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闻一多先生在关于唐诗的论文里,认为大唐建立初期的几十年里,诗坛上仍然是延续六朝时代浮艳的文风,以李世民为首的宫廷诗人还是在作无病呻吟的宫体诗。直到"初唐四杰"出来,才扭转了宫体诗浮艳的风气。

从唐代诗歌整体发展的脉络来看,这个论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作为诗人的李世民来说,却有失公允。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他在位的二十三位间,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使得当时的唐朝,无论是在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属于世界一流,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开放的城市,即使是同时代的罗马,那也是无法与长安相比。

且不说他的政治成就,就他本人来说,李世民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又在残酷的政权争斗中夺得权利,不可能是陈后主那样的轻浮货色。所以,他的一些诗还是写得很好的。比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名句,就出自李世民之手。况且,他还写过五言律诗,可以说是五律最早的拓荒者,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我们还是看看他的诗到底怎么样吧。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是李世民最杰出的一首诗,出自新、旧《唐书·萧瑀传》,《全唐诗》第一卷也有收录,是李世民在贞观九年赠给宰相萧瑀的诗作。李世民写这首诗送给萧瑀,是为了表彰萧瑀的两大功劳。一个是隋炀帝的时候,萧瑀不顾后果,一再劝阻隋炀帝征高丽。萧瑀因为直言极谏,惹怒了隋炀帝,结果被贬官。第二件事情,就是表彰萧瑀不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重金,坚持在唐高祖李渊面前替李世民仗义执言。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首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历来传诵的名句。"疾风知劲草"出自范晔的《后汉书·王霸传》,原为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疾风,迅疾猛烈的大风;劲草,就是大风吹不断的强劲有力的草。"板荡"出自《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来即以"板荡"代指混乱的政局或者动乱之世。动乱之时才能识别出谁是忠贞之臣。这是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识人之术,具有一定的真理价值,而且这一联也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

尾联也是讲述哲理的。勇莽的武夫怎么能够知道什么是天下大义,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这首诗既是对萧瑀的赞赏,也是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标准,那就是忠诚可靠,智勇双全。这样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放之古今皆可用。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过旧宅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这是一首工整的的五言律诗,颈联和颔联都是对偶句。初唐时代律诗尚在探索阶段,作为皇帝的李世民,能够在新体诗的初创阶段达到这样的水平,说明他对作诗是认真研究了的。

这首诗作于贞观六年(632年),当时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律诗的拓荒者们可能还未出生。那时候作律诗的的只有王绩等寥寥数人。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能够作出这样的诗,说明他是一位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实践的具有创造性的诗人。尤其以他的身份,对于后来律诗的发展,绝对具有重要意义。可惜文学史家们对此视而不见,从来没有人提过一句。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元 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这首诗有点宫体诗的影子,但是却显示了一位政治家的胸怀和政治理念。"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两句,气魄宏大,气象不凡。"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这两句就是他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诗中的反映。说明他的政治理念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已经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之中,是深入骨髓的东西。最后两句"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是说想要渡过大江大河,就必须依赖舟船的航行。不难从这里生发出他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因此,这一首诗可以看成是李世民对自己执政理念的一种诗化的表述。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薛举是隋末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头目之一。公元617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南下西进,于十一月占领隋朝首都长安,控制了渭水流域。当时,敌对的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甘肃,称秦帝,最早建都兰州,后来迁往天水,号称拥兵三十万。薛举趁李渊初进长安,立足未稳之际,派遣薛仁杲率兵攻打长安西路要塞扶风。当此之际,李世民毅然请缨杀敌。扶风一仗,薛仁杲望风披靡。第二年(618年)薛举病死,李世民继续进攻,于折樜城大破薛军,薛仁杲投降,甘肃并入唐境。

这次与薛举之战,是新兴的唐政权剪除异己,统一天下的最初的重要战役,这一战的胜利,为以后扫平占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割据河南的王世充、占有两湖的肖铣等军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首诗就是在天下太平之后,作者重经殊死决战之地,对于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役的追忆,和对于眼前景物的感慨。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像这种慷慨激昂的诗篇,难道是六朝的陈后主之流可以写得出来的么?"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这两句也堪称名句,宣示了诗人高洁的品行。"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这四句描写战争,不输于任何盛唐的边塞诗人。这首诗雄放宏拔,颇见动感与力度,是李世民诗作中的优秀作品。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隋朝末年,李渊集团在关中,刘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团在洛阳控制中原,窦建德盘踞在山东、河北一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先平了刘武周,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出函谷关,攻打洛阳,洛阳还没打下来,窦建德就率兵来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围洛阳,自己亲率几千骑兵奔袭虎牢关。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当时的情况是李窦双方实力悬殊,但结果是窦建德轻敌冒进,在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被俘,唐军回军洛阳,王世充投降。这年李世民二十三岁,以劣势兵力击败王窦,体现了卓越的统帅才能,奠定了唐统一天下的基础。这首诗便是对当时战争的回顾。"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是其中的名句,表现了李世民挥剑荡天下,不为虚名所累的博大胸怀。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会作宫体诗,他还是一位名句叠出的杰出诗人

李世民的这一首诗,情景交融,冷静凝重,颇有汉魏风骨,把边塞的风情,以及当时人们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描写的活灵活现,也正是这一种无比深刻的描写,才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力量,也显得非常的霸气,彰显了作为帝王的李世民的宏大气魄。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是晚唐那些小诗人不可比拟的存在。文学史家们必须重新认识李世民诗歌的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要让他的政治光芒掩盖了他的杰出的文学才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