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城大员”日子过得有多惨?

《清稗类钞》里,有一个很香艳的故事,一个关于“黑车”的故事。

香艳的“黑车事件” | 清代“京城大员”日子过得有多惨?

黑车,是一种比较神秘的马车。晚上行路的时候,车上也不挂灯,窗帘挂的紧紧的,坐在里面的人,根本不知道经过了什么地方,到达的是什么地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叫做“黑车”。

这个很像是电影里坏人接头,或者是黑帮交易,蒙上脑袋送到车上,兜兜转转很长时间,让人不知道对方的老窝在哪里。这么说的话,要去的地方一定是凶险万分,一般人是绝对不敢坐的。

不过清朝的这个“黑车”,却完全不一样。有特殊的客人想乘坐这个车,就会到固定的茶楼,用“隐语”告诉小二。之后没多久,小二就叫来了一辆黑车。客人什么都不用说,上车就行。车到地方,也不用付钱,车夫会用暗号告诉院子里的人,客人直接进去就行了。

说到这,大家可能疑惑了,到底是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去了?

咱们接着看故事,话说湖北有一位章某,很帅,刚来到京城当个小官。有一天和同乡喝酒,不小心喝大了,一看天晚了,晕晕乎乎的出了酒楼,准备回家。但是,自己家的马车还没来,于是就在附近溜达。忽然间,他看到小巷里一辆马车过来了,喝的有点晕了嘛,就以为是自己家的车,于是招了招手就上去了。

车夫也不说话,就带着他七扭八拐的钻起了小巷子,走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章某放下,然后敲开了一扇大门。章某一看,不得了,这处大宅子一看就是豪门大家,一般人住不起。

还没等他回过神,里面的人就拿出一块布盖住他的脑袋,拉拉扯扯的就进去了。在里面又左拐右拐的走了很久,才到了一处房间,把头上的布拿掉了。

这下章某才看清,这房间里陈设着各种精美的物品,芳香扑鼻,美不胜收。旁边站着几个漂亮的小丫鬟,拉着章某就坐下了。这什么情况?章某赶紧问了问丫鬟。丫鬟掩口一笑,说道:“来都来了,还装傻问什么呀!”

没多久,从屏风后面走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走过来坐在了章某旁边,忽然吃惊的说:“啊,你不是那个某某某啊!”完了,认错人了。

不过,来都来了,还能啥事儿不干就回去?所以那女子和丫鬟们一商量,自己就先进内室去了。几个丫鬟不由分说把章某拉到了另一个房间,一顿操作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又送了回来。

于是,良辰美景,有缘千里来相会。章某就和漂亮女子吃吃喝喝,共枕而眠。

睡到半夜,章某觉得口渴,就慢慢起来摸索着在桌子上找水喝,谁知道一下摸到一个方形的小物件,就像一个印章,拿过来正想仔细看看,谁知道忽然有了敲门声。那女子赶紧起床,让章某穿上衣服,匆匆忙忙由下人送了出去,登上“黑车”,送回了原处。

稀里糊涂香艳了一把的章某,这才想起那个小印章,拿出来一看,竟然是朝廷某侍郎的。当时就吓得一身冷汗,赶紧揣起来回家了。


好,《清稗类钞》里的这个故事就讲完了,是不是有些疑惑?到底什么情况?那女子是什么人?

香艳的“黑车事件” | 清代“京城大员”日子过得有多惨?

影视剧里的清朝官员

说到这里,咱们就要普及一个常识,清代京城大员,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接触青楼女子,也不允许出现在“娱乐场所”。一旦抓住,被御史弹劾,那就倒了大霉了。

京城的八大胡同这么有名,当个京城的官,还不准去享受,岂不是很憋屈?这和我们想象中的那些骄奢淫逸的官员形象,似乎相差很远啊!

所以,才有了《清稗类钞》里“黑车”这个故事。生活在高墙大院里的女子,并非传统的青楼女子,她们应该是专门服务朝廷大员的。为了隐藏这些官员的行踪,避免被言官御史发现,就用隐秘性极强的黑车进行接送。

那为什么不要钱呢?我们只能猜测,这大院子里的神秘老板,应该和朝廷大员们有其他的利益关系,所以根本不需要再收钱。

说白了,章某这个人,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清代朝廷大员的“秘密娱乐会所”。

大家还别说,清代京官的日子,确实比较“苦”。天子脚下,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不仅不能接触青楼女子,不能去娱乐场所,甚至连戏院这种地方,也不方便过去。想听戏?可以,偷摸的把伶人招到自己家,单独演一场。

这种事情,在清代的很多文人笔记当中,都有记载。不过必须要有钱,听一场戏,摆一次酒,可不是一般官员能承受得了的。

可能又有人觉得奇怪了,既然都是京官了,还差钱吗?大多数确实差钱,和珅那样的,极少极少。

我们要是翻阅一些史料,就会发现清朝的京官最会“哭穷”。比如晚清官员李慈铭,就经常在日记中哭穷。他的正式收入并不多,当京官的时候又没有别的收入,住的还是租来的房子。经常哭穷说:“比日窘甚,负债有如牛毛矣”,请客吃饭,车马仆人,让这个京官欠了一屁股债。《藤阴杂记》中记述一个名叫张衡的工部司官,也是穷的“贫不能举火”

这种记录非常多,以至于当时普通老百姓都喜欢调侃京官,“轿破帘帏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


那京城官员到底穷不穷呢?大部分是真的穷。

香艳的“黑车事件” | 清代“京城大员”日子过得有多惨?

清代地方官员的俸禄

首先,京官的正常俸禄是很低的,往往只能够日常生活。因为官员们太穷,有可能滋生腐败,所以雍正时期大规模改革“养廉银”,官员的收入才有所增加。

不过,养廉银增加最多的都是地方官员,一下子涨了数十倍。一个普通的知县,从原来40两左右的俸禄,一下子多出了最低400两,最高2000两的养廉银,日子过得非常美。

但是,划重点了,京官的养廉银,只有在乾隆年间,增长了一倍。因为皇帝们认为,京官没有什么地方事务,花不了这么多钱,不用给太多。

所以,大多数普通部门的官员,依靠正常俸禄,勉强糊口。要是一个月来几次同僚间的酒楼小聚,就要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

那怎么办呢?不能这么一直苦下去啊!

所以,暗地里各种收受贿赂了。比如工部接了一些修造宫殿的活儿,报上去的银两很多,其实大多数都被上上下下的官员克扣了,就连坐办公室的小文书,都要分几两银子才行。

当然,并非所有的部门都有油水可捞,大多数京官靠偏门左道弄不到多少钱。

对于京官们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外放”。在京城混一段时间,被派遣到地方上工作。一旦离开了京城,养廉银子多了,地方上大小官员的孝敬多了,经办各类地方事务经手的银子更多了……而且,平时也没有京城这么多规矩,只要不犯大错,花天酒地也没人管。

所谓“天高皇帝远”,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