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千百年来,大运河山东段一直顺应着时代的要求,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奔腾不息的运河,在造福沿岸城市的同时,更是为整个齐鲁大地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其影响至今犹存。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如今

帆影交错、商贾云集虽已成为过往云烟,但千年古运河烙下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造就了当地老百姓独有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今天《非尝不可》就将走进大运河山东段的北方起点——德州,来探寻当地运河文化遗留下的瑰宝。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德州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历史上德州是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是南北文化交流、交通之要地。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德州即成为当时四大漕运码头之一,一时间帆樯林立,吞吐量与日俱增,来往官船、民船无不感念运河的护佑。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这种热闹非凡的艺术形式叫做“跑旱船”。“跑旱船”并不只是迎接皇帝的专属仪式,可以想象,每当琳琅满目的商品货物随着运船抵达德州时,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必然也是以“跑旱船”的形式夹道欢迎。在为物资充盈、生活富足而欣喜的同时,也将对运河的感恩之情融入进了每个表情和动作之中。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酝酿出了风味独特的德州扒鸡。最初挎篮叫卖扒鸡的老人,就是经常出现在运河码头和水旱驿站附近。德州扒鸡制作精细讲究,色红味香,肉嫩可口!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数代传人的改良,德州扒鸡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味道上比之以往是更胜一筹。做好的德州扒鸡形色兼优、五香脱骨、肉嫩味纯、清淡高雅、味透骨髓、鲜奇滋补。造型上两腿盘起,爪入鸡膛,双翅经脖颈由嘴中交差而出,全鸡呈卧体,色泽金黄,黄中透红,远远望去似鸭浮水,口衔羽翎,十分美观,是上等的美食艺术珍品。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繁忙的漕运工作,使得当时的码头工人没有单独的吃饭时间。仿佛闭上眼,就能看到工人们席地而坐,风风火火的塞进几个包子,喝下一碗面条的情景。由此衍生出了许多码头附近才能品尝到的美食,大柳面就是其中之一。

大柳面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大柳面产地在宁津县大柳镇,它以条长数尺,梳而不乱,缕分条析,软而有力著称,故又有“弓弦面条”“金丝缠碗”之美名。大柳面的制作工艺独特,不花点力气是擀不出好面来的,切条时轻按快切,切好后的面条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疏而不乱。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水开后,手拿面条如提纲撒网,面入锅内形成扇面,稍加凉水,再开后一翻一滚即可捞出装碗,只见碗中之面细如银丝,色如嫩柳,晶莹透亮,状如弓弦。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独特的饮食习惯,造就了德州人古道热肠、热情豪爽的性格,由此而诞生的美食,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推陈出新,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如今的德州城内,早已不复当年的漕运盛景,但德州人因运河文化而萌生的感恩、包容、豪爽与智慧仍然篆刻在每个德州人的骨子里,并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世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寻味】德州:古运河边的文化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