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的甲種師團戰力究竟如何?

虎歷


嚴正並且嚴肅和嚴謹的說明,日軍的所謂“甲種師團”只存在於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同時這個稱謂也只生成於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因此這個問題更準確的標註應該是“侵華戰爭期間”。“甲乙丙丁”四類師團與侵華初期的“常備師團、特設師團、警備師團、治安師團”是兩套平行的編制體系,不能混為一談,不妨可以這樣結論:在中國戰場的常備師團一定是後來的“甲種師團”,但甲種師團不等於常備師團,能否理解?



侵華日軍的各師團是分批動員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批出動的是老牌常備師團(四聯隊),番號在20之前;第二批動員的是若干常備師團的“影子部隊”特設師團(四聯隊),番號從101到116;到武漢會戰之後隨著佔領區的不斷擴大,日軍大本營深感兵力不足,於是又組建了番號在20以後的一批警備師團(三聯隊),這一期間,還沒有什麼甲乙丙丁的說法,是研究抗戰史的同學們需要注意的。

1939年中日雙方都對本國軍隊進行了結構性調整,日軍開始將所有常備和特設師團的旅團司令部取消,同時調出一個聯隊組建新師團,至此,理論上在華日軍的師團全部調整為“三單位師團”。但是,戰爭時期這樣的調整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底,仍有部分師團沒有完成建制修改。



比如駐紮宜昌的第13師團,屢遭進攻戰事不斷,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時,還有四個步兵聯隊約26000餘人,戰馬9000匹,但同為常備師團的第6師團只剩下三個步兵聯隊20000餘人。

直到1942年各師團才全部調整完畢,此時在華日軍全部已是三聯隊師團,根據擔負任務的不同,開始出現甲種野戰師團、乙種輔助作戰師團、丙種警備師團(大多是獨立混成旅團升格的)和丁種師團(拼湊的,只轄兩個旅團八個獨立步兵大隊,沒有聯隊建制)。



那麼,同樣是三聯隊單位,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區別在哪呢?第一是甲種師團繼續保留炮兵聯隊(山炮或野炮),而乙種師團只有炮兵隊(一個或兩個大隊);第二是甲種師團的騎兵聯隊改為摩托化的搜索聯隊,而乙種師團繼續稱為騎兵聯隊,但兵力只剩下2個騎兵中隊。

此時在中國戰場,日軍的常備師團和特設師團的數量已經很少,大部分常備師團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在那裡被稱為“重裝備師團”,同時又組建了海洋師團等建制,根本沒有什麼甲乙級之說。而“中國派遣軍”對所屬師團的評級,除僅存的第3和第13師團兩個常備師團之外,其他都根據歷年來的戰場表現決定的,一旦入選甲種師團,即得到優先兵員補充和火力加強。



1945年初,岡村寧次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之時,他指揮的日軍共有25個師團的番號(山海關以南戰場),其中甲種師團八個、乙種師團四個、丙種師團九個、丁種師團四個。這八個甲種師團的番號分別是:第3師團、第13師團、第22師團、第27師團、第39師團、第47師團、第104師團和第116師團,可以看出,這八個甲種師團原來分屬常備、特設、警備等不同的類別。

比如這個京都第116師團,雖然是特設師團,但戰鬥力一直不弱,原隸屬於在華東駐防的第13軍(司令部上海),師團司令部駐安徽安慶。常德會戰前夕,日軍南京總司令部為加強武漢第11軍的實力,將該師團調入第11軍,成為抗戰後期華中戰場的日軍絕對主力,先後擔任進攻常德和衡陽的主攻部隊。



該師團組建於1938年5月,原轄第119和第130兩個步兵旅團,是四單位的的標準師團建制,1942年9月調整為三聯隊師團,下轄第109聯隊、第120聯隊、第133聯隊,被確定為“甲種師團”後,每個步兵聯隊兵力加強到4000人,另附第122野炮兵聯隊、第116工兵聯隊等,師團總兵力20000餘人。

師團長巖永旺中將,原任第34師團少將步兵指揮官,曾經在上高戰役中被中國軍隊擊傷,1943年6月10日出任第116師團長。1943年11月,第116師團參加常德會戰,是日軍的破城主力;1944年6月參加長衡會戰,是首批強渡新牆河的日軍部隊之一,6月28日投人衡陽攻城作戰,跟方先覺的第十軍苦戰40餘日,這一期間,應該說第116師團的戰力還是很強勁的,是湖南戰場的日軍主力。



1944年10月19日,第116師團劃歸新組建的第六方面軍(岡村寧次)第20軍(坂西一良)指揮,慘烈的衡陽戰役把該師團剔成了骨架,傷亡極其慘重,儘管作為甲種師團優先得到了補充兵員,師團總兵力仍然維持在20000人左右,但70%都是新兵,戰鬥力直線下降,1945年3月,菱田園四郎中將調任師團長,巖永汪被修理回國,第116師團作為第20軍主力,參加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湘西會戰”,被美式裝備的王耀武第四方面軍擊敗,所謂的甲種師團早已雄風不再。

進攻芷江的戰役企圖破產後,第116師團撤回岳陽整補,1945年8月,在湖南嶽陽繳械投降。


度度狼gg


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甲種師團一般代指的是二戰開打之前的日軍“常備師團”,他們來自於明治維新的直接成果。1871年日本開始實行徵兵制,培養近代化職業軍人。

至於如何執行?日本政府在中央設置兵部省統轄徵兵事宜,隨後在兵部省的協調下,東京,大阪,鎮西,東北等地先後建立起6個被稱為“鎮臺”的大兵營。

1888年“鎮臺”被取締為“師團”,各“鎮臺”相繼改稱為第1師團、第2師團……第6師團。1891年為了保護東京的皇宮,兵部省成立了近衛師團,給予編號“0”。

師團在編制上採取“一師兩旅”的配置,拋開文職外的戰鬥人員一般維持在15,000至20,000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佔領朝鮮之後。日軍根據自身國力提升,以及佔領非原本土土地的需要,相繼擴編出了第7師團到第20師團。

但是日本人並沒有一味的持續擴編,1925年曾在擴軍上踩了一下剎車。一戰結束後,在英法的主持下,出於不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悲劇”的考慮下,世界各國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軍,以此表明自己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

為此日本進行了“宇垣裁軍”,20個師團直接縮編成了17個師團,而這幾個師團即是二戰時期,日本人口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

“甲種師團”在二戰之中,享有包括武器彈藥、人員補充在內的一切後勤優先補給權,在野史的記載之中,一個普通的士兵,想加入“甲種師團”必須在最少六個月的高強度單兵訓練中成為優秀者,即非“精英”誤入“甲種師團”。

與此同時出於適應各自戰場強度的需要,“甲種師團”在二戰中的士兵數量也有著顯著的提升,士兵均超過了2萬人,而數量的提高以及兵源的“精英”,也確實給“甲種師團”帶來了不俗的戰鬥力、戰鬥意志,至於有多不俗下面舉2個典型案例。

1944年11月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第1師團,奉命緊急支援菲律賓的日軍,於一個叫“李蒙峽谷”的地方跟美軍狹路相逢,當時美軍憑藉著絕對優勢的海軍,基本斷了第1師團的後勤補給。

然而第1師團並沒有絲毫的膽怯,以邊打邊退的姿態死戰美軍,並喊出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口號,第一師團在跟美軍相逢之時有約15000名士兵。但是當1945年1月,第一師團被從包圍之中營救出來之時,僅剩下800名士兵。

1942年第20師團25572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登陸,按照日軍初步規劃,他們需將該地打造成為日軍進攻澳大利亞的跳板,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海軍在1944年6月被美軍徹底擊潰。

美國艦隊徹底掌握了制海權後,作為突出在海外的第20師團,不可避免的被美國人給包了餃子。1944年7月美軍在一個叫“愛達培”的地方,對第20師團發起了最後的攻勢。

用鋪天蓋地的轟炸,炸的日本士兵頭都不敢伸,面對著全軍覆滅的絕境,7月25日第20師團官兵收到了直屬司令員安達中將冰冷的命令“全員犧牲報國”。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第20師團在“全員犧牲”之前收到了“投降命令”,而當時還活著的士兵,只有785人。從第1師團、第20師團在二戰中的結局可見,被日軍稱為“超級精銳”的他們.

確實做到了日本人價值觀中的“優秀”,就算面對武器遠好於自己的美軍,依舊敢於死戰到“最後一人”。


袁載譽


在徐州會戰後期,國軍為了避免被日軍合圍,開始向西向南撤離。日軍第14師團趁機向我蘭封地區進軍,企圖攻佔開封,切斷我軍退路。蘭封會戰因此爆發。

這個第14師團就是著名的土肥原師團,師團長是土肥原賢二。其組建於1905年日俄戰爭末期,屬於日本17個甲種師團之一。全師團傭兵2萬餘人,下轄4個步兵聯隊(步兵第53聯隊,步兵第54聯隊,廣島步兵第55聯隊,熊本步兵第56聯隊),騎兵第18聯隊,野炮兵第20聯隊 ,工兵第14聯隊,輜重兵第14聯隊。

我們來看下日軍第14師團在蘭封會戰時的戰績。

我軍迎戰敵軍的事薛嶽的豫東兵團:12個師,十來萬人,大部分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俞濟時的國軍第74軍(王耀武此時是74軍五十一師師長,張靈甫是51師305團團長)。我方名將有:薛嶽,胡宗南,俞濟時,宋希濂,李漢魂,桂永清,商震,等等。

而日軍,只有一個孤軍深入的土肥原師團,2萬餘人。

在薛嶽合圍土肥原的第一階段,土肥原師團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就連蘭封城都被日軍的第二步兵聯隊攻破了。要知道,這個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在蘭封城,連續打跑了國軍第106師和第88師兩個師!這就是日軍甲種師團一個聯隊的戰鬥力!龍慕韓和桂永清(兩位都是黃埔一期生)兩位名將,幹不過一個日軍第二聯隊!

此時,土肥原部距離開封城最近的時候,只有40裡。

在薛嶽合圍的第二階段,薛嶽軍團將土肥原部隊分割包圍在蘭封、羅王寨、三義集、曲興集一帶。蔣介石下令,在一天內將日軍全部殲滅。畢竟,自己有十來萬人,重炮坦克一個不少!

不過,日軍出了名的抗揍。三天後,日軍龜縮到三義集附近,僅剩下五六千人。而就是這五六千人,成了國軍啃不掉的硬骨頭。

5月28日,蔣介石發“激將”電:“蘭封附近之敵,最多不過五六千之數,而我以12師兵力圍攻不克,不僅部隊複雜,彼此推諉,潰敗可虞;即使攻克,在戰史上亦為一千古笑柄。”

包括74軍在內,國軍雖然集中三個軍圍殲土肥原殘部,依然失敗了。

5月29日,日本華北方面軍突破商丘,救援土肥原部。一個師團已經讓國軍很頭疼了,現在又來了兩三個師團。蔣介石趕緊下令撤退,順道把黃河花園口的堤壩炸了,拖延日軍。

最後,再看看第十四師團在太平洋戰場戰績。

這次的說主角還是那個攻破蘭封城的第14師團下屬的“步兵第2聯隊”!此聯隊在1944年4月被調往佩裡留島抵禦美軍。美軍從9月15日開始登陸該島,計劃用四天全殲日軍第二聯隊。可是,在投入高達5萬人後,美軍用了73天,才全殲島上的日軍。

此戰美軍傷亡高達1萬餘人。日軍聯隊長中川州男大佐切腹自殺!

同時,在安加維爾島防守的第14師團下屬步兵第59聯隊第1大隊,1200餘人,在美軍第81師2萬多人的圍殲下,堅守30多天!

美軍可是信奉“口徑正義”的,火力兇猛的很,這可不是吹出來的。美軍海上有戰列艦巨炮,頭上有飛機。不得不佩服日軍甲種師團的兇悍戰鬥力!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最近在看崔永元製造的《我的抗戰》,看的縱橫心情難受至極,這個小日本鬼子為何就這麼能打呢?每每看到關於抗戰的史料,我都懷著這樣的疑問。

日本甲種師團是一個什麼樣的編制?

日本在二戰時期的編制和全世界都不一樣,在早期學習西方編練軍隊就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自成體系,在戰術單位上形成“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這樣七級編制。

師團按照等級分為“甲、乙、丙、丁”四等,其中甲種師團是日本最強大的師團,是日本的常設師團,一個甲種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八個聯隊,滿編的話有2.8萬人左右。日本一共就17個甲級師團,是其早期侵華的重要軍事力量。

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有的師團還擁有12門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日本的裝備是明顯優於我軍的,國軍紙面上的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明顯優於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但也只停留於紙面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一般裝備都不齊全。

尤其是在重火力上,日本的火炮明顯多於國軍的火炮,以105毫米的重榴彈炮來說,老蔣費了很大的勁,舉國之力從德國購置了48門,當個寶來使用,而日本有的甲種師團自己就可以裝備12門。

從軍官的軍事素養,以及單兵素質看中日士兵間的差距

中日之間的差距,縱橫認為首先就體現在軍官的軍事素養上,在抗日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是公認的能打,結果連軍事圖紙的標尺的標註不明白,這一點,國軍將領楚雲飛要明顯優於李雲龍。

楚雲飛可以說代表了國民黨軍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受過一定軍事教育的中層軍官,然而黃埔軍校也就是一個培訓軍校,儘管現在對黃埔軍校的評價很高,也掩蓋不了黃埔軍校前期軍事教育的粗糙性,一個軍事學校創辦之倉促,教學之倉促,聞所未聞。

相比之下,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為日本軍隊提供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國軍中很多位高權重的人也畢業與日本陸士,由此可見日本的軍事教育水平有多高。

從士兵單兵素質上來說,國軍士兵雖然具有一定的勇敢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是整體而言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很多,營養不良,訓練太差。

相比之下,日軍士兵受教育水平高,又重視訓練,尤其在軍國主義思想使得日本士兵普遍不害怕死亡。

日本甲級師團的軍官和士兵,必然也是日軍中最優秀的一部分,可想而知日本甲種師團的戰鬥力。

一個日本甲種師團究竟有多難打?

正是因為如此,日軍的甲種師團戰鬥力極其強悍,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沒有一個日本甲種師團被消滅在中國。

查找抗日初期有關日本甲種師團參加的戰役,就會發現日本甲種師團很少有敗績,中國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平型關大捷,是我軍調集優勢兵力對日本輜重部隊展開的一場伏擊戰,即使這樣,雙方傷亡人數也相差無幾。

凡是與日軍正規軍交戰的,即使我軍傷亡二倍於日軍,也算是勝利。

在蘭封會戰中,土肥原賢二率領的第14師團孤軍深入,遭到我軍至少十萬人的包圍阻擊,最後竟然在剩餘六千人的情況下突圍而走。

當時蘭封守軍第27軍面對土肥原的師團,竟然棄城而走,嚇都嚇怕了,那還怎麼打!


史論縱橫


這就得看和誰比了。

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對比於同時期的西方強國,比如德軍的師,應該佔不到多大的優勢。雖然日軍甲種師團人數比較多,而且打起仗來不要命,但畢竟他們機械化水平遠不如德軍,因此如果和同期的德軍步兵師(編制17000人左右)對決,取勝難度很大。

但是,與當時的中國軍隊相比,顯然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師團,作為是二戰時期日軍最高軍事單位,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而我們所說的日軍甲種師團,其實就是日本戰前的那17個常備師團。

這些師團通常採用的是“四四制”編制,下轄4個步兵聯隊,工兵、炮兵、騎兵、運輸聯隊各一個,共計八個聯隊。其中,他們的一個步兵聯隊,滿員編制約為3800人,四個步兵聯隊就是1.5萬人,那麼加上其他四個獨立聯隊,以及師團部和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一個滿編滿員的日軍甲種師團,兵力就可達28000人,配備戰馬7500餘匹、擲彈筒144個、輕重機槍340餘挺、輕重火炮山炮50餘門。

而同時期的國軍,一個軍的規模大致和日軍甲種師團相當,一般約3萬人左右;一個師基本上就是7、8千人,部分雜牌師甚至只有5、6千人而已。即便是裝備和訓練最為優越的中央軍德械師,比如精銳的88師,編制才1.4萬人而已,約為日軍甲種師團兵力的一半。

此外,國軍的師不僅編制混亂、規模小,武器裝備更是落後。許多地方部隊,一個師也沒幾門像樣的炮。因此,日軍甲種師團這樣的兵力規模和裝備水平,再加上日軍兵員的訓練水平,對陣裝備落後,缺乏訓練的中國軍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日軍往往能以一個甲種師團的兵力,直接衝擊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國軍師,並取得勝利。

典型的戰役如忻口戰役;

板垣徵四郎率領的第五師團就是日軍甲種師團,在忻口戰役中,第五師團以自身半個師的兵力,外加獨1旅、混成第15旅團的配合,便能直接衝擊由三十多個國軍師,共計20萬人防守的防線,創造了“半個師團擊潰國軍三十多個師”的軍事壯舉。

而忻口戰役,國軍的主要指揮官可是號稱蔣介石五虎上將中的虎將——衛立煌,他在當時的中國,已經算是一流的軍事將領了。然而,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也還是難以擊敗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

臺兒莊慘勝;

臺兒莊大捷,作為國軍抗戰初期在正面戰場上所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我們的歷史書上被反覆刷屏。但事實上,這場所謂的大捷卻是一場慘勝。

當時為了打贏這場戰爭,老蔣可是下了血本的,雲集了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等國軍優秀將領,集結了30萬大軍,其中還包括自身嫡系的湯恩伯軍團。

而日軍只投入了兩個甲種師團,即第5、第10師團,總兵力約5萬人。換句話說,此戰中日兵力比達到了6:1。即便如此,此戰國軍還是打得相當的艱險,最後以自身傷亡5萬人的代價,殺傷日軍2萬人,而這已經是抗戰初期國軍所能取得的最好戰績了。


這些歷史要讀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日軍有17個常設師團,分別為近衛師團、一至二十師團(缺第13、15、17、18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2旅團、 旅團下轄2步兵聯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總人數28500人;另一種是挽馬制,總人數25000人,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製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這些師團都是甲種師團。

日軍是一個工業國,其工業水平與歐美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與農業國的中國相比,先進不少。日軍的武器裝備都是自產,能夠形成系統化和確保後勤的供應。除此之外,日軍的士兵基本都是小學畢業,其兵員的文化相對較高。在此基礎上,日軍的訓練非常嚴格,日本的《步兵操典》規定:

新兵入伍以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訓練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每年 用於訓練的步兵子彈則為1800發。在這種嚴格要求和訓練條件下,日軍射擊水平普遍較高,通常每個中隊(連)優秀射手佔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國軍事評論員給 日本軍隊軍事素質的評價是:裝備B級,戰術水平A級,單兵射擊技術A級。

因此,日軍的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戰鬥力都很強。到了戰爭後期,隨著日軍兵源的枯竭,日軍的兵員不是60的就是16的,戰鬥力已遠不如從前。


歷史軍魂


隨著戰爭範圍不斷誇張,日軍對部隊進行了分級,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甲級師團戰鬥力最強。我們先看它的編制,首先有兩個旅團,工兵聯,騎兵聯,炮兵聯,輜重聯等聯隊,人數將近3萬。相當於我國一個軍。他們配備精良的武器,官兵的身體素質,作戰能力,指揮能力都是精英。他們享有優先配備的特權,先進武器優先配備。他們參加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作戰能力非同一般。


華語歷史


非常強 在二戰各主要參戰國中 如果不算裝備武器 單看士兵個體作戰素質 日本第一 德國都趕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