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该怎样“捂”?

周琦


都说春天有时候比冬天还冷,叫做倒春寒,作为厦门人,我是深有体会,前两天雨下起来的时候,风刮在脸上实在是感觉比1月份的冬天太冷了。那时候脑袋里冒出4个字“春捂秋冻”,老人说的话还真的是很有道理。

有人说 春捂,很简单啊,就是多穿点衣服嘛,可是你知道吗?知道穿多了也会生病,全身黏糊糊的特别不舒服,那么该如何判断时机给宝宝增减衣服吗?


春天冷暖交替,很容易着凉感冒,所以需要适当“捂着”。 小朋友们的新陈代谢旺盛,本身产热量就高,而且本身就好动,活动量大,更是容易出汗。不分时宜地“过度春捂”, 反而会因为“捂”导致孩子生病,医学上叫“捂热综合征”。

孩子可能出现高热、抽搐、腹泻、吐奶等情况,宝宝大量出汗的话还可能湿疹、长痱子。

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及时适当增减衣物。

告诉你一个小诀窍:摸脖子,颈背部。摸一下宝宝的脖子后面,如果是温热的,那就是刚刚好;皮肤发烫有湿润感,那么表示穿多了;皮肤发凉,那么表示要加衣了!

穿衣服要遵循洋葱式多层穿衣法,就像是洋葱一样,把衣服一层层穿起或脱下。内层以材质柔软、透气排汗的纯棉衣物为主,中层以毛衣、卫衣等保暖效果好的衣物为佳,外层套上防水防风的外套。 这样多穿几层稍薄的衣服,不仅保暖效果更好,宝妈根据场合与温度,可以一层层加上或脱下。


儿科医生雨滴


俗话说“春捂秋冻”,那么春捂到底应该怎样捂呢?是不是孩子穿的越多就是捂的越好了?还是不用春捂也行呢?春捂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随便一捂可能会把宝宝捂出病,要知道春捂的三大误区和三大原则。


春天来了,孩子要注意正确“春捂”!三大误区要远离

误区1:春捂就要捂的暖暖和和的,给孩子穿太厚……

很多宝宝现在穿的还和过冬似的,但是中午天一热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出一身汗,而且宝宝本身就都很爱跑动。而这样汗液蒸发还会带走自身的热量,宝宝很容易着凉感冒啊!

【小贴士】:通过大人对温度的感知给宝宝酌量减衣服,可以通过宝宝手心的温度来判断衣服的量是否合适。


误区二:将宝宝“困”在家里,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简直完美……

殊不知将宝宝“保护”的越好,宝宝越容易生病,长期呆在家里的宝宝身体比较娇嫩,抵抗力会差一些,当真的遇上流感季时,最先生病的就是长期呆在家里的宝宝。

【小贴士】:在天气还不错的时候,带宝宝去公园、游乐园转转玩玩,晒晒太阳,可以提高宝宝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误区三:春天万物复苏,宝宝长个最佳时期,狂补补补……

孩子在春天是长得最快的时候,家长会觉得此时宝宝应该大补特补,这样才能长的更快。但春天天干物燥,宝宝不适宜吃很多高营养的物质,容易出现补过头上火、积食症状。

【小贴士】适当的春补能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宝宝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补充蛋白质类、高钙类食物,千万不要将高营养物质作为日常饮食。


“春捂”的三大原则,家长要知道

1、这3个部位需要捂一捂

宝宝的背部、脚丫和肚子要进行“春捂”。背部汇聚了人体的阳气,

背部也是散热较多的地方,捂好背部能减少宝宝感冒。小孩的脚底脂肪较少,容易被寒气入侵,也要捂好,尽量不要让宝宝光脚丫走着。肚兜的存在印证了应该捂好宝宝肚肚的

道理,肚子一旦受凉,很容易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也必须要捂好。

2、春捂的临界温度(15℃了解一下)

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进行春捂,15℃是一个临界温度,要是温度大于它,可以适当减少宝宝衣物,冬天的棉衣可以换成春天的单薄衣物;要是温度小于它,就要进行“春捂”,棉衣还是不能舍弃。

3、判断宝宝热冷的方法(家长须知)

由于每个宝宝体质不同,除了通过天气温度判断穿衣之外,还可以通过感受宝宝自身的温度来进行增减衣物。大人可以用手摸一下宝宝的颈背部,如果出汗有点潮湿,就要减少衣物;要是有点凉凉的,就要添加衣物。


另附宝宝春季穿衣小妙招:

1、不选带纽扣的衣服:

主要是考虑到宝宝喜欢一切新鲜的玩意,包括小纽扣,怕宝宝出现误食扣子的情况。

2、马甲代替棉服:

马甲既能保温,还不会让宝宝穿的太热。

3、衣物早晚多穿,中午稍减:

春季天气温差大,早晚较冷,中午比较暖和,可以在中午少穿一些衣物。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春捂的其他注意事项,可以收藏文章、关注我哦~


善卡优妈妈帮


大家常说“春捂秋冻”,春天到底怎么捂呢?

第一:捂脚。俗话说寒打底来,就是说寒气是从地面上来的,春冬交替的季节,气温不稳定,乍暖还寒,如果脚上穿的不暖和,全身都会冷的,所以不要过早的给孩子穿单鞋,单裤。

第二:捂头。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早上晨跑的人不要光着脑袋,要戴上帽子。春季外出,最好戴上帽子。

第三:上薄下厚。就是上身穿的稍微单薄点,下身穿的厚点。清明节没过,不要过早地换上裙子。

春天阳气回升,万物复苏,病菌也大量繁殖,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所以不要一下脱下棉衣,根据每天温度适当增减衣服,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