不上是新奇的概念,德国境内有超过1500家类似的学校。在亚洲、日本与韩国的教育家,都前来考察模仿。


2

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纳粹德国的历史,揭露了一个令人无奈的真相:一个诞生了马丁·路德、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众多伟大思想家的民族,竟然会被希特勒这样不学无术的流氓所掌控。

战后,德国人痛定思痛,整个社会陷入了深刻检讨。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教育不是用来宣传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所以,未来的教育体系,必须保护孩子的自由心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诸多思想家如康德、海德格尔,都喜欢在森林里散步

有了立法依据,1949年德国《基本法》的第五条,便规定了三条相关“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内容。其中第二条,提到——此等权利,必须依从保护少年之法规,旨在保护孩子的自由心理。

七十年代的德国,出现了“反对极权主义的教育运动”,任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政治宣传。

某种程度上来说,独立人格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3

德国教育理念4.0

两种教育模式的误区

批量生产专业人才

现代全球最普遍的教育模式,来源于普鲁士。所有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完成同样的作业,一起参加考试,最后筛选出合格的人才。

在19世纪末的德国,这种模式大行其道,为德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足够的技术人员。这是德国用30年,走完英法百年工业化之路的原因之一。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制造业,全球知名

但这种批量生产技术型人才的模式,显然是不能现代社会的。

当今,知识资产被广泛使用。一项技术专利,可以被全人类共用,德国产商可以用,日本厂商也可以用。更为重要的,应当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全才

小布什时代的国务卿———赖斯,曾经一度成为“美式推娃”的榜样。赖斯的父辈中,有两位都是中学校长(分别是父亲和叔叔),极其注重教育和开发。

《李阳疯狂英语》的教材中,就有一篇关于赖斯的选文。其中提到,赖斯从小学开始,每天学习时间就超过15个小时,这是她能远超同龄人的原因之一。

赖斯被称为“被政治耽误了的钢琴家”,她从小就被父母送去上钢琴课,并屡次夺得比赛冠军。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

作为外交家,赖斯的语言能力更为惊人。师从东欧前外交家,能熟练掌握俄语、法语、西班牙语。(要知道,美国不像是欧洲,能熟练掌握多门外语的人很稀少。)

赖斯是许多中美家长心中,“推娃”的成功典范。或许你能举出一大堆“全才”的名字,薛定谔,格林斯潘,钱钟书....

但天赋异禀之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不具备成为全才的先天条件。

另一方面,开发天赋的成本过高。时间是有限的,家长逼迫孩子,一会儿学钢琴,一会儿学外语,很可能耗尽孩子的兴趣,转而变为厌烦。

德式教育新潮流

世界有几十亿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所在不尽相同。

在工业4.0人工智能到来之际,德国教育界提出了一条新理念。

在6岁前,不断探索孩子的各方面特长,人工智能系统作出精确评估。

随后,系统将分配给孩子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因人而异的。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比如,一位孩子被系统认定为有过人的数学天赋,但语言天赋较弱。那么,系统将在数学方面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在语言方面,仅进行通识教育,不强迫开发。

新模式有几点好处:

  • 因材施教,发挥个人比较优势
  • 不推娃,保留孩子的求知欲
  • 削弱竞争,让孩子在低压力情况下,拥有完整的人生

要注意到,新模式也是有局限性的。


当美国还在推娃,德国教育早已决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某幼儿园教室

首先,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能否让每个孩子分配到应有的资源,很难说。

其次,人工智能也需要长期调试,才能精准定位到孩子的特长。所以德国新教育模式,任重道远。

总结: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人会说,德国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作为“欧洲发动机”的德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会让孩子输在终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