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崆峒區這個駐村女幹部,上了鳳凰網!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3月的最後一個工作日,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花所鄉潘口村,第一書記樊錦的朋友圈又刷屏了,整整19條內容:卡車求購、駕駛員勤雜工招聘、餄餎麵館轉讓、西蒙塔爾牛出售、文明祭祀告知書、國家大事、新聞早班車……包羅萬象。

2017年8月,崆峒區糧食局辦公室副主任的樊錦到潘口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從此,她的朋友圈就成了村民們的“信息庫”與“致富指南”。

在潘口村,提起“樊書記”,村民個個都豎大拇指。村裡的扶貧工作如今也搞得紅紅火火,但想起初到這裡的境遇,樊錦只能用“忐忑”二字形容。

提著打狗棍訪民情

“我第一次進村正值夏末秋初,暴雨中開著車連村部都找不到。”樊錦任職的潘口村被群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

由於村民住的分散,山路上也沒有標識,記住去村民家的路成了她要解決的首要任務。“記不住,那就畫下來。”樊錦暗下決心。

剛開始,許多村民家養的狗成了樊錦入戶的小障礙。“我左手拎個包,右手提根棍,一邊防著狗一邊往前走。”她說。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無數次迷路後,樊錦終於完成了手繪地圖,全村7個社56戶貧困戶的詳情躍然紙上,盡在掌握。梁璐 攝

一年半後,全村的地形和戶情,從她手繪的圖上刻在了心裡。這讓曾打趣她“路痴”的包村幹部柳小花欽佩不已:“這個城裡的時髦媳婦現在連高跟鞋都不穿了,記咱潘口的路比我都記得全!”

不只記路,她唯恐自己耽擱了農戶瞭解政策,錯失了脫貧機會,便把國家扶貧政策、農戶戶情介紹、村情脫貧概況一一記錄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

如今,誰家年收入多少、誰家老人該體檢了、誰家孩子該領助學金了,她早已爛熟於心。

顧老又顧小 民生一肩挑

入戶過程中,樊錦得知年近八旬的特困戶楊維華夫婦身患多種老年病,但他們的兒子從1995年外出打工後杳無音訊,生死未卜。

為了給楊維華夫婦辦理慢性病證明,樊錦帶著兩位老人到平涼市的醫院體檢,拿著表單一層樓一層樓地跑,一個窗口一個窗口地辦。“老兩口身體不好,又不識字,怎麼填表?去哪檢查?怎麼能放心?”樊錦說。

2011年,村裡朱生龍老夫婦的兒媳婦因忍受不了貧困,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如今,75歲的老兩口平日裡帶著孫子滿是辛酸,“只是苦了孫子,娃學習成績好,啥都不用操心,唯獨不能提他媽。”說起這些事,老兩口的眼眶紅了。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山裡娃有出路了,以後的日子就不苦了。”為了激勵村裡的孩子自立自強,努力求學,她想方設法聯繫到2名愛心人士,給村裡的3個貧困孩子長期捐助文具、書本、玩具。“愛心人士還承諾,將來孩子們上大學了,還會繼續負擔他們的學費。”樊錦言語間難掩欣慰。

腳下路不通 那就打通“網”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駐村工作隊的隊員也被樊錦的“幹勁”感染了。他們有針對性地為貧困戶制定了“一戶一策”和產業發展規劃,同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潘口村走上了“三變改革”的新路子。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樊錦(左二)帶著駐村工作隊員入戶瞭解情況,制定“一戶一策”精準幫扶和產業發展規劃。張海民 攝

考慮到交通不便,山裡的綠色產品不為外界所知,樊錦就在網絡信息發佈平臺註冊了賬號。誰家有土雞蛋,她就領著企業進山上門收;誰家有杏樹苗,企業就能直接聯繫農戶採購。一來二去,農戶們足不出戶就有錢進賬。“時代不同了,腳下的路走不通,那就打通信息‘高速路’。”樊錦感慨道。

瞭解到花椒、香椿、核桃、油杏“身型小,銷路多”、經濟價值穩,樊錦便帶著駐村工作隊引進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千餘畝入股平涼光合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村裡20多戶貧困戶不僅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還掙上了工資,買了保險。

如今,潘口村建成了光伏發電站和小型提灌工程,鋪起了10多里的通社沙化路,危房改造項目還解決了貧困戶的住房問題,全村人均純收入近9000元。

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樊錦也先後獲得了“甘肅省青年崗位能手”“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先進個人”“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優秀駐村工作隊長”等殊榮。

“今年‘三變’改革、產業扶貧是重點,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我信心滿滿。”樊錦滿懷希望地說。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出品:崆峒區融媒體中心

監製:劉金龍 策劃:朱元軍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