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雙向情感障礙、躁鬱綜合症與中醫說的“神”病

抑鬱、焦慮、雙向情感障礙、躁鬱綜合症與中醫說的“神”病


中醫的“神”病


今天藉著精神健康這個題目展開討論,會涉及到常見一系列心身紊亂和心理問題。

比如人際交流障礙、雙向情感障礙、躁鬱綜合症,或者焦慮、恐懼、敵意等等負面情緒,乃至大家熟悉的比如更年期、神經衰弱、產後抑鬱、老年抑鬱,或者小孩子的學習障礙、父母溝通障礙。

這些在中醫來看,是屬於同一類問題,在《黃帝內經》裡稱之為“神病”。

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在門診接診看病前,會先閉目養神;或者上課前,也會先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安靜坐十五分鐘,先定定心,會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專注力和工作效率。

如果各位有靜坐的經驗,或者平時對自己的身心有所關注和感受,有幾個問題就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工作生活中,做事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身體是否放鬆?或許某一處很緊,某一處是痛的,或者整個身體都很緊。

身體的感受很重要,因為平常我們都把注意力投放在外,想事情、買東西、看電視、跟人說話、關注別人的反應,但自己身心的狀態會被忽略掉。

這個對身體的感受,進入我們的意識,稱之為:對身體的覺察。

第二,除了體會到身體各部分是否放鬆,有沒有同時留意到到腦袋裡有很多想法?如果有“留意到”,稱之為:對頭腦或思想的覺察。

比如此刻你在讀書,會發現自己此刻是相對穩定、安心的坐著,偶爾有一些想法會跳出來。但並不影響你看書,這就是“清晰穩定”的狀態。

如果大多數時間,你都能處於這樣的狀態,即使是看電影、買菜、坐火車、甚至吵架。

我們可以一邊吵架,一邊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生氣、知道身體緊張、情緒湧動。按照傳統中醫的觀點,這就是“神氣”相對清明的狀態。

或是你發現自己的身體坐在這裡,一邊還在看書,但想法很多,就像站在十字路口,有很多車經過一樣,感覺很混亂,每個字都認識,但背後的含義看不進去。

腦袋裡有很多想法,處在不專注,不能平靜的做事、學習、交流的狀態。這些,傳統中醫稱之為“神氣散亂或神不定”。

這種“清晰”或“散亂”的狀態,就是傳統文化裡說的“神”是“定”或“散”,“清”或“濁”。

以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兩種基本狀態,如果我們的精神是清晰穩定的,生活也會如此,這是有覺察的狀態。

長期在這種狀態生活的人,相對會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和諧、事業更有發展。道理很簡單,古人云:自知者明,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處在什麼狀態,自然會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適時調整。

但很多人的生活,常常是“清明”與“散亂”兩種情況混在一起。

清晰明白的時間少,偶爾出現也不能長久,更多是在散亂不定中隨波逐流,受到各種力量的影響而未必自知。

我們的的思想與情感、語言與行為,既可能因外部環境的壓迫、混亂與暗示而發生反應,也可能來自自己習慣的“刻板思維”或“條件反射”。

我們對自己早已習以為常,也習慣了無意識的合理化,所以,為了安全和更美好的生活起見,我們對自己精神狀態,身心的感受,需要有一個感受和了知。最好是開始學習“熟悉自己”。

除了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還可以觀察情感和情緒狀態,比如此刻,您看到這裡,是比較放鬆、平靜的,還是內心有很多力量在衝突?內心是高興還是難過,是緊張還是有些恐懼?

作為人,我們時時刻刻都是這三個部分同時在運作:肉體-情感-思想,但不同的個體也會各有側重,形成自己的主導模式。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後天的教育環境形成的。

比如喜歡研究學問和喜歡思考的人,可能會更依賴“思想”這一工具,進入社會生活,受到過度格式化教育影響的人,甚至會過度發展“知識”和“頭腦”,而可能變得過於“學究型刻板”,或過於“理性”而忽略身體感受與情感交流。

喜歡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多一些的,或在自然環境長大的個體,對身體層面會更加熟悉,這是一個健康而“接地氣”的基礎,但如果只滿足於強健身體帶來的方便和社會認可,而忽略了“知識”和“頭腦”的發展,也可能會把自己侷限於此。

最近幾十年我們的生活相對和平舒適,出現了很多以情感型為主導模式的人,也有過度痴迷活躍的粉絲和追星一族,這一類比較痴迷於情感的的能量交融與湧動。

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容易輕易被情緒推動,去做一些事情,喜歡強烈的情感起伏,過度張揚個性,卻不知真正深厚持久的情感,往往是相對平靜的,或者說在相對平靜的狀態裡,容易保持長久深刻的情感關係。

所以,每個人的生命活動有他的主導模式,有的以肉體為主,有的以情感為主,有的以思想或頭腦為主。三個部分如何均衡發展,不偏頗、少一些內在的衝突,是我們一生的學習內容。

我們還可以這麼來理解,肉體是生命的一套運行模式;情感是另一套運行模式;思想呢,是第三套,他們既是生命的不同層面的運行模式,也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工具。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特點,這個過程,就是不斷深入的覺察。

而且,這三套模式的運行,是需要能量的,這個能量是中醫所說的“氣”

(未完待續)

本篇內容將收錄在李辛的新書《精神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心身調試與精神發展》,預計2019年後半年出版。

關於作者

抑鬱、焦慮、雙向情感障礙、躁鬱綜合症與中醫說的“神”病

李辛,中醫師,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兒童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

《經典中醫啟蒙:一箇中醫眼中的生命、健康與生活》2018年5月,立品圖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