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4月12日,极客爸爸邀请到OHMYDESIGN Kids创始人黄榆婷、骑象小学堂创始人曾进、唐硕合伙人|TANG+联合创始人郎佳明、极客爸爸创始人&CEO夏永峰等行业资深人士,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以下为骑象小学堂创始人曾进的现场速记整理。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一、 我的经历告诉我什么?

我叫曾进,之前是在《外滩画报》做了十几年,是资深媒体人,做过十多年的杂志封面。2015年,我创业到北京,做在行和分答联合创始人,主要负责运营。

当时,我们运营的一个品类就是家庭教育。我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在行也筛选过一百多名心理学专家。然后,我会发现家庭教育很奇怪,心理学领域特别红,但是最能赚钱的可能是情感领域的网红,譬如Ayawawa。做情感轻咨询的网红,可能一年能赚几千万。某种程度说,跟情感相关的都赚钱。很多女性,不论未婚或婚姻内,缺乏情感抚慰,找不到方向时候,大家会去打电话找一些机构去咨询,但是很多情感咨询机构的老师,仅仅是受过简单培训,只能出一些简单方案性服务,只是情感陪伴功能。

我就在想,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心理领域第二类就是专业服务,譬如简单心理和壹心理等平台。当时,我们发现这类专业服务性质的平台赚钱非常辛苦。在行约的多的是真正有问题的人才可能去咨询,比如孩子要跳楼、自杀或抑郁等问题之类的。在行约见还有一类很热门,就是择校。孩子要择校了,家长在网上看你是国际学校招生专家,就赶紧来约。

2018年,我离职。我自己也去学心理学,还搭了一个家庭教育的线下课程。作为一个职场女性和创业女性,特别需要这三块的知识储备:

亲子教育、两性关系教育、女性自我成长教育。于是,我们做了一个连续三期线下女性的课程,来的基本都是非常知性的一线女性。

第一模块是亲子教育,我把市面上很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和书看完了一遍,请来了喜马拉雅FM超级火的心理学专家陈默老师。她负责讲儿童发展心理学,好爸好妈是如何养成的。还请了正面管教中国创始人张宏武老师,从实战角度讲如何进行亲子教育

我自己也做了一个亲子教育地图,很多家长管我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非常重要,一个父母要关注孩子在认知、身体和社交三方面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征。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孩子0-6岁,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吃的好不好,体育锻炼得好不好。其次,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发展,这是我们中国人最缺的。很少中国父母在这上面花力气去做,我们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商发展。但西方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情绪和身体发展。我推荐一本书《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就是关于一个人从0-80岁的。这是西方非常经典的发展心理学教科书。当时,我把它拆下来,做了一个亲子教育地图。非常受欢迎。

第二模块是两性关系。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从两性关系出发。我找了同济大学讲两性关系的姚玉红老师,她从依恋心理学讲了两性的发展历程和处理技巧。苏州大学的陶新华老师则从家庭传承的角度,积极心理学角度讲了家庭关系应该如何构建。

第三模块是女性自我成长,我找了两位非常成功的女性。一个是台湾的吴淡如老师,她是一个作家,又是一名企业家,而且特别会带孩子。她每周全世界飞,但每周一一定会跟她孩子讲唐诗,而且一坚持就是四年,非常了不起。她真的是女性的楷模,跑马拉松、健身,每年学习一门新课程。我们课程还请了李一诺老师上课。她不仅仅是事业成功,也是真正做好了女性的自我成长,还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成功女性都有自己的方法论,我们也找到这样的人来感染我们。

尽管连续做了三期家庭教育课程——我理想中的家庭教育课程,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样的优质家庭教育线下课程很难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家庭教育行业很难赚钱。

为什么呢?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二、家庭教育行业的两个困难问题

其实,大家都在说,中国有13亿人口,有2.38亿的家庭。但真正为家庭买单的人,我觉得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

为自己自我教育学习,为自己和孩子共同学习买单的父母少之又少,这是我的point!

第一是在知识付费课程体系里,它们的占比太小。在知识付费领域,赚钱的课程永远是通向财务自由之路的课程,第二是炒房炒股票自我理财的课程。职场发展是其三。家庭教育的付费课程不好做,因为成年人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社会认同分的,更多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针对两性关系和家庭教育的自我学习诉求,一定没有发财,或者付费给孩子进行学科教育要求那么刚需。

同样1000元钱,你会拿来买理财产品,还是买线下夫妇两性关系课程? 还是给孩子报个学习班?大家可以去喜马拉雅FM、得到和在行上面,比较下不同的课程的付费情况和收听情况,马上就会得到答案。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的有钱的,或者高知家庭,她也会不断在线下去上非常昂贵的课程,过万的课程,并且还会不停的学。但从生意层面上讲,区域化、高客单价的课程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但互联网化、大规模的家庭教育的知识付费课程,我并不看好。

第二是家庭教育的付费用户规模不大,并且有阶段性。低频、非刚需。

2.38亿家庭市场,如果每个人花90块钱上家庭教育课程,得有起码300个亿的市场?但事实并不这么美好。

我看过中国非常头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一个团队20、30名员工,基本流水在五六千万。这个市场少的原因在哪里?

我觉得本源上是属于真正愿意学习的父母并没有你想象多。

父母学一周的现在课程,两三千块钱,真的非常优质,为什么会来上的人并没有那么多?本质上这件事情是属于父母都觉得没必要。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我们看看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的上一辈父母没花一分钱把我们养大了,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得看书20块钱都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花2000块钱去培训?

我们再来看一个女性从成长开始,怀孕的时候其实最焦虑的时期,新手父母也非常焦虑,要学保险、学理财什么都学,这个时候其实是新手父母最焦虑的一个阶段。一个女性怀孕时候,人很焦虑,开始各种学习,生完孩子以后可能新手孩子的吃喝拉撒,包括自我心理建设,和两性关系。那个时候,新手母亲可能有很强的危机感,你会学!

到了小孩子六岁,成为一个节点。择校和学科学习,成为父母关心的关键节点。父母的焦虑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担心自己的问题,而是在孩子学业本身了。

孩子的学科成绩,成为关注重点。父母所有的花的钱,除了课外的培训班,还是在课外培训班上。

孩子到青春期叛逆期可能又是一个新阶段。我怎么和一个叛逆期的孩子相处?但是这些很多问题,通过图书和找亲友咨询都能解决。

除非真的是孩子全班倒数第一,有攻击性行为或者自闭,你才会去掏钱去找一对一的专家才会咨询,这是可能整个导致家庭教育行业想象空间不大的缘故。

低频、非刚需。

无论是一线到四线,中国的母亲或者父亲工作很忙,社交活动,睡眠很少,很多孩子同样。那家庭教育最终的动力在哪里?

我们值得问一问。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三、家庭教育行业还有哪些细分和垂直领域?

大多数女性在孩子0-6岁时很愿意学习,因为还是有闲暇,而且对于孩子学科教育要求没有那么强。

所以说家庭教育产业,如果落实到创业层面,你做学科教育还是做素质教育?

如果你做素质教育,想赚更多钱,我会建议说请你到6岁以前去赚钱。

6岁以后,你要建立创业的壁垒在哪里。

父母学习专业类的东西,可能就有两类:阅读教学和正面管教。我之前做家庭教育课程的时候,家长一般会有两类的会问我提需求的,第一个是说怎么陪伴阅读。大家知道阅读是阶层跃迁的最便宜的法宝,而且靠长时间的累积是可以改变孩子的。

很多家长愿意花在怎么阅读、怎么通过阅读技巧方法陪伴,把阅读当作媒介去影响孩子以及和孩子讨论问题。

这是中国70后、80后或者90后父母,觉得通过阅读能够作为媒介去影响孩子心智、孩子建立沟通。

很多人会问我,“你能不能找些专家,阅读专家给我们讲讲方法论”。

我曾组织过一次非常好的课,几个最顶尖专家的跟一批中国比较成功的女性讲阅读课,但其实她们听不下去。我们反馈的时候,阅读课以后也不用再讲,讲讲粗浅的方法就可以了。

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其实不是阅读专家,对文本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对阅读的方法、怎么陪伴孩子等这些比较技巧的东西感兴趣。

自己总结,家庭教育如果从内容付费的角度,从课程到线下培训的话,它是有一个时间窗口期,跟父母和孩子陪伴的时间以及他的学习刚需有关系。

骑象小学堂曾进 | 家庭教育行业不应该是只赚廉价情感困惑的生意

第二,可能跟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有关系的。刚才Jerry跟我讲,他说其实现在很多父母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阅读,不会交流,需要各种媒介帮助父母和孩子交流和互动。所以需要一些硬件介入,可能是一些游戏、机器人或硬件等等。是在家庭的场景下,产生可以促进孩子和父母共同交流的生意都会有存在的价值,譬如游学、一起动手做项目,甚至硬件机器人等等。随着线下场景的丰富,会产生一些家庭陪伴的窗口,这我觉得赞同。也希望能产生更多的家庭为核心的项目教育和硬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